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一体化视野下让乡镇综合文化站“活”起来

2011-08-15 00:46罗萍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文化站乡镇农村

罗萍

(乐山市文化馆 四川 乐山 614000)

城乡统筹一体化视野下让乡镇综合文化站“活”起来

罗萍

(乐山市文化馆 四川 乐山 614000)

通过对乐山市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现状进行调研,找出了目前新形势下乡镇文化站所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从内在、外在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乡镇综合文化站 主力军作用 发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的要求和号召。

目前,就我国现状而言长期以来,乡镇文化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窗口,是密切联系广大农村、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纽带,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先进文化的前哨阵地。但是近年来,由于投入不足、体制机制不顺等原因,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撞击中不少乡镇文化站现状令人堪忧。以笔者所在的乐山市为例,在2006年通过调查统计得出全市共有乡镇216个,只有156个乡镇建有文化站,专兼职文化专干有156人。156个文化站活动阵地面积平均不足25平方米。每年每个文化站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仅6场左右,平均两个月才开展一次群众文化活动。而地方财政在经费的投入上更是严重不足,只有专职的文化专干人头经费得到基本落实,156个文化站均无专项业务活动经费。2010年再次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192个,比2006年增加了36个,从业人员共94人比2006年减少了62人,财政在经费上的投入上依然严重不足,全市已建的192个综合文化站专项业务活动经费仅有1.5万元。

由于乡镇财力困难,农村文化事业严重“贫血”,乡镇文化站处于一种经费上“吃不饱,饿不死”,人员上“甩不脱、丢不掉”,工作上“放不开、干不了”的尴尬处境,许多文化站是空荡荡的一间房子,没有什么活动设施,报刊、期刊数量很少,图书破旧不堪……许多乡镇文化站是“阵地犹在”,但“名存实亡”。由于文化生活贫乏,不少农民时常三五成群地在一起搓麻将。这不禁让笔者忧心:乡镇文化站“奄奄一息”,农村文化何去何从?

而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又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了这次质的飞跃,党和国家各级政府部门都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势必要将新农村文化战略实施到底。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将工作迅速开展起来。但在我国的很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如设施严重不足、设备陈旧落后、运行经费短缺、人员素质偏低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促进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国家特别拨出专项资金,从2007年开始,分4年安排到各地。国家级贫困县,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平均补助20万元西部非国贫困县及中部享受西部待遇的县,平均补助16万元;其他中部地区,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平均补助12万元;东部地区,一般项目中央不安排补助投资,由地方自筹资金负责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由此不难看出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对于此次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寄予厚望,不惜花巨资为农民打造一个全方位的集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全新的综合型文化站。

一、综合性文化站的功能

农村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没有农村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就不可能有我国整个文化事业的大发展。特别是群众文化工作重点应放到农村,大力发展乡镇文化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设施应当包括: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活动室、培训教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站点,统称“三室一站”。并在文化站建成后期,拨款10万元用作购买硬件设备的专项资金。此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适当建设室外活动场地、宣传栏、黑板报等配套设施。

建成后的综合文化站,不单单只为农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更多的是能为百姓带来外界的信息,外面的世界。一是对广大群众进行时政宣传和政策法制教育;二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三是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科普讲座、农技知识讲座等,辅导和培养文艺骨干;四是开办图书室,组织群众开展读书活动;五是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促进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六是指导和辅导村文化室、俱乐部和农民文化户开展各种业务活动等等。使其成为集图书阅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群众体育和老年、青少年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真正建成农民群众的乐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阵地。这些恰好迎合了农民的潜在心理,最大程度地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采取有效措施发挥综合文化站的主力军作用

乡镇文化站是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乡风文明的主力军。加大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扶持力度,为其输送新鲜血液,并强化其自身造血功能,使其恢复生机与活力。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文化站的人员经费与活动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解决其后顾之忧,由于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县乡财政收入盘子小,刚性支出大,资金捉襟见肘,连维持自身的运转都有困难,更谈不上安排文化站建设配套资金。所以,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西部地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全额拨付文化站建设资金,确保“惠民工程”落到实处,不留“缺口”与“硬伤”,并消除乡镇因进行文化站建设而形成新债务的隐患。

2.建立新型文化运行机制。一是对乡镇文化站现有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能胜任的人员进行调整。二是配齐、配全文化站工作人员,不留空白点。对文化站人员建立进入机制,设置进入门槛,对新进入文化站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三是深化文化站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人才“能进能出”机制。四是从有利于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的实际出发,对当前乡镇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探索性改革。

3.创建文化建设新机制。农村文化建设谁来“耕耘”?谁来“埋单”?实践证明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来维系发展的路子是很艰难的,应该不断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式,笔者认为在经济状况相对发达的县乡可先行试点,按照“政府支持、培养主体、市场运作、增强活力”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路。走“官办文化”与“民办文化”相结合之路,让政府与民间“两条腿走路办文化”。首先,不论农村文化体制怎么改革,农村文化市场怎么发展,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做到既不包办,也不缺位。各级政府应自觉把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各级各部门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指标中,切实履行宏观规划、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文化市场、管理文化市场等职责。另外,乡镇文化站应按照企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要求,转变为企业化的经济实体。政府每年应对乡镇文化站投入一定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用于组织兴办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参加县以上文体展演、比赛。政府与文化站签订“年度兴办常年性公益文化事业协议书”,将政府支付的事业经费分解到每一项公益性的文体活动中,完成一项,支付一笔,“以钱养人”彻底变成了“以钱养事”。对于非常年性的公益文化活动,则实行“一事一议”,由文化站提出设想。政府认可后,以合同管理的方式购买其服务,变“伸手要钱”为“服务挣钱”。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还能拓展文化站的功能和生存空间,由过去单向接受政府投资、组织文化活动,转变为争取多渠道投资,大力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向农民奉献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满足当前农民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4.发挥文化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目前,我们国家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一方面我们的物质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种现代化的进程,也对传统文化造成了挤压和冲击,我们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从没有过的困境。近年来,国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部分的传统文化都是过去农业文明的产物,许多重点保护项目的传承人大多在农村。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立足农村基层的优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进行项目普查、原始资料的收集、保护政策的宣传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综合文化站的成立,符合在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全面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选择。只要积极开渠引水,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必然会汇成推动文化发展的洪流。开创文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责任编辑:刘国春

G24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1.01.22

1009-6922(2011)01-76-03

2010-08-23

罗萍(1982-),女,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文化站乡镇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新时代基层文化站所如何开展好群众体育文化活动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乡镇扶贫印象
乡镇文化站工作创新机制的新举措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新时期乡镇文化站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