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杰
且让满园花盛开
——诗词教学的个性化
赵杰
在几乎被串讲占领的诗词教学课堂,我们需要寻找个性的声音。本文深入思考了诗词教学个性化的问题,全文结合几节个性化的课堂分析了教学个性化的要求,尤其肯定了吟诵课题中呈现出的吟诵形式在诗词教学中的个性彰显。
教学个性 诗词教学 吟诵
说起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我认为有两个阶段。一是刚参加工作三到六年时间里,这是一个教师熟悉教学套路的阶段,这个阶段一定要认真读教参,读别人的教学设计,多听别人的课,尽快熟悉各个教学环节,尽早建立自己的教学规范;另一阶段是教龄十年左右,这是一名教师形成自己教学个性的阶段,这个阶段教师要勇于打破自己建立的规范,在教学上要有自己独到的设计,既要突破别人,又要推翻自己,也就是敢于质疑教参,敢于整合教材,把自己对教材的解读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
如果把教学个性比喻成鲜花,那么它的生长、绽放离不开阳光、土壤和清泉。
而诗词教学更需要教师的个性彰显,我们现今的诗词教学多数人还是以串讲分析为主,和一些教师交流,他们更多地认为不串讲,在考试中岂不盲目失策了。其实不然,今天我们更需要一种静态的观望和自然的赏析。何谓赏析?我以为不妨就让自己沉浸于艺术中,观赏后品味,品味后自己得出高下深浅的赏析,如同我们观看电影,欣赏音乐,更多的需要的是自己的品味。假使电影观看的时候旁边人不断为你分析剧情,音乐欣赏的时候有人在旁边为你讲解音乐的创作,你会有什么感受?
而诗词又是与小说教学、文言文教学、戏剧教学以及现代文教学不同的,我们不能让诗词教学失去其个性。所以我欣赏如韩军般地在课堂上以诵读为主的方式,当然他是诵读大师,能让学生乃至听课教师都潸然泪下,我做不到,但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教学资源、同事资源、学生资源,让更多的学生走在自己品味并诵读的诗词殿堂上。
当然这种自我品味不是一种完全自我的放任状态,现在我们正在做的课题,是“吟诵”,不同于现在的诵读,这更需要教师有准备地进入课堂,学生的自我吟诵、品味是建立在教师给予的自由天地中的。
诗词教学中如何彰显个性呢?多读书,积聚能量。书籍就是“教学个性之花”生长所需要的阳光,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喜不喜爱读书,读了多少书,直接决定了他在教学道路上能走多远。一位教师如果不爱古诗词,不能多读多积累诗词,我们无法想象在诗词教学时他该如何驾驭课堂。我们姑且不说叶圣陶先生、吕叔湘先生、张志公先生、于漪先生这样的教育大家,就说我们大家熟悉的郭惠宇老师、盛庆丰老师,他俩之所以能先后摘取“语文报杯”中学语文教师课堂大赛一等奖第一名,是因为他俩的课堂教学有个性、有真趣。郭老师的课表现为灵动、风雅、唯美;盛老师的课则显示出霸气、大气、锐气。共通的一点:教师和学生共同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体味到语言的妙处,把握到情感的真趣,领悟到思想的深邃。私下交流时,也发现这两位大师极爱古典诗词,所以在语言中能信手拈来,潇洒自如。
本学期,二十二中魏志军老师开设一节学校教学公开周的汇报课,题目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她事前和我一起备课,谈了她的教学构思。我从她的设计和解说中感受到他对文本解读得很深,一是她对梁任公演讲稿《中国韵文里的情感》解读非常深刻,足见她课外阅读十分广博;二是她对这篇课文细节的把握颇具匠心,挖掘出“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深层内涵。她说到梁实秋为什么写到梁任公读《箜篌引》,是因为梁实秋先生理解梁任公动真感情的原因:“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慨然赴难,梁任公和老师康有为流亡日本,渡海之际百感交集,演讲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打动了每一位听众。
魏志军老师还谈到梁任公读《桃花扇》“高皇帝,在九天……”句时涕泗交流的深层含义,其实是他想到光绪皇帝为变法被迫退位,最终郁郁而死的情形,悲从中来。从她娓娓道来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一位青年教师阅读的丰厚。
这节课上得很精彩。学生内心受到启迪,对文本认识有了高度,关键是被老师学识折服,引发他们读书兴趣和热情。不能不说这是老师有深厚学科底蕴的缘故。看来,读书不仅有利于诗词教学,也可以让教师把诗词的功底渗透于其他文体的教学中,从而这个教师的课堂会显得诗意盎然。记得于谦有这样一句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让我们所有耕耘在语文讲台上的同事们努力读书吧,让书籍丰富我们的课堂,使课堂生动起来。
如果说读书是教师“教学个性之花”生长所需要的阳光,那么学生和课堂就是“教学个性之花”成长所必需的土壤。你的课堂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让学生兴奋、投入,你的个性也就无从谈起。我们都熟知《论语》中有一个经典课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孔子这位老师一上课就抛出一个讨论题给学生:如果有哪位君王重用你,你将如何治理国家呢?子路率先发言,说自己受重用治理一个千乘之国,必将在三年内富国强兵,让四方诸侯不敢欺负;冉有很谦虚,说自己假如能治理一个方圆五六十里的小国,会在三年时间里,让老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则要等更有能力的君子去施行;公西华则更恭谨地说,如果诸侯会盟,他愿意担任一个小礼仪官。学生们的发言,孔老师没有评说,只是笑笑,更奇怪的是课堂上居然有琴声,老师似乎并不生气,反而和蔼问道:点,尔何如?曾皙听到老师问他,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鼓瑟希,铿尔。”把曲子谈完,撂出一句话:“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仍耐心地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耳”。这时,曾皙才说出一段千古名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堂课很少听到老师的声音,但我们分明从学生的精彩发言中,从学生张扬的个性中,感受到老师的匠心,嗅到教师“教学个性之花”的芬芳。
还记得我校奚夏莲老师执教的一堂公开课 《走近大师——苏轼词赏析》,奚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是用多媒体课件推出苏轼词,要同学品味,然后要学生读,先后找好几个同学读,再让其他同学评点哪个读得好,好在哪里。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接着,奚老师再让学生自由评说,走上讲台的学生洋洋洒洒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的同时深情地朗诵。一堂课下来,老师没做什么讲解,学生似乎读懂了苏词的风格,读懂了苏轼的人生况味,更重要的是读出了兴趣。所以我认为:课堂上学生的个性飞扬就是教师“教学个性之花”灿烂的最好土壤。
而能让教师和学生都沉浸诗词意境之中,我以为“吟诵”是最好的方式和手段。平长仄短,随音而定,于是有了教师的个性发挥,也有了学生在模仿后的个性尝试。当然“吟诵”只能算是诗词鉴赏的一种,朗诵、演唱都是可以再现诗词的音乐美的。我校桂芳老师曾在全省开设一节观摩课(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她以仄起式七绝的形式带着学生吟诵,后来学生大概明白了规律后,居然可以自由发挥,并在课堂上大声尝试吟诵,恍如变奏曲,也一样的韵味悠长。看来学生的学习乐趣是更让“教学个性之花”灿烂的本源。
综述,诗词教学个性之花的开放需要书籍的阳光,也需要课堂和学生的土壤。唯有当阳光充足,土壤良好时,其中盛开的花朵才会真正地个性迥异,不同的花卉有着不同的姿态,而最终会百花盛开,齐放杏林。
安徽省马鞍山市红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