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十一五”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主要成就回顾

2011-08-15 00:45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沈慧珍吴孟杰刘思秀姚洪华赵建康
浙江国土资源 2011年4期
关键词:浙江省人民政府十一五平原

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沈慧珍 吴孟杰 黎 伟 刘思秀 姚洪华 赵建康

浙江省“十一五”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主要成就回顾

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沈慧珍 吴孟杰 黎 伟 刘思秀 姚洪华 赵建康

一、前言

地面沉降是在自然或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土层固结收缩压密作用,导致地表发生的下降运动,具有发育过程缓慢、短时间不易察觉、波及面积广、不可逆等特点。浙江省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主要发生在杭嘉湖平原、宁波平原、温黄平原和温瑞平原等滨海四大平原,自20世纪60年代杭嘉湖平原发生地面沉降以来,随着地下水开采的不断发展,造成洪涝灾害加剧、海潮上岸、城市排水排污能力削弱、内河通航能力下降等危害,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五”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主要成就

地面沉降灾害引起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政府对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先后出台了与地面沉降有关的“关于加强杭嘉湖平原地下水管理的通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水利厅关于划定杭嘉湖地区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及明确控制目标意见的通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水利厅关于划定甬台温地区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意见的通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并且将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纳入生态省建设之中,各相关地市编制地面沉降“十一五”防治规划,用以指导当地地面沉降防治工作。

1、地面沉降逐渐趋缓。全省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地下水长期集中开采的杭嘉湖、宁波、温黄、温瑞等沿海平原地区,涉及宁波、温州、嘉兴、湖州、台州等市,同时宁波等城市区地下空间和基坑开挖引起的工程性地面沉降日益显现。“十一五”期间,沿海平原孔隙承压水地下水开采量明显减少,地下水水位也多呈逐年回升态势。随着地下水水位逐年回升,地面沉降呈现减缓趋势,至2010年,全省累计沉降量大于50毫米的面积为5016平方公里,沉降速率大于10毫米/年、30毫米/年的面积分别为617平方公里和37平方公里,分别较2005年减少2178平方公里和396平方公里,减少了77.92%和91.45%。

2、完善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制度。200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06〕30号),根据文件精神,编制了《浙江省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06-2010年)》,各相关地市也编制了市级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09年颁布《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明确在地面沉降易发区内重要建设项目,城镇、村庄和集镇规划实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督促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落实,保障地面沉降防治效果,自2009年起将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列入生态省建设考核体系,对各相关地市地面沉降主要考核指标进行考核。

3、继续实施地下水禁限采。2009年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合作编制完成新一轮《浙江省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根据省政府地下水禁、限采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地下水禁、限采力度,至2010年全省沿海平原地区完成地下水封井266眼,累计完成封井1195口,占应封井数的86%。嘉兴市除留作监测、回灌、战备和地表水供水管网未及但确需暂时保留的应急生活用水深井外(81眼),已全部停止开采地下水,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遏制,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宁波平原地下水开采井已经全面封停。

4、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十一五”期间,继续开展全省沿海平原地区地面沉降建设与监测工作,基本完成了温州、温岭地面沉降分层标建设场地征地工作。进一步完善以区域及重要城市高精度水准监测为主,垂向分层标监测、区域GPS监测以及INSA R监测试验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监测面积近7200平方公里。至2010年全省现有GPS一级点29个、GPS二级点83个、GPS固定站7座、水准路线长度1930公里(水准点828个)、基岩标15组、分层标2组,实施嘉兴GPS固定站、分层标(含地下水水位)的自动化实时监测。建立了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具体指导、协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共同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和地下水环境信息通报”。

5、继续开展地面沉降综合研究。在前期“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基础调查、“杭嘉湖平原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网络建设基础上,开展“浙江沿海地区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杭嘉湖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与风险管理”、“杭嘉湖地区地下水动态与地面沉降调查评价”等,进行了区域水准测量、GPS监测、综合控制剖面测量,以及分层沉降标、GPS固定站自动化实时监测,加强了海平面上升与地面沉降叠加影响分析研究工作,开展了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评估、INSA R监测前期试验研究,建立了杭嘉湖地区地下水水流和地面沉降耦合模型,完成了杭嘉湖地区地面沉降风险管理研究工作。同时开展了沪杭高铁等重大工程以及宁波等市工程性地面沉降和地下空间稳定性等试点监测及研究工作。

6、存在的问题

(1)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不够完善

与地面沉降配套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点地域分布不够合理,自动化监测程度不高,控制的地下水类型和含水层次尚不够全面,地面沉降监测网控制面积及精度不足,已有监测设施损坏严重。

(2)地面沉降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监测成果时效性较差

我省尚未建立监测数据能够实时传输、分析处理和过程模拟的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和地面沉降预测预警系统,信息传输、资源与信息共享以及软硬件设备建设滞后,监测成果社会化、时效性较差。

三、“十二五”地面沉降防治工作面临形势和主要任务

1、面临形势

近年来沿海平原市、县级城市(镇)和部分城镇地下水超采得到较好控制,农村开采仍未有效遏制,总量仍有扩张。沿海平原地区由于地表水为Ⅳ—劣Ⅴ水,限制了地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环境治理、供水工程的滞后,使农村生活饮用水对地下水的依赖短期内难以改变,预计在今后若干年内,清洁无污染的地下水仍将是广大乡村尚难替代的生活用水水源。

目前我省宁波市地面沉降已得到基本控制,杭嘉湖平原地面沉降减缓明显,温黄、温瑞平原等地地面沉降有所减缓,预计“十二五”时期我省区域平均地面沉降量将继续减少。但部分地区地面沉降速率仍超过30毫米/年,受地下水水位和地面沉降滞后作用,个别地区地面沉降速率10毫米/年的范围反而可能有所增加,地面沉降发展和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十二五”时期,沿海平原区作为优化、重点开发区域,将加大城市开发力度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而引发的区域性工程性地面沉降将日益突出。

2、主要任务

浙江省“十二五”期间将加大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力度,使地面沉降在“十二五”末得到有效控制。

(1)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 到“十二五”期末地面沉降监测控制面积达到10000平方公里。新增一等水准点50-100座,水准路线长度达到2000公里。 进行地面沉降实时监测系统建设,安装地面标自动化监测仪器5-10台,温黄、温瑞平原各新建分层监测标、基岩标1-2组。对区域实施每年监测一次,分层标组和GPS固定站实施自动监测与数据实时传输。

(2)强化地面沉降防治 。 加强沉降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继续实施禁限采制度。进一步加强地表水环境治理力度,扩大地表水供水能力与供水范围以替代地下水水源,从根本上遏制超采地下水。力争到2015年,在地表水供水管网到达地区停止开采地下水,地下水采补基本达到平衡。结合地下水禁限采工作,保留和改造一批监测井,完善与地面沉降监控配套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

(3)开展地面沉降基础研究 。 开展沿海平原地面沉降调查、评价等综合研究工作,建立地下水与地面沉降耦合模型,为地面沉降预测与防治提供必要的资料依据。开展杭嘉湖平原地面沉降控制管理研究工作,建立地下水资源利用和地面沉降防治统一优化管理和决策辅助系统,为政府实施区域地面沉降防控管理、减灾防灾提供技术支撑。利用INSA R技术集成3 S技术,开展杭嘉湖、萧绍姚平原区域性、高密度的地面沉降动态监测的综合研究,为区域地面沉降提供地面沉降监测分析资料。在宁波建成区等开展地下工程现状调查,查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地下空间在开发和运行中出现的地面沉降特征情况,开展工程性地面沉降研究。

(4)建设信息化工程 。 建成浙江省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监测信息系统,基本实现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存储、数据管理、查询、应用和信息实时发布。

猜你喜欢
浙江省人民政府十一五平原
那一片平原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平原的草
浪起山走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十一五”至今广西农科院产业支撑能力分析研究
|图讯|
“十一五”时期环保投入的宏观经济影响
“2014浙江·台湾合作周”在温州举行
宁夏科技发展规划创新体系建设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