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龄老人居家型社区养老模式的构建

2011-08-15 00:45倪婷婷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照料高龄居家

倪婷婷

论我国高龄老人居家型社区养老模式的构建

倪婷婷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年大国”,在老龄化问题困扰社会的前提下,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高龄老人的养老需求不断增加,而家庭养老和专业机构养老的发展都面临着困境,高龄老人养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非常尖锐。要缓解这类矛盾,宜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构建高龄老人居家型社区养老模式,让高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高龄老人;生活现状;养老困境;居家型社区养老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增加,养老问题开始成为我国社会管理过程中急需应对的又一大难题。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1]已远高于国际上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划分界限,我国已经从事实上进入了“老年大国”。在老龄化问题困扰社会的前提下,另一个问题又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即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根据民政部相关文件精神,年满80周岁的老人就可以称之为高龄老人,高龄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养老问题关系到我国长期的人口安全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是,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高龄老人生活窘迫。

一、我国高龄老人的生活现状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重比第五次普查高出了2.93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比重则高出了1.91个百分点。根据《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我国2010年末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高龄老人中的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比例更高。高龄老人作为老年人中的脆弱群体,其面临的问题更为严重。我国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状况大致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收入水平低且稳定性差

我国的高龄老人大多收入水平较低,农村的高龄老人基本没有养老金,城镇的高龄老人即使有离退休金,但相对较低。而大多数老人的收入中,最主要的来源为子女供养,而子女供养呈现明显的不固定性,缺乏保障。同时,大多数高龄老人的健康状况较差,时常会导致入不敷出,因而很多高龄老人的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当地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相关调查显示,浙江省高龄老人的前3位主要生活来源是子女供养 (51.4%),离退休金(34.7%)和孙子女提供 (4.6%)。[2]由于高龄老人已退休多年,退休当时的工资水平较低,因而现实购买力比较差。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省的情况尚且如此,中西部地区高龄老人的经济供养情况更不容乐观。

(二)现有日常生活照料状况的满意程度低

大多数高龄老人自身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日常生活依赖于自理和配偶的照料。同时,高龄老人丧偶多,因而无论是自理和老伴照料都很难满足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需求。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高龄老人的丧偶率为78.6%,女性更是高达92.3%。[3]与此同时,老年人的患病率高,有关资料表明,在长沙抽查的310名高龄老人中,患有2-4种疾病的老人有121人,占总数的39%[4]。高寡居率和高患病率使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状况满意程度低。

(三)医疗保障水平低

高龄老人群体中有很高的患病率,但是高龄老人的就医率却很低,相关调查发现,高龄老人经常去医院的比例为23.3%,几乎不去医院的比例为29%。[5]高龄老人身体不适或生病时,78.4%的人是由子女或孙子女来照料,其他照料者依次为配偶及其他家庭成员13.2%、社会服务5.6%、其他2.8%;[6]高龄老人低就医率的最主要原因是高昂的医疗费用,同时,由于患病导致的行动不便也影响了老人生病期间的就医率。

(四)精神慰藉缺失

高龄老人的高丧偶率,导致其高独居率。与子女居住地的分离,与亲朋好友的联系少,都导致高龄老人的精神慰藉缺失。《京华时报》的一篇报道称姜老汉为了实现居家养老,曾两次自杀、5天绝食。《2010年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显示,浙江省城镇老年人家庭空巢率已达74.96%;农村老年人家庭空巢率为59.56%,不少老年人形容这种生活是“坐牢”。浙江省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先益表示,空巢期对老年生活非常不利,“精神慰藉的缺失是导致老年人出现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7]

二、传统养老方式的困境

(一)家庭照料的困境

随着劳动力的大范围流动,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高龄老人的高失能率,高丧偶率,广大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等各种因素,都使高龄老人的家庭照料模式遭到了挑战。传统的代际反哺模式无法满足高龄老人的照料需求,同时,照料者在长期的照料中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

1.日常照料需求难以满足

高龄老人的照料需求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大。高龄老人的高失能率和高半失能率要求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需要长期、细致、琐碎的照料。而高龄老人的高丧偶率,使大多数高龄老人失去了配偶照料的可能性,因而一般而言,照料高龄老人的重担都会落在子女身上。但是,大量空巢家庭的出现,使儿女照料也变得不太实际,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同时存在,高龄老人不仅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反而还需要照顾孙子女,为外出务工的子女解决“后顾之忧”。即使与子女同住,高龄老人对他们的照料满意程度也不高。在传统的家庭模式中,妇女大多为职业主妇,尚有部分精力照顾高龄老人。但是,随着大部分的妇女都进入劳动力市场,这种照顾模式也遭到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相关研究表明,高龄老人日常照料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高龄老人有接受来自同性别子女帮助的倾向。[8]而我国目前的家庭养老体系下,大部分的老年人都是依靠子女养老的,高龄老人,尤其是农村的高龄老人,更倾向于与儿子同住,女性高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照料的满意程度更低。

2.医疗帮助需求难以满足

高龄老人的患病率较高,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对医疗帮助的需求比较大。但是传统的家庭照料模式的照料人员缺少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很难给高龄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帮助。同时,高龄老人的子女也逐渐步入老年,自身的健康状况也开始变差,对高龄老人的医疗照料也显得力不从心。

3.精神慰藉缺失

高龄老人的精神慰藉缺失现象非常严重。随着家庭成员逐渐脱离土地劳动,老人的土地劳作经验得不到原有的重视,高龄老人在家庭的地位和权威感渐趋消失。同时,人们的赡养意识很大程度上等同为经济上的支持,而很少顾及对高龄老人的精神慰藉。

(二)机构照料的困境

高龄老人的高失能率和高患病率使专业化的服务成为了现实需求,在家庭照料不能实现的时候,很多高龄老人及其家人会寻求社会养老机构。相对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照料模式能给高龄老人的子女减轻不少压力,也能提高高龄老人的社会参与程度。但是专业机构照料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我国现有的专业养老机构数量少,与社会需求间的缺口非常大,同时,既存的养老机构在人员配备上、法律上、机构等方面都显现出不足之处,严重影响了高龄老人的养老选择和入住老人的生活质量。

1.现有养老机构的容量小

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高龄老人的需求。以宁波市社会福利中心为例,目前福利中心共有床位300个,但是预约登记的老人数量为1200个,缺口非常大。养老机构的数量不足,其中公办比例很小,以郑州为例,目前共有养老院40家,但是公办的只有3家。民营养老机构在收费标准上、医生、护士的配备上、职业护理员队伍的建设上都存在种种问题。而高龄老人由于各种慢性病的困扰及日常生活失能现象的存在,对医疗配备和专业护理的要求比较高,因此符合高龄老人养老需求的机构少之又少,即使有合意的,入住的等待成本又很高。因此就这一点上来说,高龄老人很难自由选择在专业的养老机构接受照料。

2.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差,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专业的训练,素质较低,服务的提供缺乏针对性的人性化设计,尤其是民营养老机构,时常有新闻爆出虐待老人的事件。这一方面让高龄老人及其家属对养老机构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养老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3.养老机构的社会认同程度低

养老机构在高龄老人中的社会认同度低,一方面由于高龄老人大多受教育年限少、文化水平低,认为进入养老机构养老有损尊严,另一方面由于新闻报道中的虐待老人事件,使老人畏于机构养老。这种低认同度使高龄老人急需专业养老服务的时候陷入选择困境。

养老机构遭遇的困境使高龄老人很难谋求在养老机构安享晚年,究其原因,是资金来源单一、管理体制落后、宣传不到位等多方面共同引起的。

(三)社区照料的新模式及其问题

由于传统家庭照料、专业机构照料的模式遭遇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于是一种折中的方式产生了。近些年来,高龄老人的社区照料颇受推崇,各地政府都积极倡导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的养老模式。与传统家庭照料模式相比,社区照料能给高龄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能使老人的子女从繁重复杂的日常照料服务中解脱出来,同时,专业化的分工节约了照料成本。与专业机构照料模式相比,社区照料满足了高龄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养老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方面基于高龄老人对子女情感上的依赖,另一方面是由高龄老人较差的适应能力决定的。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社区养老虽能给老人提供就近、便捷的服务,但是这种模式的推广还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尤其是无法满足高龄老人的要求。

社区养老资金匮乏是主要的制约因素。长期以来,社区的养老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这种单一的筹资模式难以满足社区服务需求的日益壮大。高龄老人由于身体状况等问题,需要专业化和长期性的服务,而社区由于财力物力人力的限制,难以持续提供。同时,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没有足够的资金,难以扩建和更新,不能为高龄老人的锻炼和健身提供基本的服务。

社区养老除了显现硬件方面的不足之外,在软件方面,也亟待完善。社区的管理体制也比较落后,社区中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尤其是为高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由于种种原因,社区也难以吸引持续的固定的志愿者,大多数志愿者的服务具有短暂性、间歇性的特点,难以满足高龄老人长期持续性的服务需求。

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同时,目前我国的社区养老基本上只为高龄老人提供简单的、基本的家务帮助,很少注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长期精神慰藉的缺失在老人身体患病的同时,给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严重的隐患。

三、国外社区养老的经验与做法

国外的社区养老由于起步早,发展得比较完善,在社区服务和养老措施上,更注重以人为本,从老人的不同需求出发,制定不同的服务内容。从管理方面来看,则更注重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政府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资金上来看,主要由政府承担,并逐渐引入其他资金以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国外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居家型社区养老模式的构建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英国的社区养老

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把院舍养老改革为社区养老,调动了国家、个人和社区三方面的积极性。社区养老的重点是由社区提供各种服务。在日常起居照料方面,根据老人是否有自理能力和是否在家居住,分为居家服务、家庭照顾、老年人公寓和托老所四个不同的服务形式。其中居家服务和家庭照料大多由政府出资资助。在心理方面,主要为提供医疗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在整体服务方面,兴建社区活动中心,丰富老年人生活的同时发挥了其余热。英国的社区养老以政府为主,也调动了社区和个人的积极性。社区中的服务机构既包含非盈利组织,也包括部分的私营企业。

(二)美国的退休社区

美国的退休社区类型比较多,有为低龄老人服务的退休新镇和退休村,为旅游型老人设置的退休营地,有为身体健康状况差、年龄较高的老人服务的老年人照顾中心,为不能自理老人提供的继续照顾退休社区。以上社区各有侧重点,但是总体来说主要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药品管理、看病帮助等方面的服务。其中老年人照顾中心的资金来源非常多元化,既包括政府和非盈利组织的出资,也包括宗教和慈善团体的捐助。

(三)日本的社区居家养老

日本的社区居家养老细致到位,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内容的服务,主要包括访问指导工作、访问护理服务、技能训练等。居家养老照护根据不同需求层次,提供以下几方面的服务内容:由专业的医生提供直接的医疗服务;由护士提供长期的“养病”服务;由专业护理人员或护士提供生活照料;由家政服务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

(四)国外经验的启示

服务内容的多样化是各国居家型社区养老的共同点,是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针对性、人性化的服务。服务人员的多样化,涵盖专业的医生、护士,家政服务人员,志愿者,其他老年人和老人的家人。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资金来源以政府为主导的同时,可以吸收非盈利组织、慈善机构的资助,同时可以吸收私营企业加入,这在减轻政府压力的同时,也利于优化社区服务的内容。

具体到高龄老人,笔者认为要根据高龄老人身体状况差、自理能力差,寡居率和空巢率高的现实状况,在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购买等方面借鉴国外的经验,完善我国居家型社区养老的建设。

四、构建高龄老人居家型社区养老模式的建议

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居家型社区养老模式在我国发展迅速,但因为起步晚,发展还不完善。为了适应高龄老人数量不断增加、服务需求逐渐加大的现实情况,笔者以我国国情为出发点,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对高龄老人居家型社区养老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从筹资模式来讲,要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导,非盈利组织、慈善机构的资助为辅,家庭支付为补充的方式

高龄老人的社区养老需要巨大的资金做后盾,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社区基本设施的建立,专业化服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医疗设施和医疗人员的配备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由国家承担高龄老人养老资金所需的大部分不仅是政府责任的体现,也是经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要求,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政府有实力也有能力承担这一责任。而高龄老人的高患病率和高失能率要求社会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服务。非盈利组织、私营企业的介入便于提供这种多样化的优质服务,同时他们的投资也利于分担政府的压力。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非盈利组织和慈善机构加入高龄老人居家型社区养老方面的帮助,把老年人的养老作为一项长期的产业来发展。

(二)从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方面来讲,应以非正式照顾系统为主

这首先因为大部分高龄老人可以完成或部分完成简单的自理。非正式照顾系统,如配偶、子女、邻里、社区的照顾,就能基本满足高龄老人的需求。高龄老人的子女应尽自己的赡养、照料义务,社区应提供简单的家务助理服务、完全自理及半自理高龄老人的暂托服务和日间照顾服务。其次,社会资源的稀缺性也要求对高龄老人的日常照料要采用非正式照顾系统为主的方式。相关研究指出,我国至少需要护理人员1000万,但是目前真正从事这个职业的只有22万,其中,正式持证上岗的只有2万人。[9]职业的、专业的医护人员应优先满足老人的医疗需求。

(三)从高龄老人的医疗服务方面来讲,应以正式照顾系统为主

高龄老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非常高,同时,由于疾病缠身,高龄老人大多行动不便,迫切需要就近的医疗服务。尤其是农村的高龄老人,由于收入水平低,居住地偏远,很难及时就医。从这一点上来说,政府应建立相应的高龄老人医疗保障系统和专业的医疗服务队伍,并以社区为依托,设立医疗救助站,满足高龄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四)从高龄老人的精神生活方面来讲,在倡导子女尽责的同时,要发挥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文艺工作者等社会各界的作用

以高龄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发展高龄老人的教育事业,给空巢老人提供陪聊服务,建立高龄老人与志愿者的一对一结对活动,文艺爱好者送节目进社区,新闻传媒开发符合高龄老人的文化节目等,丰富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

综上,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高龄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理应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居家型社区养老是高龄老人偏好的养老模式,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我国高龄老人居家型社区养老模式的建立,要以政府为主导,同时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从业人员水平,优化服务内容,实现高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给高龄老人安享晚年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

[1]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 20110428-402722253.htm.

[2]郅玉玲.浙江省高龄老人生活状况的性别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5):601.

[3][6]李小珍.我国高龄老人养老问题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2):14.

[4][5]王翠绒.城市女性高龄老人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05,(3):76.

[7]顾春,厉晓杭.中国“四二一”家庭结构凸显 呼吁“孝道”回归[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4-18/2979378.shtml.

[8]张文娟.儿子与女儿在高龄老人日常照料的比较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6,(6):9.

[9]陈伟鸿,张鸿,马光远.养老之痛引热议 专家称养老院集中养老不适合国情[EB/OL].http://www.sznews.com/rollnews/2011-06/14/content-984239568.htm.

倪婷婷,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邮政编码310018)

C913.6

A

1672-6359(2011)04-0115-05

(责任编辑 胡爱敏)

猜你喜欢
照料高龄居家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学中文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微生高的往事
无微不至照料留守儿童
补阳还五汤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肿胀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