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晓军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起直至夺取全国政权期间,组织建设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需要,侧重点或在城市或在农村。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城市和乡村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但城乡二元分割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存在城乡二元的情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党建”在基层党建全局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传统的单位党建机制,使基层党组织在城市或农村各单位承担着团结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职责,发挥着密切联系基层群众的传统和优势。但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引发了城乡社会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原先被单位所分割的社会空间正逐步从其中溢出并重新组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分化,新的经济组织的大量产生和各种企业组织的大量涌现”,“党员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农村党员大量进城务工,过去单纯按单位设置党组织的做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免除农业税后,农村党支部缺乏必要的经费来源,正常工作运转困难,导致党组织功能不断弱化,对群众的凝聚力下降。针对这些问题,党组织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要适应城乡社会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在企业、农村、机关、街道社区等基层建立单位党组织的同时,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使之向新的社会组织单元延伸。
新时期,面对如何构建新的党组织格局,定位新的组织功能,规范新的社会秩序等一系列问题,而党建的社会化培育则是解决这一系列难题的有效举措。“党建社会化不是对原有单位党建的否定,而是从党执政合法性建设出发,对单位党建的丰富和拓展”。党在本质上是一个有政治要求的社会组织。党只有面向社会、赢得公信,才能真正赢得政权。“党建社会化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社会转型时期党执政的认同度和公信力”,摈弃单位党建的封闭意识,增强公益性职能定位是现时期党获得群众认同和社会公信的最主要举措。因此,党应该从战略上调整自身的组织体系,突破固化的单位党组织结构,实行兼容开放的党建组织构架,在依托行政权力的基础上,更加直接地面向社会,在价值、组织、功能上培育起党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在价值上,就是重新评判党与社会关系的实质与内涵,从而为构建党在基层社会活动的行动框架提出战略指导;在组织上,就是要实现基层组织凝聚、服务社会组织的引领作用,从而重新激活基层组织作用社会的能力;在功能上,就是重新安排党领导和组织社会的功能结构的转型,全面增强党领导和组织社会的资源优势。
基于目前我国城乡关系已整体上进入以城带乡并向城乡交融发展的新阶段,城乡一体、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党建工作必须适应这个发展趋势作出相应调整,实行三个转变。首先,从封闭向开放转变。逐步打破城乡党建各自封闭、自我循环的格局,建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开放的城乡党建工作新格局,强化党建工作的相互联系、开放互通和相互促进;其次,从分割向融合转变。“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党建工作长期处于分割状态,难以有效发挥城乡党建资源的整体效益”,因此,“必须打破城乡区域界限,统筹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促进城乡党建工作的相互融合、双向受益、共同提高”;再次,从务虚向务实转变。随着城乡党建的相互融合,要求党建工作在基层党组织的互助互帮形式、机制与内容上实现由务虚向务实的转变,提高党务工作效率。
为了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的主张。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一方面,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精神,通过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一体化目标提供重要组织支撑;另一方面,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为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执政党顺应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积极探索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促、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共同提高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从现实来看,这一基层党建新格局建设的内在逻辑就是:在政党有效领导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双重目标下,必须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通过推动有效参与和协商,来培育民主、创造治理绩效来支撑政党和国家对社会的有效整合,进而推动城乡的统筹发展和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建设。
党建社会化趋势,决定了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必须强化党建工作的社会职能,重视党的组织和党员的公益职能要求,不断修正党建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方法,以先进的价值取向引导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对社会的管理和服务,通过以党建凝聚人心来带动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以下三个方面目标的逐步实现:
其一,基层党建格局从封闭转向开放,使党建工作更好地贴近中心、服务大局。将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放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大格局中去定位去实践,党建工作的重心从内部建设向推动和保障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转变,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发展、促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使党建工作的成效从单纯加强组织建设拓展到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政府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来。
其二,对干部群众的管理由刚性转为柔性,求得党内思想上、政治上、价值取向上的一致,增强党的凝聚力。基层党组织要认清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的复杂和严重程度,充分发挥其所有的政治、组织资源优势,统筹协调城乡利益关系,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城乡分配制度、以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城乡群众采用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基层干部和党员要以为城乡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为落脚点,体现人文关怀,变自上而下命令式的层级管理方式为双向互动的网状服务模式,真正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化解基层的矛盾和问题,营造团结、协作、统一的和谐氛围。
其三,党的活动开展由依托行政体系转成社会化方式运作,提高基层组织联系服务社区、农村群众的能力和效果。要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对整个社会资源的激活、配置和优化作用,摆脱以往就党建抓党建的循环,确立以乡镇(街道)、社区(村)两极党组织为核心,进一步整合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资源优势,广泛联系“各类行业协会、志愿者组织,业主委员会、专业协会等这些大量兴起的旨趣性、公益性、互易性、自治性组织,不仅以专业化的,更为精干、高效、灵活的方式满足人们日趋丰富和复杂多样的需求,而且在“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过程中,成为具有“社会人”特性的广大社会成员重新组织起来”,以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为基本力量,动员社会各方人员及各类优秀人才协调城乡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促进城市资金、人才、信息资源向农村流动,不断提高管理公共事务、服务社会公益的能力与效果。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要以科学整合党建资源、有效发挥组织优势为着力点,按照城乡互动、区域联动的要求,打破城乡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筹共建的基层党组织体系,以党建资源的统筹来带动城乡党建一体化在组织方式、途径和机制上的创新:
实行组织联建,建立城乡结合的基层组织体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协调推进城乡发展的要求,顺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打破城乡基层党建的二元结构,形成上下互动、横向贯通、区域联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合理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努力形成城乡一体的基层党组织网络。
实行资源共享,建立城乡统筹的党建工作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重点是推动城市优势资源向农村流动。统筹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党建活动阵地、人才信息、管理服务等资源开放共享、优化配置;统筹工作推进,把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建立城乡一体的工作领导机制,做到城乡基层党建同步部署、同步开展,努力构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上下齐抓共管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工作新格局。
实行共育共管,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管理机制。在城乡大流动、大开放与大融合的趋势下,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推动城乡党员在日常管理、教育培训、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互动融合,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如,采取异地培养、委托培养、专人跟踪培养、网上培养等方式,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发展机制;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实现城乡党建信息资源共享,让城乡党员同步学习、同步提高。可以探索实施党员双向管理制度,使党员在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灵活参加学习教育、接受管理服务。
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主要目的表现在对推动执政党基层建设全局的作用上,其价值超出了党建模式的本身。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党现阶段的重要奋斗目标,因此,适应新的历史阶段的需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经济社会特定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有利于改进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有利于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同时,“城乡统筹从根本上讲更能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另一方面,从党建理论创新角度看,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这一实践创新,对推动党建理论的发展、体现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目前,城乡统筹党建作为新时期党建社会化培育的基础环节与有效载体,已在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效应,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运行模式与工作载体。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从传统单位党建中成长起来的党建创新模式也存在一些需要不断加强与完善的方面。从发展的角度看,基层党组织应着力提高自身的组织力、管理力、控制力,充分发挥党的执政优势,才能不断开拓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的实践与发展空间,全面提升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首先,提高党组织的组织力。组织力是组织对成员和非成员的影响能力“,既包括该组织还是准组织的时候成员如何将非成员发展到组织中来,又包括成为正式组织后,组织如何凝聚成员、带动成员、生存自身这二方面内容。”研究组织力的意义在于“如何从保住组织的创新力和生机活力的愿望出发,探讨组织成立后的管理、变革、发展问题”。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重点应突出在构建城乡统筹的党组织架构网络上,要发挥各级党组织及其党员的凝聚作用,把区域内的行政组织、经济组织、群众组织、社会组织、民间组织等力量汇聚在大党建的组织网络之内;要专门出台关于在统筹城乡党建中切实加强乡镇、街道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赋予乡镇、街道党组织在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中切实履行和发挥“领导核心”的应有职能和作用,使其真正发挥出对各类“政治核心”基层党组织,特别是“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辐射功能和支撑作用;要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建立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统筹机制,定期召开区域党建工作联席会或区域党建协调会,总结交流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研讨新形势下推进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努力把统筹城乡党建工作向纵深推进。
其次,增强对城乡统筹的管理力。管理力是组织实体所表现出来的管理能力,“它与组织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组织管理变革的能力、组织的战略制定和实施能力密切相关,并且强烈的依托组织实体和组织执行来实现,最终导致组织实现战略目标。”针对社会转型期多元化的问题,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对错综复杂的城乡区域管理采取网格化的综合管理方式,来逐步健全基层民主自治机制,扎实城乡统筹党建的根基。通过完善区域成员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共建委员会以协商、议事、监督、评议为基本职能的区域共治作用,把政府的一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向区域共同治理结构转移,使管理对象更趋全员化、管理内容更趋多元化、管理形式更趋多样化;进一步加快党内信息化工程建设步伐,使城乡基层党组织尽快在同一管理平台上实现工作对接和更高层次上的工作统筹。探索区域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实现追踪式管理转变为网络化管理、单向被动式管理转变为双向互动式管理,形成城乡衔接、全面覆盖、协同配合、运转有序的党组织管理工作新格局。
再次,加强对区域全方位的控制力。宏观地说,执政能力体现为社会控制力。“执政党的社会控制力可分为对社会的控制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调动全社会自我控制的能力”。实际上,“社会控制最难把握的是控制的力度,它表现为刚性控制与柔性控制、硬实力控制与软实力控制、有形力控制与无形力控制”。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应对当今社会的开放性对传统党建工作封闭性的挑战,在更高的层面上建立有利于打破区域成员之间无形围墙的党组织新体制,在更大区域内搭建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公共管理与活动大舞台。通过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冲突,为人际和谐相处、互惠互助、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打开达到共同愿景的通途,使“刚性控制”和“柔性控制”、“硬实力控制”和“软实力控制”“有形力控制”和“无形力控制”都得到加强,充分发挥城乡基层党组织在社会转型发展稳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