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曹冠军
中年级作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江苏 曹冠军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作文教学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令人欣慰。但就现状而言,也存在种种新老问题,尤其是中年级的作文教学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误区,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教师指导缺位。有人错误地认为习作指导会束缚学生思维,甚至认为“习作教学中的精心指导是禁锢学生思维的牢笼”,教师仅泛泛地提示诸如“要注意观察,大胆想象,要写具体”之类的要求,至于如何观察大自然,如何才算具体、清楚等,则缺乏有力的、针对性的点拨,因此习作指导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实际教学中更多出现的是教师指导越位。作文指导时,过多地干扰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描写。习惯于教师说,学生写,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习作经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能“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然而,打开中年级学生的作文本,常常可以发现全班学生的作文几乎雷同,尤其是看图写文更是如出一辙。究其原因,是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过多地向学生提供自己的观察结果、感受甚至有关的词语。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学生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儿童个性和情趣,如此教学下的作文怎会精彩?
中年级作文教学中,教师们普遍重视了学生的习作训练,但忽视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中年级的课外阅读在不少学校还处在一种放任状态。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在课外作业,尤其是节假日的课外作业中,不少教师规定了学生必须写几篇日记或几篇作文,甚至规定了每篇作文必须达到多少字以上,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内容却鲜有具体的要求和指导。
当前,我们的作文批改存在一种误区,学生写完作文后只要一交给老师,似乎就是完成任务,不管写得如何,可能都不会再作修改。老师费力批阅,从标点、字词到句段篇,有错必纠,颇似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往往一篇习作批阅完毕后“红光满面”、“面目全非”。然而如此劳心费神,本子发下后,学生却并不似当年的鲁迅对老师满怀感动,而是瞅一眼等第,最多把错别字订正一下。至于一些不通顺的句子,老师提出的修改建议往往视而不见,赶着翻过一页进行下一篇习作。我们这样的“认真”,为什么事与愿违呢?因为这种“面目全非”的作文已经不再是学生写作文时候真实的心理需要,过度的修改往往会让孩子望而生畏,兴味索然。作文批改中最重要的一环,即学生“自改”作文的过程恰恰漏掉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以鼓励。”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除了眉批和总批,很少采用其它方式。批语只注重习作结果,受习作目标要求过高的影响,侧重于指出问题,贬多褒少。久而久之,学生习作得不到欣赏和成功的愉悦感,兴趣丧失殆尽。
学生学习习作,经历“不敢作”到“敢作”、“不会作”到“会作”这一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领作用不容忽视。怎样指导呢?
1.“情动而辞发”,有感情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让学生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生发感情,真实地写作。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这样写出的作文,才真切生动,充满感情。
2.从扶到放。不论是审题、立意的指导,还是选材、表达的指导,开始时尽量详细、具体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以后要逐渐放手,最后达到能够独立作文。
3.突出重点。作文指导要少而精,不能面面俱到。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根据每次作文的具体情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4.因材施教。对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作文指导应该是雪中送炭,在他们苦于没有材料,难于表达时,要帮助他们找米下锅。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作文指导应该是锦上添花,要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面加以引导,使他们的文章写得更好一些。
开展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他们积累词汇,开阔视野,提高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阅读,努力做到“五落实”:一是时间落实。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每周安排固定的自由阅读时间。二是读物落实。学校的图书室有足够的藏书量,定期对学生开放;教室设有图书专柜,使学生都有书可读。三是辅导落实。在学生自由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刊,名人名篇。四是笔记落实。阅读过程中,做到边读边写,摘抄优美词句,撰写读书心得。五是活动落实。学校或班级定期举行读书读报竞赛,交流读书心得,举办背诵名人名篇或古诗比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学生的阅读超过一定数量的时候,会自然地产生一种表达的欲望、写作的热情。这也许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最好解释吧!
我们批改作文究竟是为了完成工作,还是为了给学生提出建议,促使他们把作文修改得更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格言,只是这个改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发现自己文章的价值,“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谈到作文修改,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的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学生自改作文,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所以,我们应该在批阅后加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进行“作文讲评,二次作文”。
我校一位教师的做法值得借鉴:学生作文草稿完成后,教师酌情批阅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了解学生在本次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作文讲评。讲评后学生自我修改、同位修改或者全班交换修改,然后学生誊写作文,老师可以再酌情批阅一部分,了解学生习作的修改情况。这样,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不加重老师的负担,还能让我们的批改确实起到作用,使得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起步作文应以段的修改为指导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除了传统的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外,教师可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开设班级习作网页,发表学生习作,师生参与发帖、跟帖评价,评选“班级人气作家”和“班级批评家”等,让学生体验到被评价和参与评价的快乐。同时,提供展示的平台,对于优秀习作或优美片段可推荐给校园广播或在校报上刊登。学校开辟“小作家园地”、开展评选“小作家”活动。对于优秀习作推荐到报刊上发表,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一种自信心,促其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又对其他学生起到感召和辐射效应,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儿童的想法和我们成人世界的认识有时差异很大。而习作评价就要保护好学生这种表达真实心情的勇气和习惯,不要因为我们的指导去误引,甚至伤害他们种种思想的幼苗。也许他们的思想需要矫正,但应该先让他们真实地冒出来,自由地说出来。老师该做的是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商榷,而不是毫不留情的呵斥。评价,体现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鼓励,表达的是一种由衷的欣赏和分享。
江苏省邳州市运河镇索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