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夏 琳
试谈亲情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浙江 夏 琳
在当前大力倡导的新“课标”中,有必要把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只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把亲情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在“趣、引、活”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展活动,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就能以春风化雨般的形式融入学生的心灵。
亲情教育 语文教学 趣、引、活
《只识偶像不敬父母 谁使中学生亲情淡化》,这是中国新闻网上的一篇文章,里面的两段话的的确确值得我们深思:
经过一项对家长们的粗略调查发现:如今,竟有约七成的中学生家长,感觉与孩子存在“距离”与“隔膜”,有的甚至无从沟通;有近六成感到子女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淡化”了。
偶像崇拜项答卷显示:十大崇拜偶像中,父母“不幸”榜上无名,然而当红的歌星、明星有五位,占半壁江山;另有28%的学生选择了“自我崇拜”,选择崇拜父母的学生只有6.5%。反差强烈的是:相当多的中学生可以淡忘父母的年龄、生日,但对自己钟爱的明星、偶像的情况甚至包括其星座、嗜好、血型等,却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其关心程度真可谓事无巨细,无微不至。
这种令人忧虑的现象不仅仅在杂志、报刊上随处可见,而且活生生的例子就出现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身边。现象虽然发生在青少年身上,但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们。这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当今教育存在着某些误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推行文化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重视情感和情感教育在人的成长发展中的作用,这应该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有三个:一是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二是让学生有一些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技能,即驾驭文学语言的能力。[1]
中华女性网文章指出,目前,中学生较为普遍的存在着一种心理冷漠化的现象。不少中学生感叹“情感失落”——“在学校,课间十分钟最短暂;回到家,厕所里最温暖”,“爸妈问话烦得慌,只愿独居小楼房”,“网上聊天好惬意,身旁难得一知己”,诸如此类的校园民谣,如今正在学生中间流传着。时代对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全社会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一个人因情感世界的贫乏以致畸变,往往比知识的贫乏和缺失具有更大的危害。
在当前大力倡导的新“课标”中,有必要把情感教育作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新“课标”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受教育者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一个人的情感质量(即情商)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他如何使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所具有的形象性、生动性,发乎情,传其神,激情引导,让学生透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去体会其中所蕴涵、负载的思想感情。只要教师有心、用心,那么一整套语文教材加读本,就是一座挖掘不尽的进行亲情教育的宝山:中华礼仪之邦,崇尚道德,宽厚仁爱,充满温情。古代先贤的“父母在,不远游”;“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所有这些,都能够促使学生去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增加亲情感,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使之具有完整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因此,只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把亲情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能以春风化雨般的形式融入学生的心灵。
本着这种教学理念,我在语文教学上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尤其是渗透亲情教育,力求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较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语文学科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计划周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把亲情教育寓于美育之中,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尽量做到让学生在“趣、引、活”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展活动,获得知识,受到教育。这种找准学生思想的焦点和热点,寓教育于具体活动中的语文教学,姑且称之为“快乐教育”。
“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2]”,而“快乐教育”的理念正是立足于此。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空中展翅翱翔。
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3]”。现在的高中生,自我意识、独立思考能力都明显增强,板起面孔的说教,或在语文教学中空喊口号,既达不到教育的要求,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如何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关键在于教学过程的创新。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又怎能调动学生求知的兴趣?
首先,要开好头,先声夺人,将学生尽快地带入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亦是如此。如教学《陈情表》时,首先让学生表演“人生AB剧”《祖母与孙》,呈现矛盾,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以戏点趣;教学《项脊轩志》时先出几道与悼亡文有关的题目,用开心辞典的娱乐形式,以题激趣等等。
其次,要灵活设计教法,寓教于乐,尤其是那些学生较难接受的文章,更要创新思路。如教学戏曲《我与地坛》一节时,让他们唱一唱,演一演。评讲亲情作文时,先要求学生从家里带生鸡蛋到学校,而且要一直不离身,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呵护的难度,鸡蛋是如此,更何况是人呢?由此让学生真正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谛。这些设计可以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融入语文教学,并适当制造沸点,使课堂焕发青春与活力,营造快乐课堂。
另外,还要讲究课堂结束技巧,如设置悬念,或唱一首歌,或学生设计结束语等等,将亲情情感深化。从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来说,课堂的结尾阶段同样十分重要。从学生心理来看学生经过紧张的几十分钟的学习,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到此开始松弛,出现抑制现象。结课阶段虽然时间不长,但我们也必须像导入课文时一样,紧紧抓住学生心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课已尽,趣犹存”。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认为我们在下课之前不可草率收兵,而是要精心设计出饱含情感的结束语,在学生的心海掀起波澜,使他们即使在课的最后仍在享受着亲情的、美的浸染。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上课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努力打破陈规,形成新规,做到破中有立,立中有变,教法灵活,形式多样。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一潭没有丝毫涟漪的死水,而是翻卷着浪花的大海。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高中语文课本中荟萃了古今中外许多名家名作。优美的语文篇章不仅仅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同样可以作为亲情教育的最佳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其独特的性质和作用,注重其独特的德育和美育功能。而“拓展引导”则能在学生的亲情教育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学一篇,悟一类
同学们在学习一篇课文时,要联系这一类课文,把握它的特点及情感。如学习《项脊轩志》一文,就要由此联想到所有读过或学过的写亲情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这样比较阅读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再如高一语文课本《我与地坛(节选)》一文中,史铁生除了感悟生命外,最主要的就是回忆母亲,感受母爱,表达自己对母亲深深的歉疚之情,朴实的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因此我想,我应该借这个机会让班级同学有同样的感动。由此及彼,让他们回忆自己与父母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在课前我精心设计了课堂环节,耐心搜集与之相关的课外资料,力求达到最好的渗透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默读课文第二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找出自己认为写感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我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个个表情严肃,显然他们已被这种亲情打动。我知道我的教育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我把课前准备好的两篇文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和毕淑敏的《孝心无价》发给学生,让他们自读,然后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经历谈谈感受。当有一个学生说到自己最喜欢“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这句话时,我看到有一些同学已经在默默地擦着泪水。
2.学一篇,练一法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本书,一本只有认真思考、认真实践后才能领略其芬芳美丽的书!要想学生深刻领会这本书的内涵,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和实践的内容。所以,我通过布置精当的课后作业使学生“练一法”。所谓“精”,是指布置的作业的质量要高,具有启发性,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体会。所谓“当”,是指在数量上要适中。我想当学生面对一大堆语文作业时,他们所流露出来的第一表情绝对是皱眉而不是展眉。在上《我与地坛》一文时,我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在理解了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亲情和生命的感悟的基础上,以“珍惜生命,感悟母爱”为题写一篇字数不限的作文,让他们谈谈对这一命题的看法和理解。这一作业让学生从文本中入又从文本中走出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精神,自然也渗透了对他们的亲情情感教育。
求“活”,即通过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随笔和作文,对学生进行灵活情感渗透,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意识与亲情情感。
曾经,每每看到学生以不屑的眼光浏览过我就文评文的批语后,漫不经心地将作文本塞进抽屉,个中滋味,只有和我同样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们才能体会出来。为了改变这种惨状,我尝试着用心去探询学生的内心深处,多给予学生关心和鼓励,认真细致地给学生下批语。没料到,这有心插花的短小批语竟给学生带来了真切的感受,激起了他们对写作的极大兴趣。同时,润物细无声,又培养了学生在作业中关心生活、感受亲情的意识。
比如,我班级有一个学生施某,他孩子气很足,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且态度不端正。他的母亲很关心他,经常来学校向各科老师询问他的情况,来学校的时候总会拿出小本子记下一些老师讲过的话。但是施某在一次以亲情为主题的作文作业中,却流露出:妈妈的“关心”,对我来说是一种负担。针对这个情况,我先是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于是,我找了一些同龄人的文章和相应的书籍给他看,并要求他写读后感。他后来跟我讲,他看过的很多内容,都很感动。从他的文章中,我细心地窥视他的内心,用心地引导他。让他能明白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回报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要有一颗孝心;关爱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中。我对他的关心,效果是明显的。在后来的一次作文中,我写下批语再次地鼓励了他:
你说“在高一的生活中你失落过,倒下过……但不再会迷失在生活中,不会再怨天尤人。”你是很聪明的孩子。如果你可以战胜你自己,不再孩子气,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能用全新的认识对待爱你的母亲,那么老师为你欢呼。其实,你母亲是你人生道路上永远的观众,而你会为你可敬的母亲上演好每一出好戏吗?树立起必胜的信心,去打败你的“天敌”吧!
诚然,若要让语文学科承担起情感教育的全部,这显然是勉为其难的。对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高他们的情商,这应当是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协作合力下的共同担当。然而,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中渗透亲情教育则是责无旁贷的。
注释:
[1]钟晓雨主编.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岳麓出版社,2002年6月.
[3]爱弥儿.卢梭.商务印书馆.1996年.
浙江省温州市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