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元景
中国共产党是在不断应对挑战、克服困难险阻中不断发展壮大、获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取得执政地位的。总结党执政的主要历史经验教训,有助于居安思危,进一步增强应对执政挑战的能力。浅析我党的执政历史,其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个执政党的执政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否科学,并是否科学地对待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僵化的主义,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首要经验。我党在执政后的前三十年间,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认识不清,加上急于求成的心态,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社会主义的建设受到了严重挫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领导人民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最关键的,就是汲取了把马克思主义僵化、教条化这一执政教训,恢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很好的结合了起来。简而言之,就是树立起了科学发展的思路。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始终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坚持还是不坚持发展,是一个关系到党为什么执政、怎样执政、怎样执好政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是否顺应历史潮流和发展规律的问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快更好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树立好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开阔视野。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切否定和放弃马克思主义的言行都是错误的,都必须坚决反对。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党的指导思想是不断发展的.党的执政理论也是不断与时俱进的。正是有这样的与时俱进,我们党执政的水平和能力才有了不断的提高。
牢固地树立起科学发展的理念,是我们党能长期执政的重要经验。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党应科学分析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代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改革事业的党,当然自身也应该是充满改革精神的党。这个改革精神,不仅应该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和事业,也同样应该贯穿于党的自身建设。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规定:“必须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并进行革新和创造,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紧接着,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活动方式”的要求”。2001年7月1日,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又从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角度,提出:“全党同志要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强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共产党作为执政的主体,在长期执政中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全面推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这既是我们党执政水平所必须坚持的一条主要经验,又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所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
建党九十年来,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七千多万党员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改善党的领导,改进党的建设,就要认真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适合于新的形势和特点,也就必然要坚持和体现改革的精神。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将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自身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改革创新就成为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途径。
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这是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执政后,党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就必须置身于这一伟大事业之中,以此确立党的建设的目标,制定党的自身建设的途径和总体布局,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全面谋划。
我们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身建设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基本形式、基本方法、基本要求。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必须继承和弘扬。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就要积极探索党的建设的新措施、新办法。适应新的形势,对党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以及各方面的制度、办法等,有所创新、有所改进。在实践中寻找新思路、新办法,使党的建设的路子越走越宽,使党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规章等,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只有解决好党的建设重大问题,才能使党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在新的条件下继续推阿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使我们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是全方位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党形成了一套对国家和社会的党的“一元化”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当时条件下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一元化”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已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需要了。改革这些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景。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党。总结长期执政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党的执政方式能否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检验我们党是否成熟、能否不断取得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尺度。当代世界和中国的新形势新变化,要求党的执政方式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和世界进步潮流。因此,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到,坚持科学执政,就是要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科学分析和界定党与国家、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与界限,科学分析和界定执政党的政治和社会功能,。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形势,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首要前提,只有坚持科学执政,充分保证执政的科学性,才能使执政具有更大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党既要有历史的深远眼光,又要有世界的全局眼光,求真务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教条,不迷信经验,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党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有力的指导,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分析形势,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上来。
坚持民主执政,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因为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在夺取政权以后的长期执政过程中,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一句话,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失去了这一本质特征,也就失去了党存在的必要。所以民主执政和执政为民是目的和方法的辩证统一,坚持民主执政是实现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同时,坚持民主执政,是完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的根本措施。因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执政能力问题的因素非常广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所体现在执政能力方面的不适应问题,必须要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前针对民主人士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如何避免历史周期律的担心提出,我们有民主的方法,现在看来,坚持民主执政对于克服执政中出现的问题仍然具有方向性和根本性。这就要求我党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和发展党内民主的实现形式,建立和完善党内民主的各项制度,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因此抓住了民主执政这个关键点,将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开拓出无比广阔的道路。
坚持依法执政,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作为执政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政策和法律的关系,把共产党执政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把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与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统一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只有坚持依法执政,才能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才能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之,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新世纪三大历史任务的完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我们党正在实践并将长期实践常做常新的重要课题。
群众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可以说是“血肉联系、鱼水情深”。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执政党,之所以能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正是因为我们党忠实地代表和保护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以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领导和团结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根本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同时也指出了我们党最根本的执政理念。执政为民是我党的最高价值选择,是全党的共识。执政效果好不好,就是看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得到充分实现。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最通情达理的,他们心中自有一杆秤,哪个领导干部爱老百姓,关心他们的冷暖疾苦,为他们办好事,为他们排忧解难,他们不但不会忘记,而且会“心向往之”。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我党在长期的实践中证明了的真理,在新形势下,我党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牢记“两个务必”,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公仆意识,切实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深入了解民情,真正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永做人民群众的忠实公仆,从而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长期执政,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利益观,“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党的执政基础才能更加巩固。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最求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党。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我们党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将继续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执政地位,我们必须认真吸取宝贵的历史经验,确保中国共产党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