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创新思想研究

2011-08-15 00:45倪德刚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七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 倪德刚

90年的党史波澜壮阔、博大精深,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的创新思想极为丰富,需要我们认真领会,深入研究。

在党的文献上第一次把党的90年历史概括和浓缩为三件大事

党的90年辉煌史,可圈可点的大事很多很多。从五千年中华民族史,从近代百年史,从党的90年历史审视我们党奋斗历程的伟大成就,必然聚焦到“三件大事”上。第一件大事,通过武装革命,建立新中国。第二件大事,通过和平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三件大事,通过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是首次概括。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角度,首次提出了“三个铭记”。即永远铭记毛泽东为改革开放事业奠定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事业是邓小平开创的;永远铭记是江泽民把改革开放事业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这三个永远铭记所强调的是,开创和推进第三件大事的前提及发展阶段。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从近代史角度首次概括了“三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帝制,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第二次革命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奠定了中国进一步强盛的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第三次革命是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的新的伟大革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三大革命”中的第二大革命,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列起来的。这次胡锦涛“七一”讲话,把社会主义革命单列出来,强调了社会主义制度革命,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意义,在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90年三件大事,集中展示了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三件大事,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道路与方向的统一,即我们党的一切奋斗目标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次把党的90年的伟大成就提炼和浓缩为三大成果

第一个成果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开创这条道路的目的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对道路的表述,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创新亮点是增加了两个“必由之路”。着重强调了走这条道路的价值性和必然性。

第二个成果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十七大首次提出,并定性为科学理论体系。这次在重申科学体系的同时,把这个体系升华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这是一个新论断。第二个新论断是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的理论内容时,对毛泽东思想作了新概括,即毛泽东思想,系统地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

第三个成果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我们党的文献上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讲话的最重要的新命题和最大的理论创新。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呢?

这个制度的性质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这个制度的特点是: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这个制度的核心是:一个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基本政治制度,即我们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个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个制度的内容是: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这个制度的意义是:“五个有利于”,即一是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是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四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五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特点、核心、内容、意义等等,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三大成果”是我们90年奋斗的最高成就,奠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

第一次用“三个实践”,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正本清源的新论断

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依据是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是实践。把“三个实践”合在一起,来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一次正本清源的新界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贡献。

比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品格、内涵、内容、精髓、灵魂、价值、功能等等,能有几十种、上百种答案。定义可以说五花八门,数不胜数。从马克思主义源与泉、动力与活力,即从实践这个本、这个根上来界定,既是正本的回答也是最科学的解答。再比如怎样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号称马克思主义重大创新或里程碑式的发展不在少数,诸如: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等等。用实践这个标准一衡量,真假全部水落石出。客观上讲,这“三个实践”在党的不同历史文献中,都分别有过这样那样的论述,但合在一起其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就非同小可。犹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每一个代表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都能找到其理论源头,但把“三个代表”思想合在一起,理论意义就不同了。牢牢把握这“三个实践”,就能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大有作为。

第一次把我们党存在的问题高度概括为“四大”危险

党不可能不犯错误,党本身不可能不存问题;任何政党都不是永恒的,任何执政党也不会永恒执政。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说得很清楚: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如果讲我们党的问题和不足,在党的90年历史上,“左”的和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内政、外交等等,都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对于党存在的问题,党的不同时期的文献多次指出、多次作出过决议。这次讲话,高度提炼出“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是历史的总结、现实的警示、未来的警钟。

精神懈怠是指党的理想信仰问题,核心是理想信念不坚定、党性不强、党纪不严、奋斗和干劲的动力不足。能力不足是指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核心是本领恐慌、创新恐慌、应对危机恐慌。脱离群众是指党的民心问题。核心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宗旨意识淡薄。消极腐败是指党的存亡问题。核心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封建主义。

“四大”危险,每一个危险都是致命的,核心的危险是精神懈怠。“精神”出了问题,必然导致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等问题。所以,讲话强调:“四大”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对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新要求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这段话感人肺腑,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新要求。把群众放在心上和当亲人,一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二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三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四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五要工作重心下移,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增进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

对理论武装提出了新要求

即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理论武装的目的是把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实践,通过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不断开拓实践新局面,不断创造实践的新辉煌。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90年党史的重要经验之一。

不学,无以立德。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党的灵魂。党的指导思想的不断创新是聚党心、凝党力的思想武器。什么叫学以立德?核心在于用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统一全党的思想意志。也就是说,立德的“德”的本质要求在于党员的思想必须与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保持高度一致。这是真正的立德,是我们党最需要的党德。

不学,无以增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党的世界观。改造客观世界,必须有科学理论为指导。提高实践创新的本领、增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离不开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的理论武装。理论武装就是世界观的武装。没有正确世界观武装起来的党,什么大事也干不了、干不成。我们党历来重视世界观的武装和创新。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不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不学,无以创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党的方法论。理论创新、理论武装和理论指导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创业。有了农村包围城市论,我们就能建立新中国;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论,我们就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我们就能实现小康,就能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直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一次对干部的“德”提出了新要求

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这四句话写在党的文献上,实属不易,意义非凡。

以德修身。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怎么理解党的干部以德修身的“德”呢?我以为这个“德”有两个层次:一是公德。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德要具备。善良、诚实、厚道、孝道、正派、正义、公道、公平等等,这是起码的道德水准。二是党德。什么是党德?作为个体党员,对党的思想要坚信不移,对党的事业要忠心耿耿,对党的宗旨要全心全意,对党的理想要忠贞不二。作为全党,对民族要担当振兴的责任,对国家要担当富强的责任,对人类社会要担当进步的责任。公德是修身之本,党德是修身之要。公德是基础,党德是境界。没有公德谈不上党德,没有党德空谈公德毫无意义。公德与党德是统一的。品德不端的人,不配做党员;党德不强的人,不配做党的干部。衡量一个干部、选拔一个干部,首先要看公德,关键要看党德。

以德服众。是以德服众还是以权压众,是由群众来选择干部还由少数人来选择干部,这绝不是小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俗话说,群众心里有杆秤。把人民群众和普通党员认可、拥护、信任的人,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必须走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之路。

以德领才。德先才后,是我们民族最为推崇、赞美的用人之道。90年党史的风雨历程,反复证明只有政治可靠的人,才能为民族、为国家、为党干事创业,才能在大风大浪中大有所为、大有作为。反之,无德有才,即使是“天才”也会祸国殃民、贻害无穷。

以德润才。德生才、德育才、德成才,才在德中增长,德在才中生辉。这是从德才关系上,强调了德的根基作用和才的来源问题。源源不断地把德才兼备的人,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要求所在,是国家强盛的需求所在,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讲话对选拔干部的“四德”新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了用什么样的人,怎样用人的标准问题。

对党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8000多万党员怎么管?怎么治?党要管党、治党从严,既不能靠人治、更不能靠自律,要害是要靠制度来管、来治。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尖锐指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

没有特权,就是说无论是处于什么样岗位和级别的党员干部,都要遵守制度、服从制度、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就是说制度高于天、制度管一切、制度约束每一个党员。没有特权和例外的关键在于,要有可操作、可执行的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没有特权和例外的要义在于,发展和实行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和完善党内选举。

党的制度建设的意义在于,通过制度管党、治党,使党能够长期执政、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

第一次提出了人民民主是我们党的光辉旗帜的新论断

民主是我们党起家的旗帜,建国的旗帜,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民主政治建设或者说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三大历史性的新突破、新进步。

第一,民主选举、村民自治。8亿农民民主推荐、民主投票、民主选举“村官”,实行村民自治,亘古未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当家做主。1998年,四川遂宁、眉山首开乡镇长直选先河,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10万人直选乡长,揭开了中国人民民主的新篇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新道路。1998年以《村民自治法》的形式载入史册。

第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干部制度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实质性进展的一步。公开岗位、社会选拔、民主考察、民主测评、民主投票、公示监督等等。2005年以《公务员法》的形式载入史册。

第三,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领导核心体制。有史以来,古今中外,民主政治建设也好,政治体制改革也好,衡量民主的价值或政治体制的效果,关键看领导核心体制是否制度化、规范化。领导核心强则国强、核心弱则国弱,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领导核心这个关键政治体制环节上,我们最终确立了符合党情、国情的“三位一体”领导核心体制,这绝不是小问题。邓小平在1989年6月16日接见几位中央负责同志时说:“任何领导集体都要有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因为有毛主席作领导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把共产党打倒。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因为有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都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进入第三代的领导集体也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一点所有在座的同志都要以高度的自觉性来理解和处理。要有意识地维护一个核心,也就是现在大家同意的江泽民同志。开宗明义,就是新的常委会从开始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注意树立和维护这个集体和这个集体中的核心。”[1](PP309-310)

邓小平还说:“只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常委会,只要它是团结的,努力工作的,能够成为榜样的,就是在艰苦创业反对腐败方面成为榜样的,什么乱子出来都挡得住。……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这样一个领导集体。”[1](P310)

江泽民在2004年9月20日中央军委的会议上说:“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和领导形式,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最妥当的办法。党中央和小平同志当年决定我当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也是从大局考虑的。”[2](P603)

我们党、我们国家在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上,业已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关键“三步”,即一是亿万农民的民主自治制度的确立。没有这一条,中国是不会稳定的。二是广大中层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没有这一条,中国的社会发展就不会有活力。三是确立了“三位一体”的领导核心体制。没有这一条,党不稳定、社会不稳定、国家不稳定,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条。这三条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党的90年历史和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伟大进步。

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的新论断

一是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到党的思想精神旗帜高度,这是一个重大新命题。以往我们讲党的思想或理论旗帜是专指党的指导思想的,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这次把先进文化定性为党的思想精神旗帜,我认为扩展和丰富了党的思想旗帜的内涵和范围。比如,中华文化、世界先进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都属于先进文化范畴。这就为我们从事思想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的党校系统的同志,提出了新课题。即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地位的同时,把哪些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炼到党的思想精神旗帜上,这是一篇大文章。二是如何理解“七一”讲话提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两个概念需要深入研究。三是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问题。如何打造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如何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等等,这都是大课题。

提出了社会稳定是硬任务

从邓小平提出中国不能乱、稳定压倒一切,到这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稳定是硬任务。稳定的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改革开放以来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直至动乱,我们都亲历过。北非中东的动乱,就在我们眼前。稳定这个任务重于泰山。

稳定的核心力量,就是自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实现了长达22年的政治稳定、社会大局稳定、经济快速发展,这在90年的党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稳定的基础力量,就是工人、农民靠得住,新社会阶层也靠得住,军队听党指挥,知识分子听党的话。

稳定的物质基础,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解决了几千年都解决不了的温饱问题,并基本实现小康。

应对危机的能力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宗教以及自然灾害的种种考验,我们积累了应对重大危机的经验,我们形成了各级、各类的应对各种危机的体系和机制。

维稳,就是维护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尊严;维稳,就是维护中华民族利益、人民群众利益、每一个人的切实利益;维稳,就是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提出了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如何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的新课题

胡锦涛总书记用一个“共同感觉”这句语重心长的话,从建党到现在、到未来,强调了青年对党的重要性。我们党如何做到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和依靠青年?这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代表青年,就是说要把青年的爱国热情、创新精神、奋斗意志引导好,服务好;赢得青年,就是说要始终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依靠青年,就是说要充分发挥青年人的聪明才智,尽情展现青年人的人生价值,为青年人提供能干事、干成事的广阔舞台。当然,我们也要注重青年党员的来源问题,入党标准问题,党性锻炼问题等。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七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