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庄
(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9)
在中国民主同盟成立 70周年之际,对民盟的精神思想内容进行一番梳理,从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寻求多党合作历史的轨迹,进而探究民盟的精神价值,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民盟精神可以概括为:“立盟为公,以天下为己任;正直正派、学有专长、甘于奉献;修德守身、淡泊名利、自尊自强。”它渊薮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凝结着我国古代先哲的政治智慧,对传统道德思想的延续和传承表现得非常深刻。在民盟精神价值中,既蕴涵了切实的百姓日常礼仪规范,又富含着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理想,极其平实而又不乏伟大。
第一,以“天下”为重。“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隽永幽远的教诲,深深震撼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心灵,成为中华儿女不甘凌辱的强大精神动力。岳将军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文山公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那些动天地泣鬼神、荡气回肠的壮言,驱使着人们勇敢地去担当天下大任。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这是民盟的真实写照;“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民盟的远大抱负。70年前铁蹄下的中国,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就在面临着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民盟宣告成立,为的是推进抗战、防止内战、救亡图存,其中没有丝毫政党的一己之利。在各个历史时期,民盟坚定不移地与中国共产党同甘苦、共患难,与广大民众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振兴、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献计出力,作出了许多卓越的贡献。民盟的精神价值,本质上镌刻着中华民族千年不朽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文化精神。
第二,以“道德”为先。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君子谋道不谋食”。道是理想的人格,德是立身的准则。人生以求道为标的,社会以遵守孝悌、忠恕、诚信、恭敬、智勇为秩序,故此而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感叹。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深入人心的基本理念,就是为有道之邦服务则是利国利民,为无道之邦处事便是“助纣为虐”。说到底,做人要立足于“道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现的是一种“求道”的强烈内心向往和精神价值追求。“修齐治平”,首要是“修己 ”,“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修好自身,才能“其身正,不令而行”,这便是社会治平的根本。综观民盟前贤和才俊,无不是修治的优秀典范。他们坦坦荡荡“真君子”,行为谦恭合乎礼节,处世诚信讲究道义。民盟首任领导人黄炎培留给后人的座右铭:“言必守信,行必踏实;有言必信,无欲则刚”,我们今天“学而时习之”,依旧可以咀嚼到那种不可多得的精神韵味。
第三,以“仁爱”为本。“仁者爱人”。仁是人的本质特性,仁的内核是“爱人”。“爱人”有三个层面,一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三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本精神是慷慨无私、助人为乐的,它辐射到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渗透到人的灵魂深处,塑造着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济众”品格。
七十年来,仁爱精神一直流淌在民盟的血脉之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民盟坚持以“仁爱”为本,光大了“关注民生”的人道精神、“扶贫支边”的济困精神、“乐以忘忧”的乐感精神、“烛光教育”的奉献精神等,这些都是民盟成员今天获得终极价值理想和精神家园的生命动力。
第四,以“和合”为贵。“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易经》载“保合太和,则利贞”,《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老子》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的都是“和”的意义。“和”既是万物化生的根据和源泉,亦是万物存在的一种状态,“和”可以理顺各种关系,融合各种冲突,从而达到化解矛盾而“和合”,这便是“大本达道”的原则。“和合”的重要方式是“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合”作为中国“和谐”文化精神的代表性思想范式,以“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从而达到“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这一合乎规律的存在境界。
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民盟深明“合作福,不合作祸”之大义,保持着一种不偏不倚的谨严态度,既不苟同也不立异,为的是避免“同室操戈”,求的是一致对外。抗战结束,民盟以极大的仁爱之心促进国共和谈,对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的成就,表示十分欣慰,认为这是“国家无限的幸福,更是中国民主同盟多年来的愿望”。此后,民盟坚定地与中国共产党“同盟、同志、同心、同德”,与全体中华儿女一道,和衷共济、和谐并进,奋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梦想。
第五,以“文章”为尚。“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等。我国历代有识之士对“文章”的定义,远远超越了文章本身语言组合、思想表达的范畴,成为道德修养处事之旨义、经世治国思想之典籍。
“文以载道”,“一言兴邦”。70年来,民盟一直自觉担当“经国文章”的重大使命和责任,把“文章大业”、“学问人品”看得胜于生命,甚至以言获罪也终生不悔。在民盟组织中,有很多学者专家,在学术领域堪称大师泰斗级领军人物,但在盟内终其一生只是普通盟员。他们在孤寂与冷清的品味中,沉淀思想、凝聚才思,秉笔直书、振臂呐喊,发出社会的强音,不断谱写出精神的圣歌,描绘出人生的壮丽篇章。
第六,以“教化”为基。“教化”者,指以教育为手段,感化人的心灵,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中国历来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诗经》“美教化 ,移风俗 ”,《论语 》“有教无类 ”、“学而知之”,唐代诗人元稹“教化从来有原委,必将泳海先泳河”等,谈的都是教育乃兴国之基础的根本道理。民盟继承了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独立人格,培植善良风气,发展民主精神”,以此奠定人民民主的基础,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民盟拥有不少的教育大家如黄炎培、陶行知、梁漱溟等,他们力倡教育是改造社会、移风易俗的动力,是社会治平的支撑,主张平民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机会的均等,推行大众教育、职业教育、民主教育、乡村教育、生活教育,并且身体力行创办各种学校,“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希冀通过教育拨开民众懵懂的迷雾,让底层百姓在心灵沮丧和痛苦的挤压中,唤起向前的决心,振奋搏击的力量,使善良的灵智发射光芒,而不走向自我人格的沦丧。
70年风雨砥砺,70年凤凰涅磐,民盟从成立之初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到逐渐凝练成为具有自身特点的政治、社会和教育意义的精神价值,可以解析为以下基本特质。
第一,忠心报国,矢志为民。民盟作为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政党组织,表现出来的一个最重要、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把爱国当作自己的最高道德准则,忧国忧民,赤诚为公,履行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积极表达其政治理想和诉求,不以夺取政权为目的。
从成立那天开始,民盟以爱国、报国、强国、富国为理想信念,把国家利益视为自己的根本利益。1941年日军大兵压境,国共两党发生激烈冲突,摩擦频频,破裂在即,一批爱国上层人士,为调解两党纠纷而组织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照人肝胆”的爱国行动。1947年,民盟被国民党反动派无理宣布为非法组织,并强行予以解散,也不是因为民盟要与国民党争权夺利,而是因为坚决支持中国共产党团结统一、和平建国的政治主张。即使在多党合作事业遭受严重挫折时期,民盟也是深深地爱着祖国和人民,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信念。
在充分表达人民意志、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中,民盟先烈们不惜以生命和鲜血,写下了悲壮的春秋诗篇。如毛泽东所称颂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还有李公朴、杜斌丞、杨伯恺等许许多多的民盟先烈,他们都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生命不朽的精神价值。
第二,崇尚科学,探索真理。“有因科学而进德者,科学不任受德。有因科学而丧德者,科学亦不任受怨。”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岁月,民盟一直把社会良心和知识储备集于一体,讲情操、讲气节,有学问、有水平,升扬着科学与真理的精神价值。
因为对科学与真理的那份执著,民盟中的一些人曾经遭受过许多磨难,他们被误解、受屈辱,却不计个人恩怨和一己之荣辱,历经坎坷而积极豁达,忍辱负重而果敢付出,以自己的铮铮风骨和高尚情操,实践着自己对科学和真理的孜孜追求。
人们不会忘却,梁漱溟先生即使是在批判中受了莫大的委屈,仍然坚持真理,不改自己的人格。“文革”中,梁漱溟先生再次挺身而出,说“批林,可以;批孔,不可以。”即便招来了狂轰滥炸般的围攻,他还是没有“低头认罪、检讨错误”,坚定把守着“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科学精神的底线。
人们总是记得,在当年论证三峡工程的汇报会上,陶大镛先生顶着压力,带头对工程提出质疑,他大声疾呼:要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宁可把困难估计得更多一些,把问题看得更严重一些,以免愧对子孙后代。所以直至今天,人们还会提到,三峡大坝建设的成功,要感谢民盟和各民主党派在论证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诸多质疑。
第三,光明磊落,刚直不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许多民盟前辈性格刚直,宁折不弯,决不谄媚逢迎权贵,具有一种坦荡的气度和朝着光明的襟怀。1943年,国民党在五届十一中全会上虚伪地作出了实施宪政的决议,张澜先生以年逾古稀的高龄,写下了《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用大量的事实,无情戳穿了揭露国民党假民主、真独裁的阴谋,主张政府应实践民主的精神,结束党治,建立民主的政府。
新中国成立之后,民盟作为参政党,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作为知识分子的一个进步群体,民盟仍然是凭良知、凭学识、凭情操,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用行动坚守着自己的精神。他们在政治上不随波逐流,在学术上不人云亦云,慷慨陈词、知无不言,尽力当好“诤友”的角色。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那样,“正是这样一批人,作风正派、学有专长、有社会影响、愿意为国家做事情,大家走到一起才有了民盟组织,有了更好的做事情的条件”。
第四,持中致和,追求民主。民盟历来主张“中国团结、和平、民主、统一之实现”,“中国必须成为一个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坚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有可能实现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才能谋求全体人民的福利。民盟孜孜以求的是让民主政治之花深植于中华辽阔的大地之上,让民众能够永浴于民主政治的阳光雨露之中。
国民党统治时代,民盟力主国家要建立、健全良好的选举制度,由人民真正选举代表,组成民意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一本天下为公之旨,选贤与能”,绝不“偏重特殊关系”。在国民党反动派向民盟举起屠刀之时,它毅然宣称自己的立场“就是人民的立场,民主的立场,因而也必然是革命的立场”,并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的主张给予了道义上的支持。民盟曾经有过的超然“中立”是具有原则性的,并非像有些人所说的“和稀泥”,它始终追求的是国家的和平、统一、团结、民主这样一种理想的“大和谐”。
第五,自我修炼,俭朴淡泊。刻苦励志,恬淡虚无,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也是民盟前辈的优良品格。民盟前辈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修炼的操守、自尊、涵养和风骨,不仅表现在明志高远的大是大非,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民盟在成立不久,国民党对之实施了拉拢政策,以高官厚禄进行诱劝,但民盟的态度非常明确而坚决:不求当什么部长、议员,只求做于国于民有利之事,坚决保持了那份纯洁的赤胆忠心。“川北圣人”张澜先生年轻时代就以不为自己积财而著称,后来所筹巨额款项全部用做民盟经费,解放前夕全家一贫如洗,他身着旧布袍参加开国大典的矍铄形象,已经定格于现代国人的脑海之中;“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募集资金支持抗日救亡活动,积极创办平民教育,被周恩来誉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巾帼英雄”史良女士将他人所赠的巨额财产捐给国家,自己身后留下的一些“漂亮首饰”,鉴定出的结果却是叫人不敢相信的价值仅为“三千元”的赝品。这样的故事在民盟中还有很多,听后令人肃然起敬。
第六,独立思考,奉献社会。季羡林先生说过:“知识分子就是站起来思考的人们。”坚持独立思考和批判,就是敢于追随真理、高扬正义、担当社会责任、培养奉献精神。民盟中的许多成员就是这样一些能够进行个人思考、可以提出独到见解和鲜明观点的人。
战争岁月,民盟前辈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过艰难的抉择,“三思而后行”,自觉选定了与共产党人一道披荆斩棘、赴汤蹈火,庄严宣布:“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贯彻始终,以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一代接着一代的民盟成员胸怀大国崛起的雄心壮志,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谋国是、共献良策、共建大业,在不同岗位上与中国共产党披肝沥胆,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费孝通先生提出要“出主意、想办法,做实事、做好事”,并且率先垂范,为了经济的发展,80多岁高龄的他还四处奔波,93岁时再下定西,致力寻求贫困地区的脱贫途径,树立了智力支边扶贫的典范。
许许多多民盟前辈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积极奉献智慧和力量。国际数学大师华罗庚,一个代表着中国光荣的名字,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钱伟长为“两弹一星”耗尽了毕生的精神力量,在生命的最后 27年,毅然离开清华大学南下就任于上海大学,成为“中国最老的在任校长”。这些数不清的事迹,使我们今人无比敬重、无比景仰。
拂去历史的尘埃,经历岁月的磨砺;擦拭心中的明镜,唤醒灵魂的良知。今天,我们以时代的目光审视民盟的精神价值,那种“坚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依然是春风化雨催人奋进,润物无声启人心扉。
第一,感召作用。当前,绝大部分民盟成员受过良好的教育,对于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会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然而,当他们睁开迷茫的眼睛,看到社会上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各种现象时,有时不免出现困惑。本着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采用求同存异的方法,妥善处理好加强政治引导和搞好自我教育的关系,把弘扬民盟精神与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民盟精神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启迪和唤起广大盟员的社会良知,不断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献计出力。
不久以前,《建国大业》、《民主之澜》、《黄炎培》等影视剧的播放,让多少人的心灵受到感染和震撼。大家在民盟先辈身上,找到了金子般的东西,发现了一个深刻道理:中国知识分子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这种“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思想感动,正是民盟精神力量之所在、民盟精神价值之所在。
第二,激励作用。毛主席曾经说过:“民主党派能否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不是单由共产党一方面愿望决定的,还要看各民主党派自己的表现”。怎样进一步加强党派自身建设,激励广大盟员发挥作用并有更好的时代表现?民盟精神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社会价值观多样化,各种思想观念互相激荡、互相影响的社会大环境中,民盟的精神价值决定着它能为民盟成员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提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文空间。民盟成员大有自己的专业岗位,有自己的学识专长,学习民盟前辈的精神风范,就是要像他们那样,不仅要有扎实的立身之基,努力使自己在学科领域内成为领军人物,而且更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为人民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民盟前辈的学术良心、操守品行、职业道德等等,激励和鞭策着新一代盟员群体,自觉地在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和谐、促进国家繁荣、实现公平正义等各个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引领作用。当前,盟员的结构已发生变化,老一辈盟员人数日益减少,改革开放后恢复党派活动时期加入盟组织的一代盟员也逐渐步入老年,九十年代后入盟的中青年盟员正成为骨干。在新成员中,一部分人功利目的较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思想认识都与老一辈盟员有较大差距。因此,用老一辈盟员政治坚定、作风正派、求真务实、敢进诤言、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的传统精神,引导新一代盟员健康成长就显得愈加迫切重要。
政治交接、新老交替,“长江后浪推前浪”。民盟现实中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等工作,亟须精神上的引导和理论上的指导,亟须一批“领头羊”、“领头雁”在行动上的直接引领和具体示范。民盟成员中有很多教育文化科技工作者,本身就起着引领社会风尚、教化人群的作用,如果在他们身上赋予民盟的精神内涵,通过优秀分子先进典型事迹的榜样作用,以此带领众多新盟员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创造佳绩,引导广大盟员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就会成十倍、百倍地放大民盟的精神价值。
第四,净化作用。在全球化的形势下,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在市场化的条件下,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越来越盛行。包括民盟成员在内,人们的思想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观念急剧变化,方向逐渐迷失,对待群众麻木不仁、对待社会见利忘义等现象比比皆是。此时此刻,大家都在渴求着灵魂的荡涤,呼唤着思想的净化。
丁石孙先生说得好:“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但在实现的过程中会很困难,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修改,这样才可以在生活、工作当中成长起来。”立于澎湃的时代浪涛之前,缅怀民盟的光辉历史及其衍生的宝贵精神,抚今追昔,那份沉甸甸的精神价值犹如波澜壮阔的大潮,一次次激荡着我们的心灵。以史为鉴,以人为鉴,以民盟精神为鉴,使广大民盟成员更加清楚地认识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的本质,更加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袭,从而增强信心,坚定信念,与时俱进,在政治交接中保证民盟的精神传统薪火相传,巩固和发展老一辈盟员创下的家业。
第五,实践作用。精神的实在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是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中。发掘民盟的精神价值,关键在于把握实践这个中心环节,把民盟精神价值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融入到思想建设和各项盟务的实践当中,融入到自身建设和履行职能的全过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新的时代书写出多党合作的崭新宏伟史诗。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遵循知行统一的规律,最为困难的是把精神道德之“知”和精神道德之“行”统一起来,此所谓“知易行难”。民盟精神价值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高尚。弘扬民盟精神,做到知行统一,就必须努力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人生实践、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真正永远地做到学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以参政议政的实效和本职岗位的佳绩,树立起“立盟为公、参政为民”的新形象。
日月同辉,星光灿烂。记得朱自清曾为闻一多先生写下的颂词:“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在今天,我们切实感受到民盟前辈是真正的“一团火”,他们所创造的民盟精神价值照耀了后辈时而迷茫的道路。未来的历史将会昭示,民盟的精神价值还要迎来一个又一个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