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清华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这一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魂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源泉;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和发明创造的动力。二者互补互动,相辅相成。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取之不尽的能源,时代精神为民族精神充实与日俱增的生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科学、辩证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问题。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条件。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的并且绵延不绝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时代精神是我们在新时期实践中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精神。两种精神互相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构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作为核心价值的民族精神和自豪的民族风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在五千多年的变化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着最根本的特性,即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始终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来构建、发展的。同时,民族精神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的,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在民族精神发展的历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为民族精神添加一些新的元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每一个民族都不断从当时的其他民族、从当时的社会中汲取时代的精华,融会到自己的民族精神中去,在保持自己原本的民族精神核心的同时,不断完善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日趋完善,更适应民族发展的需要。中华民族今天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就是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发展,不断添加新的元素而形成的。
这种民族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包括了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优良传统。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历史证明,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没有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没有万众一心的民族志向,就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拥有自己的地位和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也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能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民心,鼓舞斗志,直接关系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着中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要看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的,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同样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和问题。比如,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世界上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和交织的机会越来越多,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已成必然。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在经济技术上的优势,加紧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肆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还比如,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各方面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一些人便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情况下,再提爱国主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有害的,不利于国家的对外开放。甚至还有人鼓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主张“全盘西化”。对这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的严重危害,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旗帜鲜明地进行驳斥,加强正面引导。
一是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强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发掘、整理、倡导和传播优秀的民族精神,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带动整个民族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精神面貌的更新。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为核心,正确处理新文化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关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要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十分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发扬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优良传统。同时,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深刻变化,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二是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党员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到成人,都要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渗透到全部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学生、公民日常行为之中。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各类主题宣传教育、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要积极传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充分体现民族文化和时代风采。要善于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此,要在全民中普及中华民族历史知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教育,增强全民族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对党的信任;进行国情教育,帮助人们系统了解我国的历史与现状,自觉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进行世界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教育,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发展的现状和我国面临的挑战,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单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单位的任务,而是全党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责任。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都要进一步强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识,广泛动员起来,共产党员更应该起先锋模范作用,以满腔的热情、创新的精神、实际的行动,推动伟大的民族精神不断传承延续,不断发扬光大。
三要努力的学习和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向先进人物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人物是时代的先锋。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的力量。我们应该向先进人物学习,忠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的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勇于创新的高贵品质。如“两弹一星”功臣、“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双百人物王选院士,新世纪的雷锋—郭明义等等。学习他们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更好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