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常彦卿 谢有玺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议论分析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论说文质量的高低。
目前,中学生写论说文,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少议论分析,其表现如下:1.所写文章,没有一个中心,或者中心不明确,叫人不知所云;2.不能围绕中心论点,恰当地提出分论点,或对复杂的道理不能分层论述;3.在论证时缺乏理论论据,论证性不强;4.只会简单罗列事实论据,很少作评述,不能揭示论点之间的关系;5.片面说理,顾此失彼,强调了一个方面,忽略了另一个方面。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训练和指导,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写作实践证明,写一篇文章,有时就是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文字等各方面水平的一个综合反映。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对写作各类文章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平时注意了知识的积累和储备的话,那么,写起文章来,自能左右逢源,侃侃而谈。中学生写论说文为什么不能目光四射,不能从纵的横的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论证分析,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储备少且不会“调动”。
在学习中呈现出知识立体交叉现象的今天,储备调动知识,还应包括其他学科知识。如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的事件、现象、人物、定理等等。在适当时,都是极有力的论据,恰当使用,都可增加论证力量。
可以设想,如果能把中学阶段不同学科课本中的教材,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整理,在平时课外阅读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长期日积月累,写起文章来就从容自如多了,在展开论证时,思路也就畅达多了。
议论分析能力在论说文写作过程中,始终起着巨大作用,它的强弱直接决定文章质量的高低,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和分析习惯的养成密切相连的。只有对生活中有感触的现象和阅读中有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加以议论分析,才能使知识在深刻理解和运用的情况下不断地发展。使知识“活起来”,才能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才能使学生具有善于抓住材料和结论的内在联系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面向现实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活书。”(鲁迅语),要学会提出疑问,学会鉴别、分析、研讨。鲁迅从一个患“迫害狂”精神病的兄弟的过访,看到了疯人病根的社会基因,因而引动了一篇震惊社会的小说《狂人日记》的出世。一次回家接母亲的旅行,他从闰土、杨二嫂的身上看到了农村经济破产与农民生活贫困的日益严重,于是留下了一篇旧中国农村凋敝、农民困苦的“故乡”荒凉图画。
为此,我很注意在学生中开展“一事一议”,“读报一得”,“疑义共析”,“观影管见”等活动。议论评述的过程,就是提高他们分析能力的过程。
另外,还可选择较为典范的议论文,让学生整理编写提纲,令其划出论点、论据,标出评述分析性文字。好文章的本身就说明着该如何写,完成整理、标、划的任务,也就可以起到培养训练分析能力的作用。
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反映出的思想方法上的问题,较突出的有以下三点:首先是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次是分析问题存有片面性,其三是评述问题缺少分寸感。这说明中学生还缺少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此,我进行了以下训练: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中的辩证法,结合生活中不同领域的具体现象,理解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理论与实践、主要与次要、言语与行动、个体与集体、伟大与平凡、先进与落后、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新与旧、好与坏、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是与非等的辩证关系。其次,让学生分析成语和名句中的辩证法:如“水至清则无鱼”、“化腐朽为神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等等。
通过辨析,教育学生注意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全面地适度地观察分析问题。
写作实践告诉我们,写一篇议论文,从头到尾贯串着复杂的思维活动。文章写得好,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在实际生活里养成推理下判断都合乎逻辑的习惯,议论的路径就是思想的路径。因此,在论说文写作训练中,应把思维方法的训练放在重要位置。
中学生议论文写作训练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以下种类:剖析、归纳、抽象、转化、类比、对比、求异、联想、因果、辩证、归谬、分类、统摄等。
尽管思维总是因人而异,千变万化的,但掌握了规律,就能提高思维效率,人的智慧、才能就会得到开发。
中学生写作论说文多有人云亦云,立意取材陈旧平俗的毛病,为此,更需要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求异”的特征,就一般而言,一是对被人们认为是完美无缺的定论持怀疑态度;二是能打破习惯思维的程序,求异思维在写作上的具体表现就是求新。
比如,我让学生讨论“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海无涯乐作舟”、“学海无涯巧作舟”的论点,都能成立吗?论述的角度有何不同?其目的在于训练“纵向求异”。以此训练多向求异。
思维方法的训练,要分项进行,一招一式,搞“分解动作”训练,先讲清原理,再示范引导;训练形式要多样,不拘一格。同时要注意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交叉进行,力求获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