◆任 毅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
关于优化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趣”的创意
◆任 毅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
新课程标准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学习方式的改进和指导,明确“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趣味学习与合作交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学习方式 美术课堂 教学过程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所以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多年来教学的实践中,我不断尝试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课上对美术学习感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的美术课堂都是“老师教学生怎样画”,为什么我们不尝试一下,让课上的学生当一回“美术老师”?如教材《生动的小泥人》,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在小学课程中就有陶泥课,对于捏泥技法并不陌生,并且技法很娴熟,如果教师一味的烫剩饭般再讲一遍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还不如让兴致勃勃,跃跃欲试的学生先拿捏作品。我认为人物比例关系及“像”与“不像”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泥人的造型想象、布局、环境衬托及意境等,我就请大家自由拿捏,主要启发他们想象人物的多种姿态,如跑、跳、蹲等。不一会儿,一个个生动可爱的泥人人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在热闹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作品各异,层次多样,学生们欣赏着作品,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根据初中学生好动活泼的特点,变课堂绘画为游戏式课堂。在课堂上“玩”,有人会大吃一惊,在课堂上玩,那还要老师干什么?孩子的天性就是会玩,不需要人来教。我在上七年级《多变的颜色》时,避免了美术知识讲解的枯燥无味,而是领着学生一起玩一玩、变一变。先在三个玻璃器皿中分别放入红黄蓝水粉颜料,先让同学们认识三原色,然后再讲什么是间色及间色是由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加入水粉颜料作演示,学生们发现老师像变戏法一样——颜色变了,也让学生们亲眼观看了丰富的色彩变化。他们有的感到惊讶;有的感到不可思议;甚至有些同学按捺不住好奇心,亲自动手,“玩”明白了三原色和三间色。这种上课方法简单,但形式新颖,学生们的兴趣很浓,最重要的是他们在“玩”中学会了三原色、三间色,也学会了如何调色。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这时,把学生带进创作的情境中去让他们思考、动手绘画,教师指点,从而使他们的得以更好的发展。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如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美术课堂,使教学媒体多样化,就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参与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实施愉快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例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如思维过程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夸张有趣的脸》一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漫画的漫化过程,及由真实的人物艺术处理为漫画人物的过程。我制作课件前,先收集一些学生和自己的照片,然后在“奇奕画王绘画软件”下通行色彩高反差、拉伸、变形处理,把照片向漫画变化的过程表现出来。教学时让学生观察真实的形象逐步向漫画过渡,配放一些动画效果,这样孩子们会被深深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会被充分调动,教学的目的在非常愉悦的气氛中将得以实现,教学效果非常好。相反在同年级的另一个班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差。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师更容易营造美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电化教学融形、色、光、声为一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是一种在一般课堂上难以达到的高功效的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很值得推广。
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
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讲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美术教学中,注意鼓励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把美术馆、展览馆做为学生的另一课堂。开放式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中学生综合实践学习的主要空间。教师可以根据美术馆、画廊等相关的美术作品展期,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去观摩欣赏,并在现场分析作品风格和解答学生相关的提问,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美术相关理论知识。这给学生拓展视野,提高鉴赏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师要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组织学生参观,使美术馆、展览馆成为学生的另一课堂。其次,还可与名画家建立良好的友谊,不定期邀请他们到校讲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学到课外的知识。要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自然美。教师可以把课堂大胆的搬到自然中、生活中去进行写生采风活动,也可以把生活、文学、古诗词等联系到美术课堂里来,采用多种形式的美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对各种事件或意境进行表现尝试,发挥学生全方位的思维模式。
当然,每个人对教学的认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验也不相同,以上仅为个人的肤浅认识。总之,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信念,让我们带着激情走进新课堂,在漫长的课改路上,和学生一道,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尹少淳.全日制义务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胡知凡.对我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