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序杭
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村党组织的设置是党建工作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的重大变化,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对村党组织现行的设置方式进行调整和创新。而能否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体制、优化党组织设置,已成为能否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杭州市江干区和余杭区的经验有典型意义。前者建立全国第一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对现行的主要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支部的传统模式有所突破;而后者根据农村党员的流动状况、职业状况、年龄状况设置党支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是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两种不同的模式,而对此开展比较研究,总结成就和经验,已经成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的一项新课题。
任何组织结构的改革都需要时代的背景。江干区在村民小组建立党支部的背景是:自从村民自治制度实施以来,如何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如何调动党员参与村庄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一直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村务最后要由经村民会议授权的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近十年来,随着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村民代表会议的地位越来越凸现出来,村民代表的作用也随之提高,而党员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和功能逐渐由“决策”转向“议事”,加上村党组织自身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使党组织和党员在村务的决策、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陷入了“边缘化”的境遇。由于不少地方村民代表中党员比例下降,尤其是一些村大部分村民代表不是党员,使党员如何在村务管理中发挥作用的问题更加突出。江干区的一些村庄也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村干部的管理任务越来越繁重。另一方面,由于不少党员不是村民代表,不参与村庄和本村民小组各项事务的讨论和决策,对村庄和本村民小组内事务缺乏必要的了解,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也由于一些党员自身素质上存在的问题,进而影响到党组织在村民中的形象。
近些年来,在江干区不少村,村民小组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作用日益凸现,江干区有的镇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仍然实行三级所有的经济体制,组级经济事务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有的村民小组里的资金多达一千多万元。如何进一步发展组级经济、如何规范组级资金管理,需要强化村“两委会”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发挥村民代表的作用。然而,由于一个村人口多,范围大,村级组织精力不够,村民代表分散在不同的村民小组,平时又大多忙于自己的各种事务,难以对各村民小组的具体情况及时了解和充分掌握,这就需要通过发挥各个村民小组党员的作用,进一步管好本组的各项事务。
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如何做好拆迁征地、安置村民的工作,如何在推进这项工作中提高党组织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江干区地处杭州市东部,根据杭州市“城市东扩”的战略决策,许多大项目建在江干区,所有的镇和相当部分村都面临拆迁征地、安置村民的繁重任务。拆迁征地、安置村民是一项政策性、时间性都很强的工作,又面临着许多复杂的利益问题,极易引发社会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并进而影响城市建设的发展。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另外,由于江干区属于城乡结合地带,外来创业人员特别多。在管理好本地村民的同时,加强对外来创业人员的管理,对村、村民小组两级而言,任务都非常重。
多年的实践表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紧密地结合起来,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大量新情况和新问题,又要求推进党的基层组织体制的创新。2006年6月,江干区在九堡镇率先实施了把党支部建在村民小组的举措。随后,江干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进行了推广,并逐步加以完善。
而余杭区根据农村党员流动状况、职业状况、年龄状况设置党支部的背景是:由于农村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经济组织的多样化,农村党员从业的分散性、多样性、流动性的趋势愈益凸现,给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这具体表现为: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林、副、渔、工、商等逐步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农村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联合和经营联合,各种资源面临新的整合,农民多元化的从业结构使党员队伍的结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业方式的多样化要求处于不同生产经营方式的农村党员开展活动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应该有所不同。同时,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农民群众“求富”心愿越来越强烈。在余杭区的半山区特别是西部山区的有些村庄,由于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党组织为农民服务的能力有限,使党建工作的群众基础较差。这就提出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何保持和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时期农民中的影响力,防止农村基层党组织处于“边缘化”的地位?[1](P313)事实上,在农村社会的结构形态、农村经济的组织形式以及农村党员分布状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形态不能仅限于一种模式。而传统的村级党组织行政化设置的单一性,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多样性要求,不能把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要素以市场为导向的合理流动。同时,村级党组织行政化设置的单一性,也很难把分布在各个产业化链条上、扮演着不同角色的农村党员有效组织起来,发挥更大作用。[2](P183)这些都要求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达到党组织的设置与经济发展同步、同促进。
此外,随着撤乡并镇,余杭区村的规模越来越大,党员人数急剧增多,区域范围大与党员集中统一活动之间产生了矛盾。而农村党员从业的流动性也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频繁,离土离乡、经商务工的人日益增多。与之相应,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比重越来越大,流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余杭区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党员有2000多人,平均每村有5人以上。这就给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甚至导致了一些流动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因此,根据农村党员流动频繁的特点,打破按行政体制设置党组织的格局,及时调整组织设置,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总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巩固领导核心地位,只有通过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地调整组织设置形式,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保持同步,优化农村党组织资源的重组配置,根据农村党员从业结构的变化和党员流动频繁的特点,打破按行政体制设置党组织的格局,建立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党组织结构形式,才能增强农村基层党建的组织覆盖面和工作覆盖面,[3]才能提高农村基层党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才能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杭州市江干区的实践
建立村民小组党支部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组织建设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因此江干区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在组织设置、管理机制、组织定位、活动方式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形成了一套新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1.创新党的组织设置,抓好村民小组党支部的组建。首先是对各村(社区)党组织设置采取“上提”的方法。其次是对各村(社区)党员采取“下分”的方法。再次是对双重身份的企业党员采取了“双管”的方法。
2.创新党支部选人渠道,配强村民小组党支部领导班子。把党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最大的难度是选好党支部班子,尤其是选好党支部书记。在选人用人时,江干区本着“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原则,采取了“三先”的选人用人方法:一是党员组长优先。二是本组能人优先。三是村“两委会”班子成员优先。
3.创新党支部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村民小组党支部的作用。建立村民小组党支部,关键在于通过加强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村民小组党支部的作用。2007年以来,江干区各镇在实践、探索、创新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村民小组党支部“三化”的管理模式。
一是在村民小组党支部的定位上,强调核心化。制定了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列席本村“两委会”会议制度、村民小组与村党组织联席会议制度和村、组级事务党员“三先”制度(组级事务党员先知、党员先议、党员先带头)等。
二是在村民小组党支部的管理上,强调规范化。具体采取了“两册一考核”的方法,确保村民小组党支部管理的规范化。“两册”即党支部工作手册和党支部书记工作手册。党支部工作手册由各镇统一制作,下发到各村民小组党支部,包括学习活动记录、党费收缴记录等等。党支部书记工作手册由各村党组织统一制作,下发到各村民小组党支部,包括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职责、如何开展“三会一课”、如何发展党员等等。“一考核”,就是把村民小组党支部建设工作纳入到区、镇、村三级党建目标考核网络。通过量化工作指标,采用百分制计分方法,对村民小组党支部工作进行综合考核,对考核优秀的村民小组党支部进行奖励。同时,加强培训,提升村民小组党支部成员的素质。
三是在发挥党员的作用上,强调本土化。强调本土化,就是强调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党员教育活动,发挥党员的作用,体现每个村民小组党支部的特色。
4.创新工作保障机制,确保村民小组党支部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三年多来,在村民小组党支部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江干区针对村民小组的实际,建立和完善了“三有”的村民小组党支部工作保障机制。一是有场地,保障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有序开展。二是有指导,保障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规范运行。三是有经费,保障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杭州市余杭区的实践
余杭区为了提高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探索创新了农村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机制。根据流动状况——职业状况——年龄状况,把那些经常外出或常年在外务工和经商的党员区分出来,为他们单独建立流动党支部。根据党员的职业状况,把其他党员细分为农业支部、工业支部、商业支部等不同行业支部,并且依据村里产业发展情况,这些支部可以进一步细分,如农业支部分为种植业党小组、养殖业党小组等各类党小组,工业支部分为工业第一支部、工业第二支部,还为那些既不外出谋职又已年老、脱离社会就业队伍的党员建立老年支部,并按地域相邻原则,组建多个党小组。经过上述划分,目前,余杭区村级党委、党总支以下共设置分类党支部478个,分类党小组1252个。其中,老年党支部178个,各职业(行业)党支部254个。
各职业(行业)党支部通过技术培训班、信息讨论会等形式,帮助党员解决在生产和经营上遇到的各类难题,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对于理论政策层面的教育,村党组织根据不同党员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作息规律的特点,通过发挥各职业(行业)党支部的作用,合理安排理论学习活动。村党组织普遍实行大课教学与小班教学、集中学习与分散施教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除某些教育环节和学习内容必须全体党员一起参加外,其他的则由各分类党支部根据本支部的作息规律、生活方式特点,实行党支部内部的小班学习;对于在外的流动党员党支部,则为他们邮寄学习资料,从而既确保了党员理论政策教育的进行,又降低了党员学习的成本。①文章中这一段余杭区的材料分别由余杭区委组织部和杭州市社会科学院肖剑忠向笔者提供。文章中余杭区的其他情况,由本课题组自己调研所得。
1.对农村基层传统党建模式的新突破,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组织建设理念和机制
江干区把党支部建立在村民小组上,使村民小组党支部成为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无疑是对传统的以村为最基层单位党建模式的突破,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的创新。余杭区建立行业等农村分类党支部,是对传统的以地域设置农村基层党组织建党模式的突破。村民小组党支部或行业等党支部的建立,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设置上更加“细分化”,党支部、党总支、党委的结构组成更“扁平化”。江干区在村民小组中建立党支部后,做到“三先”原则,即组内事务党员先知、组内事务党员先议、各项行动党员先带头。余杭区建立行业等农村党支部,也坚持了“三先”原则,从而使党的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2.进一步夯实了村庄党建工作的基础,为探索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江干区村民小组党支部及余杭区行业等农村党员分类支部建立后,村党委(总支)注意发挥村民小组党支部及行业等党支部在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村民小组党支部及行业等党支部的活动都由支部书记牵头、党员共同出主意、想办法,村党委(总支)负责定期检查和指导,村民小组党支部及行业等党支部负责具体实施,职责明确。同时,通过每月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及行业等党支部书记的例会以及其他形式的活动,一方面使党组织的民主渠道更加畅通,有利于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更好地组织党员参与村庄事务,另一方面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及行业等党支部书记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江干区建立村民小组党支部、余杭区按照农村行业等分类设置党支部后,村党委(总支)不仅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村务的管理工作,而且通过进一步抓好村级班子建设和村民小组及行业等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提升了村庄党建工作的水平。随着村民小组党支部及行业等党支部内各项规章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村庄的党建工作更加规范、组织活动更加丰富、党员队伍更加壮大,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3.有利于对党员进行细化管理,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村民小组党支部及行业等党支部对党员实行“小班化”教育和管理,便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江干区村民小组党支部建立后,对党员进行设岗定责工作的成效明显提高。一方面,能够根据党员自身的特点进行设岗定责,诸如设立了民事调解岗、帮扶救助岗、治安巡逻岗、卫生监督岗等,使村民小组内的党员找到了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设岗定责是在一个村民小组内进行,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非常熟悉,党员便于受到监督,尤其是群众的监督,也促使党员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余杭区以农村党员流动状况设立党支部,根据农村党员流动频繁的特点设立组织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有利于加强对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余杭区根据农村党员年龄状况设立党支部,针对老年党员的特点开展活动,由过去同一化的教育转变为针对不同的对象情况开展教育,提高了教育以及其他各项活动的有效性,使党组织的活动更容易为党员所接受,也为老年党员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有利于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进一步联系和服务党员与群众
通过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更加扎实,联系和服务党员与群众的渠道更加畅通,通过建立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支部或行业等分类党支部和党员干部联片、联组(或联系行业等)、联户并覆盖全体村民群众的三级服务网络,呈现了“体内循环、线片结合、交叉负责、精细服务”的工作特点,基本实现了“民情联系无遗漏、村务管理无盲点、为民服务无缝隙”的“三无”工作目标。
余杭区按照农村党员情况分类设置党支部后,党组织的服务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就行业党支部来说,给所在支部的党员和所联系的群众提供经济发展的各种信息,通过行业党支部向上级党组织反映党员和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由上级党组织再向有关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就农村老年党员支部来说,一方面支部能根据老年党员的特点开展一系列便民服务,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强,另一方面更便于发挥农村老年党员的作用。同时,建立农村流动党员支部,并开展一系列活动,也便于党员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畅通党组织为党员和所联系的群众服务的渠道。
总之,通过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更有利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巩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从比较研究而言,江干区建立村民小组党支部更有利于提高党组织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能力。
江干区处于杭州城市东扩的前沿阵地,农村有相当部分党员和群众对城市化的推进有一个认识过程。各镇、村的工作任务相当艰巨,特别是涉及大项目建设任务较重的村,各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而村民小组作为村开展各项工作的主要力量,对推进包括大项目征迁等在内的各项建设任务、发展任务、稳定任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村民小组党支部的建立对于提升村民小组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都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
与把党支部建立在村级这一传统的农村基层建党模式相比较,村民小组党支部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能更加深入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有利于及时了解掌握组里群众的状况,与群众的沟通途径更多,反映的渠道也更广,群众的思想动态通过村民小组党支部能更快地传递到党委和政府,政策法规也更快地通过村民小组党支部宣传到群众当中,有力地保障了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平稳推进,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在江干区,村民小组党支部建立后,协助镇、村加强了治安工作,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党员的教育,使大多数党员能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出租房子,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出租房的管理;另一方面,许多村民小组党支部建立了党员义务治安巡逻队和党员治安岗,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由于通过村民小组党支部能够及时了解一些不稳定因素,并解决在萌芽中,提高了党组织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能力,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目标,有效地促进了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
必须把组织创新,进而实现功能转变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在动力。通过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积极回应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而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又是农村党建工作的起点,只有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才能进而创新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扩大党在农村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活动覆盖,进而改革创新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也才能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2.构建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必须以党中央的精神为指导,同时又必须立足于本地实际
如何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江干区和余杭区的实践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村党组织要在组织机制、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上进行创新。
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根据形势的发展,积极创新党的基层组织的设置模式,为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从组织机制上打下基础;二是结合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从有利于发挥党员的作用,有利于推动村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完成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入手,大胆创新党员教育和管理的模式,在取得实效上下功夫,以此来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成果。
从积极创新党的基层组织的设置模式来看,江干区和余杭区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实践,是两种不同的模式。江干区在村民小组建立党支部,仍然是按地域设立党组织,但它是在主要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传统组织设置模式基础上的创新,非常符合江干区地处城郊的特点,适应了城市化进程加快对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有利于在村庄的治理中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同时,江干区的模式有利于与村民自治的对接。
余杭区按照农村党员从业状况分类设置党支部,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能更好地把党内活动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从创新党员教育和管理的模式来看,无论是江干区把党支部建立在村民小组上,还是余杭区以农村党员流动状况——从业状况——年龄状况,分别设置流动党支部、不同行业党支部、老年党支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对党员实行“小班化”的教育和管理,一方面便于管理党员,另一方面对党员进行教育、开展活动的针对性明显增强,党员参与党内活动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党员先进性的发挥离不开党内民主建设。通过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党内民主建设得到了发展,增强了党组织内聚力,顺畅了党内沟通渠道,进而以党内民主建设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3.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组织体制创新为突破口,进而实现功能转变,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服务功能是体现执政党规律的重要内容,致力于做好服务党员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应该成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
组织体制创新是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前提和基础。要通过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党员和服务群众的载体和运行机制。否则,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难以取得实效,容易流于形式。党组织活动内容要着力体现现实性,工作方式要着力体现服务性。一方面要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另一方面要更好地服务群众。江干区在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的“片组户”民情联系工作制度;余杭区结合农村党员分类设置党支部后的实际,开展各种针对性较强的服务活动,体现了两地努力把村民小组党支部和行业等党支部打造成为体现党性、连接民心的服务平台的探索。
4.要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理念和机制的创新,增强党在村级治理中的整合功能,提高党组织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能力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功能、统筹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使之形成良性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这是加强基层党建的一个重要方向。[4]
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民形成了不同的阶层和利益群体。农村出现结构性的分化是必然现象。对于党来说,必须不断地发现新的整合因素并建立新的整合形式,以便解决社会分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和社会失范问题。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原有的整合模式受到冲击,因此如何加强党在村级治理中的整合功能是一个必须探索的现实问题。[5]关键在于,要通过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实现党的组织形式创新,进而完善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党群、干群关系的沟通机制。良好的政治沟通对于改善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对于党适应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于党提高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合法性基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就要“以全局的视野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对基层党组织功能、设置、活动方式和党内基层民主、党员教育管理等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6]
江干区和余杭区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提高化解村庄内部矛盾的能力和充分发挥促进和谐的作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把党支部建立在村级这一传统的农村基层建党模式相比较,江干区和余杭区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后,党组织内部的沟通加强了,党组织与村民的沟通途径更多,党员和村民反映利益需求的渠道也更广,从而有利于提高基层党组织整合农村社会的能力。
综上所述,江干区和余杭区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实践,体现了党中央一再强调的“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创新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活力之源。江干区和余杭区通过构建适应形势发展的农村基层党建的组织结构,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与一些地方注重形式意义上的基层党建创新不同,江干区和余杭区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实践更强化的是在内涵意义上的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主要体现在,这种创新坚持以党中央的要求为指导,坚持根据地方的实际,包括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以及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江干区和余杭区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实践,体现了对农村基层党建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和探索: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要有利于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要有利于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要有利于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强化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作用;
要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概言之,面对党的建设以及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党建重心需要进一步下移,以改革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为起点,加强党组织各个方面的建设,从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1]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课题组.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问题研究[A].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编.2006年组织工作研究文选(上)[C].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局课题组.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问题研究报告[A].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编。2006年组织工作研究文选(上)[C].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3]王文才.变革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4]胡序杭.论政党与社会整合[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4);吴锦良.构建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良性互动的新格局[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1).
[5]刘霞.试论加强党在村级治理中的整合功能[J].唯实,2002(6).
[6]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N].浙江日报,200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