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民
(山东医学专科学校 山东 临沂 276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思想根基,从而形成了独创的一套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体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必然也被吸收、运用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中,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论基础,并成为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血缘纽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毛泽东思想中已被赋予中国特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总的普遍方法的学问和理论。人们一般认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但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含义应该是有区别的。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表现出来的方法叫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包含着世界观,也包含着这些世界观指导下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最基本原理,我们应该把它们定位于是关于对世界根本看法的世界观,在这些最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产生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原理决定着相应的方法论。归纳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论、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社会结构系统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原理决定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独创性的方法论,其中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外因和内因的辩证关系的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运用、坚持和发展相结合、通过改革推动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十个方法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鲜明,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论体系。其他的方法论如正确处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等也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只不过没有这十个方法论鲜明突出。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认识方法论。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正确的认识。”江泽民认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胡锦涛在新形势下要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集中概括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实践,同时又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一切思想理论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产生的,而客观世界、实际情况是发展变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同时,它还要回到实践中去发挥指导作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不断遇到新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如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与实际相结合,它就得不到丰富和发展,也达不到其指导实践的目的。毛泽东曾经把理论联系实际比喻为“有的放矢”。我们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矢”,去射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这个理论体系还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辩证唯物论要求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有机统一起来。首先,为了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其次,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要从现实条件出发,把高度的热情同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也要反对无视客观规律,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尊重中国国情,根据时代主题转换,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变化的原因,内部矛盾是内因,外部矛盾是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邓小平总结了我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处理外国援助和本国人民力量的关系,把基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探索中国自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伟大胜利;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以后走了闭关锁国、闭门造车的错误道路,越来越远离了世界潮流,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远远拉开。因此,正确处理外因和内因的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败是非常重要的。邓小平指出:“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4]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了全方位对外开放,引进了我们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经验。
矛盾原理要求处理好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普遍性规定制约着特殊性,是特殊性在内容上的共同点,体现了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特殊性是普遍性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依据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需要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它普遍的规律。社会主义的普遍性是以不同国家丰富的特殊性为表现形式的,我们要首先把握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一定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确立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正如中共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量变与质变是事物运动的两种最基本的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使量变在新质基础上、在新的结构内,开始更高层次的新的量变,使量变有了新的形式、新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求得国富民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需要几代人艰苦奋斗的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邓小平吸取了以往社会主义建设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教训,提出了分三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共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细化,提出了“小三步走”战略。中国共产党告诫全国人民,要始终牢记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发展是坚持基础上的发展,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不是真正的发展,最终会走上非马克思主义的歧途;坚持是在发展中的坚持,不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会使马克思主义落后于时代发展而失去生机和活力。江泽民指出:“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和两个“不能含糊”。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生产力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他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通过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和谐状态。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环节和方面,首先是传统的经济体制,还有相应的政治体制以及科技、教育体制等还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需要全面改革来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尺度、以人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贯彻始终。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运用九个方面的基本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给人们的只是宏观性的抽象的方法指导。这些方法论每一个都涉及若干方面的问题,每个方面的问题又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时间、地点、人物等诸多要素,这些方方面面的各种因素要实现有序结合,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才能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获得成功,这就需要一个工具或方法,这个工具或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也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产生的方法论。
我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客观规律性我们已经掌握到了何种程度,主观能动性要发挥多大,需要很好地统筹兼顾。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们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严重错误。今天我们才能比较准确地统筹兼顾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开始后,毛泽东提出了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相结合”,但是中国国情特殊在哪里,时代主题如何变化,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原则需要我们坚持、哪些思想需要我们发展。如果我们没有处理好二者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误入歧途。今天我们比较准确地统筹兼顾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国情、时代特征,成功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统筹兼顾是根本的方法,它需要科学地分析形势,正确地估量各种因素,需要各门具体科学的支持。“统筹兼顾方法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升。”实践表明,坚持统筹兼顾,能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能够统筹安排我们的各项工作,综合协调工作的方方面面;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9,406.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2.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15.
[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2.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5.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8]郭建宁.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