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假设下的党员干部党性问题分析

2011-08-15 00:48吴坚宁余师芳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经济人个人利益党性修养

●吴坚宁 余师芳

“经济人”假设下的党员干部党性问题分析

●吴坚宁 余师芳

人性假设与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经济人”假设下,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重塑党员干部“经济人”角色;创新党性修养教育形式;用法律约束、道德引导,加大管理力度。

经济人 党性修养 党员干部

2011年2月15日—26日,我们就党员干部党性问题在南宁市党员干部中进行调查,共投放200份问卷,收回的198份有效问卷显示,对目前领导干部党性状况的总体评价为“好”的占75%,“一般”的占25%。调查结果同样显示,党员干部在党性方面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80%的党员干部认为当前的党员干部也是有个人利益诉求的“经济人”。此次调查研究是确定本文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视角的基础,使我们对党员干部的内心世界有了更多的理解,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一、“经济人”假设理论的内涵

经济人假设的理论源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认为利己性是“经济人”的本质特性,利己心是“经济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经济人”假设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方面,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人们行动的根本动机;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具理性,他们根据自己的处境判断自身利益,尽可能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1]。“经济人”假设理论主要经历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人”假设、二战后的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人”假设、公共选择学派的“政治经济人”三个阶段,其中以布坎南为首的公共选择学派把人纳入“经济人”分析框架,认为无论是经济市场还是政治市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决策都是利己的。由这个假设出发分析政府的行为,认为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并非那么充满公益心,他们也是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追逐者,也会利用制度缺陷来谋取自身利益。他们的效用函数包括:选票、薪金、所在机构的规模、社会名望、额外所得、权力和地位。[2]

二、“经济人”假设下党员干部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党员干部,从广义上讲就是党员和干部的总称,而狭义的党员干部是指党员中的干部,本文所提的党员干部是狭义意义上的党员干部,并且特指具有一定职务或行政级别的党员,他们往往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是党员中的精英,是中国共产党掌权执政的中坚力量。“党性是一个政党的本质特性,它是阶级性最集中的表现,共产党的党性,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最高最集中的表现”[3]。党性修养,就是党员按照党性原则要求,通过学习实践、自我改造,不断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真正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是时代赋予党员干部的使命,是我党长期执政的需要,是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需要,更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指出:“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本次问卷调查也显示,党员干部在党性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重眼前利益,理想信念动摇

当前,有些党员干部对党的理想信念产生了质疑,认为共产主义遥不可及,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丧失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足;觉得“理想是远的,信念是虚的,金钱才是实的,于是放弃远的,抛弃虚的,抓住现实的”[4],他们更加注重的是眼前利益。我们收回的198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9%的党员干部认为目前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理想动摇,7%甚至不再相信共产主义,在访谈时,有的同志谈到:“说实话,我们并非不相信共产主义理想,只是那显得太遥远了,相反,我们如何去过好现实的生活显得更加重要。”

党员干部具有个人人格和党员人格,个人人格体现为“经济人”,党员干部有着满足日益增长的现实生活需要,如高成本的城市住房、高成本的子女教育、高成本的医疗保健费用等;主体的党员人格,却又要求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最大化地代表公共意志、维护公共利益,是干部讲党性的核心内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的党员干部受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冲击,如唯钱论、拜金主义,加上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如包二奶、养情妇,一些党性不强的同志就容易受到侵蚀,变得自私自利,抛弃了共产主义信念,甚至通过行政职位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最终走向腐败的深渊。

(二)重个人利益,轻公众利益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但是,调查结果表明,62%的同志认为目前领导干部的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不牢,其中,40%的人认为目前领导干部的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淡薄;8%的同志认为目前领导干部并不能够真正做到“三个代表”,部分党员干部的三大主义(官僚主义、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颇为严重,甚至部分党员干部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比如,郑州市城市规划局的一位副局长质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时,竟然爆出“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的雷人言论。

当上级部门与民众发生矛盾时,党员干部往往出于自身考虑,首先对上级负责,难以做到为民请命,甚至利用权力索取高额回报,满足私欲膨胀的需要,为其利益集团服务,很少回应民众,以公众利益为重。公共选择理论创始人布坎南提出:“行政人员个人绝不可能仅仅因为从经济的市场决策活动转入政治的非市场决策活动之后,就由一个追逐私利的利己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大公无私的利他主义者,他们同时作为‘经济人’,存在利己性,具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倾向。”[5]故为索取高额回报,满足私欲,时常利用权力寻租,为其利益集团服务,这正是党内部分干部的真实写照。

(三)金钱至上、沉溺享乐

党员理应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党性要求党员干部们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先吃苦,后享受,无私奉献。而目前少部分党员干部却金钱至上、贪赃枉法。调查结果表明,9%的党员干部认为干部在金钱问题上党性相当差。有的甚至认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利于发展,倡导高消费促快发展。“经济人”理论认为人有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欲望,不断提高个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是人的正常需求。同时由于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滞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约束党员干部权力的相关机制尚不完善,这就客观上提供了腐败滋生的社会环境。因此,一些党员干部铺张浪费,奢靡享乐,追求低级趣味,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如南宁市原市政管理局局长张建辉,贪污腐败,骄奢淫逸,生活极其腐化,最终东窗事发,锒铛入狱,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三、“经济人”视角下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塑党员干部“经济人”角色

1.敢于承认党员干部个人追求经济利益的合理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新时期,人们趋向于向“经济人”演变,这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过程。我们既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又要承认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多元化;我们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又要承认党员干部的合法正当利益,不能忽略党员干部的各种基本需求。当党员干部个人利益和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统一并得以满足,方可做到克己奉公。高薪养廉之所以可行,在于其体现了一分收获一分耕耘,体现了个人的社会价值。倘若忽视个人正当利益,则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因其否认了个体劳动的特殊价值,而党员干部本身也是人民的个体。

2.建立良性的利益观,引导党员干部合法追求个人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趋利避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正常的社会现象,这也并未绝对地违背社会道德。我们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不能否定党员干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应当是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代表,党员干部应当维护公共利益,合法追求个人利益,使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中得以实现。

3.关心党员干部的个人生活,崇尚党内公平。这是党员干部的“经济人”角色所决定的。我们既要在党内营造一种关心每一个成员的氛围,也要切实地关怀每一位同志的生活,了解同志们的生活困难,并给予帮助。在党内积极推行党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党内民主管理的新途径,这是党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坚定党员干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内在要求。只有给予党员干部充分的话语权,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使其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保持一致,并达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一致,如此,党员干部才会更加坚定不移地向党组织靠拢,党员干部才会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创新党性修养教育形式

关于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形式,我们在访谈调查过程中发现,83%的党员干部认为加强理论学习、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警示教育形式的效果不容忽视,其中28%选择加强理论学习,24%选择警示教育,31%选择从外部条件上完善体制机制,但是倘若这些形式长期一成不变,它们在党性修养方面的效果也会逐步消退。因此,我们应当继续发挥传统党性修养教育形式的作用,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式。

1.发挥党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推进案例式、研讨式、项目制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例如,2010年,南宁市委党校开展了项目制教学改革,使得党校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再上新台阶。

2.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和正面典型教育,树立模范和典型,用模范人物行为的感召力来促进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比如,2010年7月,在南宁市推动开展的“朱传波同志先进事迹专题报告会”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3.继续开展警示教育,而且受教育对象应当覆盖领导层。一方面,可以开辟监狱等警示教育基地,通过犯人现身说法等方式,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可以邀请纪检部门有关领导来校授课等。

4.开展革命光荣传统教育现场体验式教学活动等。

比如,南宁市委党校开发的“红色之旅”体验式教学项目在对党员党性教育方面效果显著,使得全国各地许多党校都慕名前来参加。

(三)法律约束,道德引导,加大惩治力度

1.健全法律法规。“经济人”理论内涵反映了追求个人利益和财富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相对封建社会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人性化的体现,但倘若在社会法制不完善的条件下,这种人性即会催生各种违法和不道德的现象。当被问及“导致当前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方面的问题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时,46%的党员干部认为是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27%的人认为是市场经济冲击,27%的人认为是党员干部自身价值观问题。另外,55%的党员干部认为制度缺位是贪污腐败的主要原因。因此,继续通过法律法规制约、规范、引导党员干部的逐利致富行为,使其始终处于社会的道德和法律约束之中,这是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外部保证条件。

2.引导党员干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取向,促进党员干部的自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对立的,我国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传统,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依然欠缺,当前法制建设依然未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故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导向的引导,促使党员干部加强自学、自律,最终达到加强党性修养的目的。

3.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胡锦涛同志强调,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决惩治腐败、有效预防腐败,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打击腐败是党和政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能走过场,打击腐败是关系到国家安危、人民幸福的事情,应当重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使贪污腐败暴露于阳光之下,成为过街老鼠,一旦发现必须依法严惩。

党员干部党性修养这一主题必然是永恒的,伴随着社会发展,其内涵也务必与时俱进,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既要倡导符合社会发展新形势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又要借鉴市场经济中“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成分。从根本上讲,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健全法制法规,以法律规范引导道德规范,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主导地位,以法律作为道德标准的底线,承认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承认个人利益的合法性,才能真正实现党性永葆。

[1]梁波.我国国防专利产权制度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

[2]高华云.“经济人”的行为困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6).

[3]孙云凤.论周恩来的党性自觉[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2).

[4]舒艾香.对领导干部党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3).

[5]廖荣碧.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现实借鉴意义[J].当代经济.2009(2).

D26

A

1009-4245(2011)04-0053-04

作者:吴坚宁、余师芳,中共南宁市委党校教师,邮编:530007

责任编辑:顾 松

猜你喜欢
经济人个人利益党性修养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树立党章意识 加强党性修养
传承耀邦家风 增强党性修养
汲取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强大力量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学龄前幼儿纯粹经济人假设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及其评析
从“经济人”到“生态人”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