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煜昊
浅谈中国共产党员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温《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刘煜昊
要廉洁奉公,以个人私利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既实事求是又远见卓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提出的这三个方面,集中了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进步意识的核心内容。文中阐述毛泽东同志对中共党员品质的要求,同时映射出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求的内在逻辑性,并尝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机制。
中国共产党员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机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际,重温毛泽东同志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是十分具有意义的。这篇文章,是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于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他以一个伟大政治家的睿智,高瞻远瞩的看到了“我们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为达到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建设新中国的目标,具体提出了在当时艰苦环境下需要一一解决的问题,着重分析了“共产党员应该怎样认识自己,加强自己”的问题。时隔73年,今天读来,令人感到言犹在耳、振聋发聩,具有强烈的针对性、现实性。虽然世易时迁,今日的时代特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黄宗羲说的:“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1]
文中毛泽东同志特别提出了共产党员应该在民族战争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和模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民族战争中,共产党员必须“表现其高度的积极性”,“在各方面起其先锋的模范的作用”,这样,“才能动员全民族一切生动力量,为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共产党员应该在哪些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呢?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员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应该成为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以及“实事求是的模范”和“学习的模范”。毛泽东同志还指出:“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正是由于我们革命队伍中的广大共产党员在这些方面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处处做群众的表率,才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信任、支持和拥护,使党胜利地担负起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重任。
笔者认为以上毛泽东同志对共产党员的要求,既是对共产党员品质的精炼,又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升华。作为社会成员中的先进者,共产党员的道德水准应当更高、更严。通过对毛泽东同志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共产党员应该具有如下品质:
一是具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品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实现党的纲领,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靠全体党员带领人民群众去贯彻执行。因此,共产党员的品质首先应该表现在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也就是要做到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
二是具有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具实事求是的品质。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同志在这篇著作中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学习马列主义,不是要当作教条,而是要作为行动的指南,不但应了解马列主义的一般原理,而且应当从中学习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要学会把马列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就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
三是具有端正作风的品质。党风是广大党员的党性和世界观的现实表现,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谋利益,因而党风问题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问题。党风的好坏,主要体现就在于能否贯彻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集中表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在这篇著作中号召共产党员应该做为人民服务的模范,要求“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党成为执政的党。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新的考验。
四是具有不懈努力学习的品质。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号召共产党员“应成为学习的模范”。
我们不是全民党,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异品质早已被深深渲染进每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心灵深处,无法泯灭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不断得到升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思想传统的精华,对于推进改革开放,改变为政不廉、党风不正的状况,将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就其大者而言,在于处理好三大关系,即公私关系、人际关系、利义关系,做到天下为公、仁者爱人、见利思义的和谐统一,那么许多麻烦可以减少,问题可解决,矛盾可以克服,冲突可以避免,集中精力搞建设,中国何愁不发展。从上古时期对“天下为公”的粗略描述,到孙中山先生对“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的孜孜追求,我们民族的先知先觉者一贯强调并身体力行“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廓然大公思想,进而熔铸成为国家民族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是作为人,真正的人,成熟的人应有的基本社会属性,区别于禽兽的根本所在。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对所有中华优秀思想传统的最好继承与弘扬,是由中国共产党人的优异品质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阐述,中国共产党员的优异品质正是指引着我们党,武装我们的广大党员从民族民主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精髓,并化身为今天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伟大胜利的锐利武器。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使它焕发出新的光彩。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难免产生指导思想多元化的错误思潮,并迫切要求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复杂关系,只有坚持不懈的发展、开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杜绝人民思想的混乱,确保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顺利进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其引领机制的建构也必然是诸方面因素交互作用、形成合力的结果。
一是要充分认识建构引领机制必要性,是机制建构的前提条件。社会生活中的所有现象,不论是物质现象还是意识现象,其存在和发展都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都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属于社会现象,因而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存在与变化、发展都是不同社会群体实践需求及其变化的反映。另一方面,引领活动不会自然地发生,必须通过引领者与被引领者的活动来实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引领者捍卫、宣传、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批判、改造各种社会思潮的过程;就是被引领者将社会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从而认同、接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人的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主体社会角色、认识状况和利益诉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即使在客观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人们的实践活动状况也会存有差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也必然受到活动主体内在因素的干预,致使工作出现某些偏差。为了保证引领工作遵循党的方针正常地开展,必须规范工作的环节、程序与基本方式。只有机制健全,才能保障引领工作方向正确、有序、有效。
二是要制定清晰、完善的政策,是机制建构的保证条件。建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机制,不仅需要有正确的方针作为目标导向,而且需要有清晰、完善的政策作为准则导向,这样才能使机制建构的方向更加明确,依据更加充分。目前,我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方针已经确定,但还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作为落实的保证。如果我们制定了科学处理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的具体政策,拥有了让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表达利益诉求及对其进行疏导的具体政策,建构切实可行、丰富多样引领机制的任务定能尽早完成;意识形态领域“一元”、“主导”突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热烈的良好局面定会出现;理论宣传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党的方针的主动性、自觉性定会大大提升。
三是要建立素质良好的引领队伍,是机制建构的基础条件。引领机制的建构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工作队伍作支撑。没有坚实的队伍基础,机制的建构就失去了依托。所以,要建构把握社会思潮态势的机制,必须不断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理论宣传教育工作者体察群心民意的敏锐力,辨明社会流行思想动向的判断力和把握社会思潮变化规律的洞察力。要建构强化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机制,必须不断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理论宣传教育工作者的政治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道德修养水平,及释群众之疑解百姓之惑的能力、将理论转化为自身与群众实践的能力、与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能力等。要建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机制,必须不断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理论宣传教育工作者唯物辩证的思维能力,深刻、敏锐的辨析能力,海纳百川、包容拒斥有度的素养和自觉捍卫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是要探索有效的引领方式,是机制建构的必要条件。引领方式是建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机制的必要内容和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说,方式有效与否决定着引领机制功能实现与否。时下作为多元、多样利益群体诉求反映的社会思潮,都在设法寻求其表达的平台和传播的渠道,硬性阻止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行之有效让其表达的方式。我们应探索既让各种社会思潮有一定的表达空间和渠道及表达方式。另外,要探索如何同各种非对抗性社会思潮在沟通、讨论中取得共识,在交流、理解中实现融合的方式;探索如何在与对抗性社会思潮进行对话、交锋中实现扬弃与抵制的方式。再有,还应探索如何进行有效“拦网”,以控制黄色网站和不良信息对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危害的方式。
五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是机制建构的根本条件。任何社会形态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都是当时特定社会基本制度的反映并为之服务的。在人类社会文明史上,虽然各种社会基本制度都是按照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体系建立的,但只有当统治阶级建立起符合自己价值标准的社会基本制度之后,其价值观念体系才能成为在全社会占据统治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反映,并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服务的。虽然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一直是共产党人的基本价值理念。但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前,这种价值观念还无法成为全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从根本上消除了少数人压迫和剥削多数人的不合理制度,人民翻身做了国家政权和生产资料的主人,才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成为全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社会基本制度直接决定着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着人们各自的政治经济地位。因而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直接的有决定意义的制约作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是空的,而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具体实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只有找到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本质规定和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实现形式,并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具体政策、法规、制度和措施,正确地调节各方面社会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才能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落到实处。使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地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各种现实利益,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也才能为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所以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改革的过程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改革作为党领导人民自觉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重大社会实践活动,在为什么改革、怎么进行改革、如何评价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有一个价值目标的选择取舍问题。也就是说都有一个发展方向问题。要使改革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起到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固制度基础的作用,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推动和指导改革,自觉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我们采取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都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规定,确保能促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完善,促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改革进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因此,要做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固制度基础的工作,改革本身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动力和指南,把积极推进改革与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有机统一起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高度自觉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和两极分化;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必须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必须及时发现和纠正改革中出现的各种背离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偏差。
[1]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2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33.
刘煜昊,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邮政编码541004)
A424/3810
A
1672-6359(2011)04-0017-04
(责任编辑 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