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党对发展理论的探索

2011-08-15 00:46董现荣宋嘉毅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科学理论经济

董现荣 宋嘉毅

(中共夹江县委党校 四川 夹江 614100)

试论我党对发展理论的探索

董现荣 宋嘉毅

(中共夹江县委党校 四川 夹江 614100)

我党在建国后的发展理论主要为:毛泽东“大一统”发展理论、邓小平改革开放发展理论、江泽民创新发展理论、胡锦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论四种。

我党 发展理论 探索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尽快使我国摆脱一穷二白,走向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半个世纪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论进行了探索,形成了指导我国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具特色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四种发展理论。即:毛泽东“大一统”发展理论、邓小平改革开放发展理论、江泽民创新发展理论、胡锦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论四种。

一、毛泽东“大一统”的发展理论

毛泽东的“大一统”的发展理论的特征是一“大”,二“公”,三“统”。其的核心就是计划经济。这一发展理论,根据不同的时期的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又可分为“超赶型”、“供给型”、“防御型”等,政治上的阶级斗争为纲和体制上的计划经济贯穿其中。

1.“超赶型”。就是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使我国的经济超过英国,赶上美国,在不长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共产主义。新中国建立后,共产党从一个旧世界的破坏者变成了新世界建设者,一方面,没有发展经济社会的经验,只有全盘照搬苏联老大哥的大一统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旧中国留下的一穷二白,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完整和强大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摆脱贫穷走向富强;同时,由于新中国的诞生,共产党在兑现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承诺之后,广大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生产热情极度高涨,社会主义建设一泻千里;加之我们党对共产主义社会缺乏正确的理解,认为在我国多则十多年,少则几年就可以建成共产主义社会。正是在这种情形下,高指标、高速度成为时髦。“超赶型”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是长期的和恶劣的。

2.“供给型”。就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满足人们群众的最低生活水准。不切实际的高速度、高指标“超赶型”,不仅没有带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反而是物质资料的极度匮乏。我们党已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一方面积极组织生产,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运用计划手段,以平衡全国各地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供给型”基本特征就是一切凭票供应。“供给型”既反映了当时我国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和短缺,同时又把计划经济发挥得淋淋尽致。这种“供给型”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

3.“防御型”。就是增强国家国防实力,抵御外国的入侵。其基本内容是“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加快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进行“三线”建设。

“大一统”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一次重大实践。它为我国后来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社会生产,建立起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为今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理论上弄清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生产的目的,并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毛泽东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和“统筹兼顾”、“弹钢琴”等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

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发展理论

作为我们党第二代领导核心、我国改革开发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毕生致力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提出和论证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发展道路、发展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党的领导、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从实质上讲,邓小平理论就是关于发展的理论。由于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因此,我们把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叫做改革开放发展观或改革开放发展理论。

(一)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改革开放发展理论的理论前提

邓小平认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问题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中国的重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敢于冲破教条和陈规的束缚;要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部分环节和方面进行改革,建立适应和推动生产力的新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要实行开放,引进外资,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争取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的国际环境;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速四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

(二)“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邓小平基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经过深入思考、充分论证、精心设计,逐步提出了著名的“三步走”战略。这就是:“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经过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的充分阐发,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

(三)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是邓小平改革开放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思想非常丰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把农业、能源、交通、教育作为战略重点,优先发展,其后他的战略重点思想,主要体现在我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中,特别体现在“九五”计划、2010年远景规划和十五大报告中。

1.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认为要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努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要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经济。

2.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邓小平认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3.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一是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上。二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要加快交通、通讯、能源、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开发和建设,大力发展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建筑材料等支柱产业,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三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认为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因此,要大力发展商业,完善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生产资料的市场建设,要大力发展旅游、信息、咨询、技术、法律和会计师事务所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使之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4.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要在二十一世纪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倚重科学技术的进步,走科技兴国的道路。

邓小平认为,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正确处理好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处理好人口和发展的关系;要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业与交通、通讯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5.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扩大对外开放,必须努力提高我们的对外开放的水平,完善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四)经济发展时机

机遇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讲是十分重要的,“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进入九十年代后,邓小平科学地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做出了“中国面临大发展的机遇”的科学判断,要我们“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并告诫说:“希你们不要丧失机遇。对于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从国际上看“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机遇”。首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可能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为我国发展经济争取到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冷战为特征的国际格局关系趋于瓦解,对国家关系起作用因素是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矛盾来发展自己。其次,我们妥善处理和解决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我国周边国家关系是近百年来最好的。最后,新的世界科技革命进程加快,许多国家进行新的结构调整,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强劲。这些,都为我国扩大开放、加深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五)加速经济发展

鉴于上述分析,邓小平认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机。他说“现在,我国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办到的。”他主张要抓住时机,加快发展,“现在的问题是要争取时间,该上的要上,不存在冒险的问题。”他多次强调指出,要加速生产力的发展,一部分地区可以发展快一点,以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他告诫我们“要特别注意经济发展速度,滑坡的问题,”“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的速度,一两年没有问题,如果长期这样,在世界是特别同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相比,也叫滑坡了。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并发现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即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要注意处理稳定、协调和发展的关系,认为稳定、协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思想解放一点,胆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邓小平在强调加速发展,力争国民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同时,反对不切实际的高速度,反对“大跃进”式的冒进。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注意量力而行,搞好综合平衡,不能一讲加速发展,就一哄而起,走过去那种忽视效益、片面追求产值、争相攀比、盲目争项目、一味扩大基建规模的老路。

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发展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迄今为止最系统、最完善、最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

三、江泽民创新发展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不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努力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提出了创新发展的理论。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青春生机的源泉。

(一)江泽民的创新发展理论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三个方面

江泽民认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敢于突破前人,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谱写新的理论篇章。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二)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作为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上就是要坚持执政为民,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是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三)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是江泽民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

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政策、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向西部倾斜,促使西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加速农村小城镇建设,大打农村扶贫攻坚战,努力缩小城乡差别;三是通过治理沙漠化、“天保工程”以及环境的整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江泽民的创新发展理论继承了邓小平的发展思想,同时,成为了胡锦涛科学发展理论的重要来源。

四、胡锦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理论,在我国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形势,对发展理论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成果。

(一)胡锦涛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走战略部署,即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下简称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内容是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科学发展观不能离开发展,离开发展,科学发展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我们党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巩固我党的执政基础和履行我党的执政使命做出的重要结论。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地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本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标志。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一切从人民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抛弃那种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做法,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抛弃把经济增长作为发展唯一尺度,倡导把人的精神、文化、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就是要我们在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存、发展的权利,共享发展的成果。

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全面是指各方面都要发展,不能偏废一方;协调是指各方面的发展和发展的各方面都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和继承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我们,一要正确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努力作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统一;二要正确处理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既要考虑当前的利益,又要考虑未来的利益,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既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的承受力;三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关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

4.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要求。统筹发展就是要总揽全局、科学规划、兼顾各方。要作好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就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注重城乡、区域、社会经济、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等不同方面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既要顾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又要突出重点,解决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科学的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是对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唯物辨证法认为:运动是事物存在的方式;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由落后到先进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事物不仅是过程的集合体,同时也是系统的集合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因此,辨证的发展是系统的、全面的、保持内在要素均衡的、协调的。辨证的发展观要求社会的发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要求社会、自然界、人类的协调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他们不仅创造了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而且还创造了社会的政治文明;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正是唯物辨证法和唯物史观精神的体现。科学发展观在我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和“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等发展观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2.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目的,是为了转变我国的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发展世界瞩目。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发展是不全面的、不协调的、不可持续的,基本上是建立在对资源的大掠夺、对能源的高耗费、对环境的大破坏和劳动力的低成本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了,资源枯竭了,社会的矛盾多了,社会不和谐了,人们的幸福指数下降了。因此,不断调整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变我国的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就成为今后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

3.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统筹兼顾、弹钢琴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而邓小平改革开放发展理论、江泽民创新发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论探索的过程,也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如果说,毛泽东对发展理论的探索还处在黑暗中前行,那么,毛泽东发展理论中的思想火花则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发展理论的探索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如果说,邓小平的改革发展理论是我国迄今为止最系统、最完善、最科学的发展理论,那么,江泽民的创新发展理论则全面继承邓小平改革发展理论,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论推向到一个新的高度。

胡锦涛科学发展理论集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大成。它既符合唯物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既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的态度。从科学发展观提出,到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更加突出生产方式的转变,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指导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随着这一理论对实践指导的深入,必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必将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刘国春

D24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1.01.09

1009-6922(2011)01-37-05

2011-03-11

董现荣(1955—),男,夹江县委党校教育科科长,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哲学;宋嘉毅(1961-),女,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科学理论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