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本基
南宁市的山及其山文化研究
●谭本基
南宁市有着丰富的山资源和山文化,主要包括了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历史古人类文明文化、养生文化、洞穴文化、生态文化、奇石文化、东盟文化等等。这些山文化不仅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城市文明建设的内容。
山 山文化 南宁市
我国学者认为,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致可归纳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部分。其中,物质文化指生产工具、生产设备、交通工具、房屋家具、衣饰与饮食等;社会文化是指社会制度、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人际关系、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模式等;精神文化指科技知识、文学艺术、哲学、思想、信仰等。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主要包括科学、文化艺术、哲学、思想、信仰、风俗、习惯、人际关系、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模式等。而所谓山文化则是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包涵了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丰富内容。我国是一个山文化十分丰富的国家,自古以来,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骚客,草根庶民皆崇拜山、爱山,或聆诗作画,或大建庙宇,或赋予神的力量,从而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山文化。研究山文化,继承山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建设山文化,无论是对发展当地旅游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南宁市是中国绿城,现在正在加紧建设中国水城,本文认为,南宁市的城市建设还必须加强山文化建设,构建绿―水―山的城市文明新格局。山文化,特别是城市的山文化,是城市文化、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文明城市的题中之义。
全世界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群峰倒映,俊逸秀美,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广西北有桂林,南有南宁,南宁的山也自有其魅力,也蕴藏着丰富的山资源和山文化。
南宁市是一个盆地,在这个盆地周边主要的山峰有凤凰山、六怀山、高峰岭、狮子岭。(1)凤凰山。位于坛洛西部富庶街西8公里,为西大明山东北部之余脉,北起罗维(扶绥县境)东2公里,自西北向东南延伸,与西大明山主脉有一条北西向河谷分隔,山脉北段长约3公里,南段山脉长约4.5公里,最高峰648米,坡度陡达30度—40度。(2)六怀山。又名六华山,位于市北部高峰林场场部西北2.2公里,是南宁市与武鸣县界山,海拔477.8米。(3)高峰岭。位于市北部,邕武公路高峰隘东约1.5公里,海拔437.6米,人工植被繁茂,是市北部的生态屏障。(4)狮子岭。位于市东北部,三塘圩北约10公里,海拔466米,坡度25度―40度。市区内最著名的是青秀山。南宁市邕宁区古遗址与文物主要有新石器时代的顶蛳山贝丘遗址。
武鸣县四周山峦环抱,中间为盆地。县东部及东北部的大明山,是广西中部弧形山脉西翼的一组大山,自武鸣县与马山县交界处呈东南走向,经武鸣与上林、宾阳直抵邕宁县的昆仑关,绵延150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山脊线平均海拔高度为1 200米。海拔1 4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其中主峰龙头山海拔1 760米,是桂中南最高峰。大明山是广西的名山,更是南宁市的“神山”。此外,县内有八景名区,即“鸣山叠翠”(大明山)、“伊岭丹炉”(伊岭仙山望仙岩)、“灵水澄清”(灵水)、“凤山太极”(起凤山)、“罗波龙窟”(罗波潭)、“黄道仙岩”(黄道山)、“狮子古迹”(府城狮子岩)、“玉印临泉”(陆斡覃李村玉印山)。据统计,武鸣县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伊岭岩、大明山、灵水、罗波潭、起凤山、黄道山、三园一河(明秀园、春霞园、秋霞园、西江河)、花花大世界、三十六弄等旅游景区(点),其中伊岭岩旅游区、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入选南宁十大景区。
横县:(1)九龙瀑布群。位于国营镇龙林场大吾林站境内,因九龙山而得名。据说很久以前,南海龙王的一双恩爱龙子龙媳,云游落到大吾林站,为当地送雨、送水、造福人间,并产下龙孙六子一女,天长日久,化为九龙山。九龙瀑布以“群”为特色,在2.5平方公里内分布着十多条落差30多米、宽20多米不等的瀑布,相距为100—300米。九龙山林木参天、浓绿荫翳、藤条交错、绿潭清澈、溪流潺潺、野趣盎然。主要景点有:群龙迎宾、双龙戏珠、紫龙相会、九龙入宫、龙女戏珠、神龙庆殿、白龙出潭、金龙垂涎、青龙点水、环观林海、密林探幽、赤壁列阵、龙狗巡山等。(2)宝华山。又名南山,主峰海拔564米,连绵起伏,形成几十个大小山峰,方圆40多平方公里。该山群峰奇秀,主峰巍峨,古刹雄伟,朝烟浩渺,集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于一体,为粤西一大名山。登上主峰放眼四望,县城横州城廊隐然,楼宇高耸,气势不凡。郁江浩浩渺渺由西向东逶迤蜿蜒而来,似仙女下凡飘逸的彩带,在山峦和烟波之间若隐若现。雄伟壮观的西津水电站大坝,像镶嵌在这条彩带上的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俯视宝华山麓,林木烟封,可谓“登之者飘飘疑羽化而仙”。(3)宝华朝烟。横州古八景之一,也成景于宝华山。每当晨光初霞,于山腰应天寺举目凝视宝华山顶,古树奇峰笼罩于浓雾之中,阳光照射,时而金光万道;时而淡云遮掩,变幻莫测;时而清烟缕缕,直飘苍穹,复又缭绕峰顶,似仙国蓬莱。古人将此景归为“宝华朝烟”。(4)应天寺。坐落于宝华山北西坡,始建于唐代,宋有修葺,现存为明清产物。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游历此间,并记述于其著名的游记中,又因传说明建文帝靖难后隐居于寺15载,并题留墨迹“万山第一”而驰名史学及宗教界。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庙旦日,方圆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善男信女云集寺中近万人之众,成为横县及周边县市主要的民间节庆活动场所。(5)乌蛮山。又名“百足山”,位于横县云表镇站圩东南3公里的郁江北岸。横州古八景之一的“乌蛮积翠”就成景于此山,南坡的伏波庙、伏波滩驰名区内外,素为民间游赏之所。伫立主峰,俯视南坡,有“广西第一滩王”美称的十里伏波大滩,绵延东下,礁滩犬迭,江流湍急,涛声振耳,颇为壮观;西望则一片田园风光,郁江蛇典蜿蜒于岩溶平原中,如一条银链飘挂,迷蒙中可隐见60里外的县城似蓬莱山阁,令人心旷神怡;东眺远山近水,层迭有秩,如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景色迷人。
宾阳县有龙岩公园、相思潭、燕山六五寺、和吉镇狮子岩、边山村仙女湖;西有清平水库、昆仑关战役遗址、葛翁岩抗日战争指挥部旧址、思陇凤凰滩、万盆林区、陈平江漂流;南有桃源忘忧谷、六莲渡抗日战争后方医院旧址;北有邹圩清水河、八仙岩;中部以县城为中心有大汉回风塔、蒙大赉恩荣坊、南桥、南街、中山公园、大桥江、秀峰塔、思恩府科试院。其中最为著名的山就是昆仑关战役遗址。
上林县主要有大明山、大龙湖、三里·洋渡和不孤村人文景观。上林县是广西传统性节日“三月三”的发祥地,也是珠江流域龙母文化的源头,是唐代的壮都,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中国旅行线路上逗留时间最久、留下游记最多、最留连忘返的一个地方,也是八寨起义的重要根据地。明代著名教育学家王守仁为镇压八寨起义军而驻兵过上林。境内主要有大龙湖、三里·洋渡、龙头大峡谷、金莲湖、石门龙母圣殿、智城、不孤村等七大人文和旅游风景区。
马山县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马山秀丽的风景,这里有被誉为“世界十大溶洞之一”的金伦洞、千余年悠久历史的佛教圣地灵阳寺、“广西八大美景”之一的红水河两岸自然风光、“广西庐山”之称的大明山风景区、“天然氧吧”弄拉生态保护区、美丽神奇的永州地下暗河、金钗石林城堡、千姿百态的红水河奇石。
隆安县有著名的龙虎山自然保护区。龙虎山是中国“四大猴山”之一,广西著名的旅游胜地,总面积271公顷。龙虎山境内群峰挺拔,沟深谷幽,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有百叶猴、猕猴、犀鸟、苏门羚、金花茶等上百种珍稀动植物,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
由上述分析可见,南宁市有山、有好山、有名山,而且山山有景,景景有山,山山有文化。它们蕴涵着丰富的山文化,主要包括:
1.宗教文化。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从广义上讲,宗教本身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同时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教徒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影响。宗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本来就与文化难解难分,因为人类创造宗教的过程是一种更为高级而复杂的精神文化过程,它与文化一样,给人类提供了一整套生活方式。宗教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史,宗教是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的自我意识,是人的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的外在的表现。宗教文化通过对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法律、教育、生活习俗、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绘画、雕塑、旅游、诗歌等方面进行渗透。如,南宁市青秀山的佛教圣地——观音禅寺,横县的应天寺、伏波庙,马山县的灵阳寺等都是南宁市著名寺庙,是善男信女尊崇的地方。尤其是南宁市市区青秀山的观音禅寺,为禅宗寺,寺庙依山势而建,修建有大雄宝殿,其内供奉有缅甸王室赠送的用一整块缅甸玉雕琢而成的玉卧佛,还有我国手工雕刻最为精致的檀香木千手观音佛像,东南亚最大的关公铜坐像,南宁佛教协会即在于此。每当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便到此烧香拜佛。
2.建筑文化。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产生的一大物质内容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亮丽风景,是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不断作用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建筑文化内涵和风格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也有差别。一般来说,南宁市的山文化中的建筑文化,其建筑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坛庙、寺观、佛塔、园林、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民居,桥梁等类型。如南宁市青秀山的龙象塔、马山县灵阳寺等都是精美的建筑。龙象塔是青秀山的象征,位于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凤翼岭上,为明代南宁市郊淡村人、在邑礼部尚书肖云举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所建,次年竣工,取佛经“水行龙力大,陆行象力大”之义命名为龙象塔。原塔高10余丈,9层八角重檐砖结构。明天启四年(1624年)被雷击塌顶端两层,一直未修复。1937年时值抗日战争,邕宁县政府恐塔成为日机轰炸南宁导航目标,县长陈寿民令人将塔拆除。改革开放后,南宁市人民政府根据南宁各界人士呼吁,在恢复青秀山风景区建设的同时,于1986年参照明代风格在原址重建龙象塔。重建后的龙象塔外形仍为八角重据9层,改为砖混结构。塔高52.35米,宽12米,绿色琉璃瓦,内设旋梯207级直达塔顶,每层檐角下均悬挂铜铃,共72只。据有关人士考证为广西第一高塔。马山县灵阳寺位于马山县古零镇乾登山上,是马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西最大的岩洞式寺庙。灵阳寺始建于宋代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由六祖后裔南华慧远禅师东来古零开山始建。当时,该寺院规模宏大,住僧达1 000多人。1998年当地信众礼请释仁焕法师来主持灵阳寺的修复工作。先后修建了佛殿、斋堂、客堂、寮房,从缅甸请回玉佛15尊。寺院建设规模宏伟,道风严谨,声名远扬。修复后建筑由大红木圆柱和斗拱架而成,并装饰有陶塑人物花脊廊檐和木刻、石雕工艺,特别是其建筑依山而建,光彩夺目。
3.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如上林县、马山县、武鸣县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群众喜欢唱山歌。南宁市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歌,是南宁市山文化的明珠,是南宁市民族文化的瑰宝。山歌,顾名思义,由山而来,与山有密切联系,它是中国民歌基本体裁之一,大多以独唱或对唱形式出现;它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山歌种类繁多,分布很广,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来源。南宁市的壮族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例超过60%,山区的少数民族,他们喜欢唱歌,男女青年谈恋爱唱对歌,孩子出生唱出生歌,女儿出嫁唱出嫁歌,迎接客人唱敬酒歌。从壮族著名历史学家黄现璠所撰《谈僮歌》一文和所著《壮族通史》(合著)以及《壮族民间歌谣集》等论著中可知,山歌的表现形式极为丰富,壮族古代民间歌谣包括诉苦歌、情歌、风俗歌、生产劳动歌、盘歌、历史歌、时政歌、童谣、革命歌曲等等。如今,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南宁市的山歌得到了发扬光大,如武鸣县“三月三”歌圩的成功举办是南宁市山歌的集中表现;南宁市邕宁区着力打造嘹啰山歌文化传承工程,他们把嘹啰山歌请进学校,让山歌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起来,把古老的嘹啰山歌发扬光大,探索出了一条地方民俗文化传承的新路子。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唱得壮乡乐呵呵……。山歌,是南宁市的山之魂。
4.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南宁市昆仑关葛翁岩抗日战争指挥部旧址是南宁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昆仑关位于南宁市东北方59公里处,昆仑山东侧,是南宁―柳州、南宁―梧州公路必经的隘口。昆仑山巍峨险峻,谷深坡陡,地势险要,是南宁东北面的自然屏障,有“南方天险”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9次战役,最大而且十分惨烈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昆仑关之战”。1939年12月18日,中日双方在这里展开大战,双方主战的都是善打硬仗的部队;日方主力是参加台儿庄战役的坂垣旧部,被誉为“钢军”的第5师团;中方主力是当时装备最精良的、由杜聿明将军率领的第5军。中国军队在当地群众的支援下,血战十余天,终于收复了昆仑关。昆仑关战役是抗日战争期间继平型关、台儿庄作战胜利后的又一重大胜利。战后,人们在山下修建了一座三门四柱石牌坊,山顶上建有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纪念塔、碑亭,从牌坊到山顶有一道331级的石级道。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有许多学生、群众到这里凭吊、瞻仰和祭扫。
5.历史古人类文明文化。南宁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开始有人类活动。如邕宁县顶蛳山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位于蒲庙镇新新村九碗坡东北约1公里的顶蛳山上。该遗址于1994年8月发现,1996年10月,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工作队和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的考古专家复查鉴定,确认为目前广西发现的保存状况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之一,并决定将该遗址的发掘列入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重点课题。经发掘发现古人类墓葬群和灰坑、柱洞等居住遗迹,获得了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重要文化和自然遗物,包括陶片、石器和蚌器等史前人类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千余件及当时人类遗弃的牛、鹿、象、鸟等多种动物骨骸。考古学家考察表明,顶蛳山贝丘遗址是解放以来广西境内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通过发掘研究,对认识广西地区史前文化类型、特征和内涵,解决广西和整个南宁地区史前文化的基本框架和发展序列问题,探讨广西史前时期的人类种属、体质特征及东南亚地区史前人种的关系,研究广西在华南与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交流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史前广西的自然环境及变迁、人与自然环境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科学价值。1998年2月18日,国家文物部门组织专家评选“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邕宁顶蛳山贝丘遗址名列第三。邕宁顶蛳山贝丘遗址,其内涵、意义和科学价值完全可以和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博物馆相媲美。顶蛳山,是南宁市的“山之祖”。
6.养生文化。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养生关系到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强调调和阴阳、流通气血、培补精气、节欲保精。养生的基本原则强调,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养、注意形体锻炼、谨和五味、防止病邪侵害。尤其是现代城市的喧嚣,环境养生愈来愈重要,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因为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对水土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过去古人就主张在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结庐修养,故多选择名山大川、幽雅清静之处。而南宁市周边的大明山无疑是环境养生的最好去处了。大明山平均海拔1 200多米,山上森林密布,水源充足,药用植物达1 300多种,空气中负氧离子平均含量每立方厘米7万个,最高达19万个,是真正的“天然氧吧”。由于地形复杂,气候独特,相对温差大,动植物资源丰富,造就了大明山“春之岚、夏之瀑、秋之云、冬之雪”之四季迥异的景观特色。春天来到大明山,身处温馨的花丛之中;夏天,都市里骄阳酷暑,而大明山上却处处泛着清凉;秋天的大明山云远天高,林中的点点红叶如火如荼;入冬,山上雪花飘飞,纷纷扬扬,有时一夜之间,冰凌倒挂,满眼皆是玉树银花。如此清凉仙境,被养生专家誉为“养生天堂”,是我国岭南地区不可多得的养生旅游胜地。大明山还是古骆越文明的发源地,中华养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为弘扬古骆越养生文化,大明山正着力打造天然养生、饮食养生、壮瑶养生、运动养生、心理养生等养生休闲旅游产品。大明山,一个正在开发的岭南养生胜地、骆越养生天堂。
7.洞穴文化。洞穴,自然形成的、人可进入的地下空洞,通常由水的溶蚀、侵蚀和风蚀作用而成。中国可溶岩分布面积广大,是世界上岩溶洞穴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目前,中国洞穴景区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约4 000万人次,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旅游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洞穴文化的根本在于洞穴的美学价值。武鸣县的伊岭岩,马山县的金伦洞是至今南宁市最重要和最具观赏价值的洞穴。1987年12月,金伦洞经英国溶洞专家考察队实地考察论证后,被称为“世界十大名洞之一”。金伦洞是广西喀斯特地貌最大、最深、最长,溶岩景观最丰富的原始石漠溶洞,洞内的景物无愧于世界一流;洞内游程10公里,洞穿12座山腹;洞中有长廊和数百个大小厅堂,最大厅堂达3.5万平方米,最高石针两根并举高达26米,最高洞顶150米。洞中溶岩千姿百态,幻象无穷,各种石柱、石花、石乳和石笋构成了宏伟壮观的十里画廊。特别是漫步洞中地下河岸边,观赏洞顶长出的石笋石乳在水中的倒影,让人有如飞越北国,遥望大地冰峰雪原绵延千里。此长达1 500米北国风光的绝妙景致如仙境一样赏心悦目,令人流连忘返,堪为人间奇观。
8.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和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是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先进文化,其实质是指人类的环境意识,集中表现为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要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使人类精神文化沿着符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生态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科技、生态传媒、生态文艺、生态美学、生态宗教文化等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生态文化建设体系。生态文化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发人类思维方式的革命,生态文化已经在各个领域中表现出来,是全方位的、深刻的人类文化革命和创新。如马山县的弄拉村。弄拉是典型的大石山区,现在的弄拉竹林滴翠,古木参天,一眼望去,满目是绿的层峦,绿的叠嶂,绿的天地,绿的海洋,再加上地势险要、形态奇特、空气清新,因而有“天然氧吧”、“喀斯特地貌区的香格里拉”之美誉,是南宁市著名的生态保护区。而龙虎山自然保护区是广西区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南宁市西北面83公里处隆安县境内。主要保护对象是以猕猴、石山苏铁、毛瓣金花茶、珍贵药用植物为主的野生动植物及石灰岩生态系统。无论是弄拉、还是龙虎山,或是其他的山,南宁市的山都是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
9.奇石文化。奇石文化是人们以奇石为载体进行的一系列生产生活活动的总称,是人类的各种审美需要和寄寓需要并以石为媒介的一种多层面的展示流露。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基于人类共同的心理需要和生活需要,人们发展出了共同的文化——奇石文化。人们从采石、收藏石、欣赏石。玩石发展到建构人类生活文化和生产文化的层面,处处在揭示,在引导,在传播一种高度的精神文明,成为人们赖以继续完美人生的一种有效途径。人们通过石头,把人类自身心灵和自然界天然属性融合到一起。南宁市的马山县盛产奇石,各类奇石千姿百态,造型丰富,栩栩如生,闻名区内外。近几年来,奇石成为了马山县新增的一个文化产业亮点。马山县的奇石无论是在经营的数量上还是文化品位上都居于全国的重要地位,在全国最大的奇石市场——柳州奇石市场中,马山县奇石的质量和数量均居全国各县之冠。而马山奇石一条街,荟萃了各式各样的奇石,是马山县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这里,人们不仅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精美杰作,同时还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马山美奇石,已成为马山又一文化瑰宝。
10.东盟文化。中国—东盟自贸区其成员包括中国和东盟10国,涵盖19亿人口。东盟国家是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我国是东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使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也将对亚洲及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2004年起,每年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主题的国际经贸盛会。迄今,已成功举办了7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已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加速器”。此间铸就的“南宁渠道”,通过了一系列以“南宁共识”、“南宁宣言”、“南宁倡议”命名的会议文件,务实推动了中国—东盟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践行国家战略的重要舞台,以及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机制。南宁市已经成为中国—东盟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桥头堡和前沿城市。南宁市青秀山的泰国园就是南宁市与泰国孔敬市政府文化交流项目中互建的园林旅游景点,占地72亩,由泰国建筑师设计,园内完全是泰国风貌,游人到此可亲身体验到异国风情,也感受到中泰两国渊源流长的文化交流。东盟文化是南宁市山文化的又一特色。
南宁市的“中国绿城”建设已初具规模,南宁市的“中国水城”建设正在加紧推进,与此同时构建南宁市的“山文化”,正当其时,势所必然。
[1]陈宇琳.基于“山—水—城”理念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发展模式探索[J].城市规划,2009(11).
[2]程有为.试论伏牛山区与伏牛山文化[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1).
[3]易永卿.梅山的由来与梅山文化的地位和影响[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G114
A
1009-4245(2011)04-0001-05
作者:谭本基,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副编审,邮编:530007
责任编辑:罗恩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