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力建设 提升蓝色经济区引擎作用

2011-08-15 00:47谭业庭华章琳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经济区蓝色文化产业

谭业庭,华章琳

(1,2.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青岛 266033)

一、文化力与蓝色经济区的发展

当今世界,已进入以文化为轴心的时代,这是人类社会经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的必然结果。在以文化为轴心的世界里,文化成为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资源和保证,文化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着力点。“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能够称得起核心,就必须有两个标准,一是在软实力范畴中,文化具有主导性;二是在硬实力范畴中,文化具有先导性。”[1]“文化力作为经济社会的软实力,与生产为代表的硬实力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综合实力和发展的根本任务。”[2]文化力通俗地讲就是文化生产力的水平,它是相对于经济力、政治力来说的,又是经济力、政治力的体现和反映,影响着经济力和政治力的发展与变革。文化力一般由理论指导力、制度变革力、道德教化力、理想凝聚力、科技创新力、舆论导向力、法纪整合力、艺术感染力、文化创意力等组成。

建设蓝色经济区是胡锦涛同志视察山东时对山东提出的殷切希望。虽然蓝色经济区只是国家领导人的希望与地方的发展战略,但是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山东的发展大局,也关系到中国整个东部沿海一线甚至全国的发展大局。这就决定了蓝色经济区的发展不能只定位于自身的发展,而应该放在中国海洋战略、南北衔接与示范、东西拉动的战略高度上,这直接决定了蓝色经济区必须要发挥其应有的引擎作用。而蓝色经济区要真正发挥引擎作用,不但要大力发展经济力,更要打造核心文化力,以文化力提升蓝色经济区的内涵和实力。

(一)文化力能够为蓝色经济区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蓝色经济区是一个崭新的战略概念,是一种新的经济观、资源观、能源观、发展观、文化观、制度观、科技观。地方经济的发展,除地理位置、资源与能源储量、科技投入外,也与一定的制度有关。任何一个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实质都是制度转型的成功,而其背后就是文化转型的成功。文化力是制度转型的内在保障,因为文化力能够并且其根本目的就是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统一问题,具体解决的是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问题,解决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环境和运行机制的问题。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是一个“调结构、转方式”的过程。“调结构、转方式”的过程实际上是体制和机制的调整过程,而体制机制调整的真正核心却是文化观念的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证、形成、发展,表面上是经济运行方式的调整,实际上是体制机制的调整,而背后却是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观念的突破。因此,文化力能够为蓝色经济区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二)文化力能够为蓝色经济区提供先进文化的指导

没有文化建设的大力提升和推动,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蓝色经济区的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蓝色经济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指导。文化力能够为蓝色经济区提供文化指引和文化价值尺度,为蓝色经济区技术动力增长和知识进步提供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鲁文化的自强不息精神、群体意识、诚信传统,齐文化的工商业意识,海洋文化的有容乃大、敢于拼搏、天下为先意识,工业文化的品牌意识等,有力地促进了山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在传统文化保护开发、生态规划建设、文化教育产业拓展等实践中,会进一步强化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并不断注入区域文化新内涵,从而赋予厚重的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成为区域团结奋进的纽带”[3]。

(三)文化力能够为蓝色经济区提供重要资源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与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与技术条件、体制与机制条件。而 21世纪的今天,文化已成为一种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资源。各种文化价值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各种文化价值是抑制和加速经济增长的动机,并且决定着增长作为一种目标的合理性。文化力内化为蓝色经济区发展的要素,能够增加各要素的“场效应”,增加它们的附加值。同时,蓝色经济区的文化力建设能够纠正人在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和生存方式选择中的偏向,能够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和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区域分工与开放,调整产业结构等。

(四)文化力的物化形态将成为蓝色经济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文化力的物化形态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是 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 21世纪最具有活力的产业。文化产业因低碳、高效、增值链广受到各国的青睐。美国、日本、韩国等许多发达国家都把文化产业定为国家的支柱产业,都制定了振兴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这些国家的一些优势产业,如美国的电影业、日本的动漫业、韩国的影视业,不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成为这些国家输出其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蓝色经济区不仅包括蓝色经济的发展,也包括蓝色文化的发展。蓝色经济区一定不同于国内其他的经济区,它强调的是海洋文化,即蓝色的经济、蓝色的文化、蓝色的创意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将在蓝色经济区的主导产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蓝色经济区文化力建设的环境分析

要发挥蓝色经济区的引擎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将文化力作为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着力点。为此,必须克服消极保守观念,强化竞争、服务和创新意识,认真梳理和总结蓝色经济区的文化优势与不足,集中力量进行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努力推进蓝色经济区文化力的建设。蓝色经济区文化力建设的优势主要有:

(一)深厚的文化积淀

蓝色经济区和其他经济区最重要的一个区别是蓝色经济区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山东素来享有“孔孟之乡”、“齐鲁之邦”、“礼仪之邦”的美誉。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具有立足国内外的文化优势。齐鲁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道教文化、滨海文化是蓝色经济区也是山东文化的集中体现。

(二)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山东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2009年生产总值 33805.3亿元,增长 11.9%,排在广东、江苏后面,居全国第三位。2009年蓝色经济区国民生产总值最低的都在 1000亿元以上,而蓝色经济区的代表城市如青岛市为 4924.16亿元、烟台市为 3868.17亿元、济南市为 3331.95亿元、潍坊市为 2974.94亿元。经济的发展会推动文化的消费,而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更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器。从世界经验看,当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1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启动;人均生产总值超过 3000美元,文化消费则会持续增长;而当接近或超过 5000美元时,会出现文化消费的倍增态势。近几年蓝色经济区甚至整个山东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就是居民对文化消费需求的体现。

(三)文化引领特点明显

蓝色经济区深厚的文化资源既为文化力的建设提供了外在资源因素,同时它所蕴涵的人文价值因素又是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齐鲁文化崇尚有国有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崇尚有为的能动创造精神,崇尚刚健的自强不息精神,崇尚民本的厚德仁民精神,崇尚群体的大公无私精神;而红色文化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的有容乃大、开拓进取精神,不但是推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一是内部控制意识薄弱。高校部分人员对内控建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只关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如科研课题申报,经费的拨付与使用等,认为内控只是纸上的文件、制度及流程,这些问题需要管理层关心,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加之个别人员道德缺失,从现有制度规范中找漏洞钻空子,有章不循,使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难以发挥。

(四)制度和管理文化独具特色

山东是中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省份之一,青岛、烟台属于中国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蓝色经济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外向型经济在各个城市经济体系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蓝色经济区内建立的高新区、保税区、开发区、港区联动的自由贸易区是引领中国经济向前发展的佼佼者,对外交流、对外合作硕果累累。以海尔为代表的企业文化,以青岛啤酒、海尔、海信、张裕等享誉国内外的品牌企业,以青岛国际啤酒节、烟台张裕国际葡萄节文化节、潍坊国际风筝节为代表的品牌节庆文化,更是蓝色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山东又是中国 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省份之一。蓝色经济区各地市在山东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过渡的战略指导下,纷纷制定了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

(五)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

自 2003年山东被中央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开始,山东文化产业就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山东省不但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改革的方针政策,而且从2006年开始每隔两年定期举行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至 2010年一共举行了三届博览会。2004年以来,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近百亿元,平均增长21.5%。作为山东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蓝色经济区是山东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区域。近几年来,蓝色经济区各地市文化产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例如,2008年上半年,济南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 47.87亿元,同比增加 20.24%,占 GDP比重的 3.38%。青岛市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 369.5亿元,增长15.7%,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成为青岛新的经济增长点。

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山东厚重的文化资源是蓝色经济区文化力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文化力也是蓝色经济区快速发展的瓶颈。山东和全国一样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问题,而这个转变过程的核心是影响中国几千年发展的齐鲁文化 (核心是儒文化)如何与现代性接轨的问题。世俗儒风的蓝色经济区如何与现代性接轨,这正是蓝色经济区文化力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蓝色经济区内的海洋文化、工业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相关地市也作出了加快海洋文化、工业文化发展的决策,但处于山东半岛内的蓝色经济区总体上还是处于齐鲁之风的张力范围中。因儒家文化讲求的是伦理、中庸、等级制、官本位、家天下的宗法观念,这些传统精神与现代工业文化讲求的功利、竞争、平等、法治和民主精神是矛盾冲突的;而且儒家文化保传统、维持“天人合一”的文化保守思想与工业文化追求个性解放、崇尚革新的精神是相违背的。齐文化尽管崇尚功利,但仍是农耕社会的“渔盐之利”、“工商之业”,没有把手工业上升为机器劳动。齐文化的开放思想在低生产力基础上并没有把胶东半岛海域变为出海通道,从而实现与大洋彼岸的交流,更不用说实现海上霸权了。齐文化的权变思想也只是维护皇权的基本工具,并没有实现政治权威与经济运行之间的裂变,从而实现生产工具与生产关系的变革。总之,齐鲁文化由于过于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对人的外化的思维方式和技能重视不够,结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缺少一种根本性的裂变。这种沉重的传统压力使得山东经济的发展就像带着脚链跳舞、托着沉重的翅膀飞翔。这突出地体现在山东的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资源整合、品牌打造、内容原创多而不精、文化创意产业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

三、加强蓝色经济区文化力建设的理论路径分析

发挥蓝色经济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增强蓝色经济区的文化力,提升蓝色经济区的衔接、示范作用,关键是努力找到加强文化力建设的有效途径。结合蓝色经济区的现实情况,努力做到“定核心、建保障、促产业、养人才”战略。

(一)定核心就是凝聚蓝色经济区文化力的核心思想,以核心文化力引领文化发展

蓝色经济区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蓝色经济区文化的发展首先体现为核心文化力的形成与指导。蓝色经济区核心文化力形成的关键是处于主导地位的齐鲁文化与现代性如何结合,从而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化体系的问题。因此,应辩证地看待齐鲁文化,正确扬弃,大力培育、传播齐鲁文明,积极塑造有利于蓝色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全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齐鲁精神,真正发挥齐鲁文化对蓝色经济区甚至整个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效性。为此,应努力做到: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蓝色经济区核心文化力的建设。

第二,主动融合外来文化,特别是日韩文化。在传统文化里,日韩文化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甚至就是儒家文化,但在现代文明里,日韩文化都具有国际内涵。因此,日韩文化对蓝色经济区的地域文化更具有渗透力,甚至有悟彻性的导向作用。

第三,积极融合周边文化。周边文化主要有京都文化、津门文化、中原文化和长三角的吴越文化。蓝色经济区的齐鲁文化和京都文化、津门文化、中原文化源出同宗,蓝色经济区在同这些文化交融的基础上,更要主动吸收吴越文化的工商意识、民权意识、竞争意识、开拓意识、公平意识、市场意识等。

第五,坚持“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发展原则,蓝色经济区各地市要对自身的资源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对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产品要明确定位,尽量避免结构性的雷同。

(二)建保障就是建立完备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体系

相对于经济力来说,文化力是一种新事物。新事物要顺利发展不但要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更需要一种公平、公正、有序的社会制度体系。蓝色经济区文化力的建设必须要建立比较完备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体系。

第一,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山东省是中央确定文化体制改革最早的省份之一,山东也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山东文化的发展。具体的经验和以后要坚持的有:一是要推进现有的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对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稳妥推进转企改制,不能搞“翻牌”公司;对于国有文化企业,要进行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政府部门应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从管直属单位向管社会转变。文化企业的改革应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三是积极实施“市县联动、整体推进、一步到位”的改革方案,对市、县两级改革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起推进。四是强化对文化娱乐和营业性文化活动管理、文化市场稽查等职能,推进新闻媒体宣传与经营两分离。

第二,制定文化力保障的法律法规。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是一种新兴产业,为了使文化产业有序健康地发展,特别是为了保护相关的知识产权,蓝色经济区各级部门需要有超前的意识,前瞻性地制定完备的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第三,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重塑文化市场主体。为此,一是要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传统文化市场格局,重点培育和发展各市 (区、县)特色文化产品区域专业市场,充分发挥中心市场和区域专业市场的主导和辐射功能。二是要加强技术、资本、信息、人才、产权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积极推进现代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有线电视数字化等新型文化产品流通业态,建设文化产品物流基地。三是要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推行知识市场开发、产权代理、信息提供、市场调查、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努力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

(三)促产业就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

蓝色经济区文化力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核心文化力的提升上,更要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上升为支柱产业的战略部署。蓝色经济区文化力的发展必定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期间,蓝色经济区的文化产业建设应努力做到:

第一,蓝色经济区会同山东省积极筹办、申请、常态化“东北亚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努力形成与“中国 (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南北呼应的态势,为山东实施外向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搭建一个国际化、品牌化的平台。

第二,蓝色经济区会同山东省积极筹办文化产权交易所。文化产权交易所是文化产业市场化的真正体现,中国目前只有上海和深圳两地建立了文化产权交易所。山东是一个文化大省,山东正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完全具备筹办文化产权交易所的环境。

第三,彰显文化魅力,打造“文化品牌”新优势。要把品牌建设作为振兴文化产业的着力点,建立完善文化产品品牌、文化企业品牌、文化活动与服务品牌等品牌体系,加强品牌运作和经营,着力打造富有滨海特色、体现中国气派的知名文化品牌。

第四,加快文化走出去,打造“文化贸易”新优势。要适应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把文化贸易摆到出口贸易的重要位置,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国际文化市场,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外向度,扩大蓝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五,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融资渠道。通过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并辅以税收减免政策,吸引国内外文化创意企业来蓝色经济区发展。吸引民间资本特别是传统产业企业投资文化产业,降低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使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投融资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通过广泛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外来资本投资兴建文化产业项目,逐渐形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投入机制。

第六,创新经营方式。可以采取招商引资、引智、承接加工、中外合作、国内合作、授权代理等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型合作关系,构建特色取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差异竞争、共生共长的发展格局。

(四)养人才就是培养与引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文化产业属于智力创意型产业,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核心。聚集人才,实际上是占据文化产业的制高点。蓝色经济区需要前瞻性地制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战略,不但要培养产业发展适用的“艺术 +技术”型创意人才,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培养对产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的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等战略性人才。养人才的具体做法有:一是以感情、岗位、资金吸引行业内的顶尖人才;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借助高校,以高校开设文化产业专业达到服务地方经济的目的。同时,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这样既为社会培养了人才,也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1] 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李春华.文化生产力——一个经济与文化互动发展的当代范畴[J].生产力研究,2005,(4).

[3] 贾岚生.文化生产力的社会功能[J].理论与改革,2005,(3).

猜你喜欢
经济区蓝色文化产业
蓝色的祝愿
蓝色的祝愿
蓝色使命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蓝色的五月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