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河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以尉氏、淮滨等县为例

2011-08-15 00:43:48周全德冯庆林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县域培训职业

周全德,冯庆林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职业教育:河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以尉氏、淮滨等县为例

周全德,冯庆林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大力发展县域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一个县来说,不断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乃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实践证明: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县域职业教育需要方法得当和措施有力。

职业教育;问题;成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启示

一、河南县域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及其效应

1.倾力打造劳务品牌,依靠技能型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增收。尉氏县每年农民工外出务工达到20万人次。为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推动他们逐步实现由体力型劳动向技能型劳动的转变,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讨论,尉氏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尉氏车工”作为劳务品牌进行强力打造。自2006年以来,该县采取政策倾斜、资金扶持、重点培育等办法,倾力打造“尉氏车工”。一是投资3000多万元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并且建成可同时开设32个教学班、一次容纳3000人的培训基地。二是采取政府补贴、对优秀车工奖励等办法,促进各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合力打造“尉氏车工”品牌,在全县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劳务品牌培训机制。仅仅数年,全县就累计培训车工2.2万余名,使“尉氏车工”遍及全国各地。2009年,“尉氏车工”共创造6亿元以上劳务收入,仅此一项,就使全县农民人均增收近690元[1]。淮滨县通过职业教育打造劳务输出品牌,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目前,全县职业教育开设的电焊、食品加工、服装、建筑等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术培训已成为当地劳务输出经济的品牌。例如,由淮滨职业教育中心培训出来的数千名电焊工风靡江淮地区,许多外地企业慕名前来以高薪招聘,却往往供不应求;淮滨县防胡镇高林村拥有大型挖土机200台,经过严格技术培训的300多车手分布在上海、浙江、甘肃、山西等地,仅此一项,该村外出务工人员就能带回2000多万元的年收入。2007年以来,该县职业教育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打造优质劳务经济品牌,实现劳动力转移培训14449人,为县域经济良性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力支撑,并且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2007年,淮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79元,全县经济综合实力较上年提升了33个位次,受到了省政府表彰并获奖励1000万元;2009年,该县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29元,实际增长8.3%。南召县柞蚕资源丰富,围绕蚕丝、绢、绸、绣品、服装、丝毯等进行的系列化产品开发,催生了“绣女”这一劳务品牌。至今已有6万余“南召绣女”活跃在江浙一带。长垣县的厨师在全国已有3万名,年创收入3亿多元;他们没有菜系之分,技艺精湛,博采众家之长,无论南北菜肴均做得好。目前,长垣厨师全是订单式培养,尚未从职业学校毕业,就被全国各地的大酒店预定。“遂平家政”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劳务品牌。目前,仅在北京、深圳等地务工的遂平家政服务员就有3.5万名。其实,除了“尉氏车工”、“淮滨电焊”、“长垣厨师”、“南召绣女”、“遂平家政”等,河南在全国叫得响的农民工品牌还有很多。劳务品牌的不断涌现大大提高了河南劳务的竞争力,使得河南农民工遍布全国31个省份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极大地推动了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2.职业技能培训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技能培训。尉氏县动员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农民工免费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让农民工拥有一技之长,更容易找到工作。该县组织劳动就业训练中心、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及4家农民工定点培训单位,将有培训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全部纳入“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实施范围,并且围绕企业用工需求及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免费开展针对性职业技能及转岗培训,从而提高了返乡农民工自身素质,实现了持续稳定就业。此外,为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县成人职业培训中心充分利用成人学校主阵地,根据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做到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办班与送技术上门相结合、长班与短班相结合。正是在一大批技术人才的支撑下,该县十八里镇的鱼鸭混养、岗李乡的果树栽培、大马乡的木材加工、庄头乡的无公害蔬菜、水坡镇的无仔西瓜、朱曲镇的金属冶炼等都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淮滨县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放在重要位置,坚持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务工能力和致富帮带能力。目前,全县已培育出天宇禽业、金豫南粉业、江淮造船业等龙头企业,沙湾林业、徐门养殖、高林挖土机、刘大园长途客运、张塘坡粉条、固城粮食加工等100多个专业村,从业农民10多万人。县职业教育中心开设有机械、电焊、建筑、电工电子、家电维修、服装、计算机应用等10多个与当地农村产业相配套的特色专业科目,大力实施农村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坚持集中培训与常规培训相结合,普遍培训与示范引领相结合,利用暑期开展暑期职业技能培训农村计算机操作员、电焊工、农机手、电工、木工等近1000人,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安阳县结合西部钢铁冶炼、煤焦化、水泥建材企业较多的实际情况,创办安阳县理工学校,开设机电一体化、电子应用技术、汽车驾驶与维修、数控应用技术等课程,为当地企业输送了一批高素质、懂技术、善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该县东部是农业产粮区,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业相对发达,他们在东部通过创建针对农副业发展的职业中专,为当地培养出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兰考县近年来分别对许河乡、南丈镇、张君墓镇、红庙镇等8个乡(镇)的1220人退耕区农民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共分25个班次,其中电气焊专业200人,缝纫专业300人,电子电器300人,计算机应用专业420人,职业技能培训结业率达100%。通过这些培训项目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当地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水平,而且较大幅度地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3.强化创业培训,以创业带动劳动力就地转移。创业是县域经济活力之源,也是扩大就业的加速器。尉氏一直把强调创业作为促进就业的政策手段,并且加强创业载体建设,以县城内“大上海”和“金三角”两个购物中心为孵化园,为下岗失业和务工返乡人员开辟专门的创业基地。在孵化园区内,集中提供开业指导、创业培训、创业咨询、项目推介、税费减免、员工招聘等一站式服务,简化申请小额贷款的程序,帮助解决创业人员创业初期资金不足的困扰,并强化创业培训,努力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2008年以来,该县共开展创业培训37期1110人,800人实现成功创业,直接带动2000多名城乡劳动者实现了就业或再就业。民权县按照把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把劳务收入转化为产业资本,把外出务工人员转化为新农村建设的创业人才的工作思路,提出“劳务输出富民、返乡创业富县”等口号,对外出务工人员实施创业培训,实现农民工由“外出务工潮”向“返乡创业潮”转变,促使返乡创业成为该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新的支撑点。近几年,固始县已从外出务工的劳务经济转变为回归创业的劳务经济。鉴于外出务工人员不仅换了脑袋、富了口袋,而且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该县大力实施“回归工程”,让更多出去的人回来,把工厂“搬”回来,并且利用一些外出务工人员的技术和经验对当地劳动力进行强化培训。目前,该县已把外出人员返乡创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以县城工业聚集区、史河湾工业聚集区为龙头,以特色工业小区为依托,加快工业发展平台和载体建设,给返乡创业者提供一块“金土地”。据统计,该县历年回归创业人员总数达2.7万个,累计投入资金近40亿元,其中投资100万元以上的企业423家,增加就业岗位12.3万个。正是这些回归创业人员的资金回投以及技术和经验的传递支撑固始城镇化发展,推动固始工业化发展,加快固始商贸物流、教育卫生、文化休闲旅游以及区域性融资的建设速度,从而实现了全县多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安置。

二、河南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总体来看,尉氏、淮滨等县域职业教育的现实发展是稳健而富有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学校因客观因素限制而发展乏力。一是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差,学校规模小,教学及生活住宿条件差,影响其后续发展。以尉氏县职业技术中心为例,虽然2009年该校被省政府定为由省财政支持的薄弱中等职业学校,但其获得的下拨资金较少,加上县财政又特别困难,学校发展中的资金困难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二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少,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以至严重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特色。由于中职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该县教师素质培训和提高成了大问题。专业教师的缺乏,加之对专业教师的准入存在着种种限制,使得中职学校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专业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造成其办学过程中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以淮滨、南召等县为例,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此类经济欠发达县域的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职业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乡镇职业教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高素质师资力量匮乏;这些办学条件方面的缺失,不仅直接影响到办学规模、办学质量,而且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与本地经济产业结构的相互衔接,最终对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产生不良影响。至于民办农村职业教育,我们调查发现,目前在那些欠发达县域的农村民办职业学校有一些已经倒闭或被兼并,有一些民办职业学校正处在生死抉择、咬紧牙关往前走的状态,只有近1/3的民办职业学校发展势头良好。与经济发达县域相比,这些经济欠发达县域的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其主要表现为职业中专与普通高中发展比例失衡,职业教育的总体水平远低于全国、全省乃至周边县,因而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发展职业教育相对于这类地方的县情来说,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非常大的必要性。

2.职业学校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面临招生难。职业学校招生难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其主要原因:一是很多人从观念上依然认为学生就读中职学校低人一等,把就读中职学校当作是一种高考落榜时的无奈选择;二是近年来各高校大规模地扩招导致各地普通高中的急剧膨胀,大量初中毕业生选择就读普通高中,使中职学校的生源大为减少;三是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造成许多企业用工的门槛低,对学历、技能等要求不高,使许多初中毕业生毋须经过中等职业教育就能直接进入企业就业,从而导致了“中职教育无用论”。据了解,尉氏县每年大约有初中毕业生12000多人,升入普通高中的人数约5000人,就读职业学校的人数约4000余人,尚有3000余名初中生中途辍学或毕业后选择直接去打工或无所事事留守家中。淮滨县作为贫困县,由于职业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某些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单一、片面追求纯学历教育的现象,加上既缺乏“双师型”的教师,又缺少实习实验场地,该县一些农村职业学校也存在着招生较为困难的问题。在某些农村职业学校,几乎是举全校之力来应对招生难问题,教师的首要任务似乎已从教学演变为招生,而教学反倒成为其次要任务。究其根源,农村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与家长的观念、社会现实的就业状况、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及教学现状仍在一定程度上不尽如人意等干扰性因素有关系。由于全县普通高中、职业中专年招生能力不到初中毕业生的一半,大多数初中毕业生往往没有经过任何职业培训就出去打工,他们没有一技之长,简单地靠出卖最原始的体力来维持生活。显而易见,这部分缺乏一技之长的学生直接流入社会,不仅不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很大的社会隐患。

3.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一是目前在尉氏、淮滨、新蔡等欠发达县仍有一些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不甚紧密,这些学校尚未找到与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并且无法实现校企联合办学。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学校对企业用工和农业发展需求情况不甚了解,加之学校条件所限,不能开设受企业委托培训的专业,以至造成校企脱节,学校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二是一些乡镇在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打工经济”的同时,忽视为当地培养“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的永久牌人才,在为当地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方面做得很不够。三是一些职业学校还未完全摆脱普通教育办学模式的影响,其办学定位模糊,眼光仅仅盯在追求高对口升学率上,忽视农民群众对于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四是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与其招生难问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障碍和民间社会的群众心理恶性循环的不良局面。五是民办职业教育目前在农村由于各种原因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及当地群众的认可,其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上述情况势必影响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之职能的充分发挥。

三、从尉氏、淮滨等地发展县域职业教育中得到的启示

1.大力发展县域职业教育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尉氏、淮滨等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表明: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路子,必须培养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具有开拓精神和市场意识的新一代农民。促进中原崛起的根本问题是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其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且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最佳方式。当然,大力创建“职教强县”,发挥县、乡、村三级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作用,面向农业经济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2.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对促进当地发展方式转变及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要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来推动,更需要教育为其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职业教育只有应时而动,突出自己的特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调整的需求,才能更多更好地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事实上,中等职业教育当前从事的是提高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中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的教育工作。也就是说,我们的中职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处于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底线的这一庞大社会群体的思想文化水平。此外,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农村中职教育的存在和发展为农村青少年创造了就业条件,拓宽了创业门路。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县域中职教育对于整个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3.大力发展县域职业教育需要方法得当和措施有力。一是以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谋划职业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全面深入了解不断发展的地方产业经济对于职业岗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改革,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形成“根据产业需求设置专业,针对企业要求开发课程;课程满足职业,技能保障就业”的良性循环。二是构建县域职业教育网络,培养现代农业人才大军。积极构建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初中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后续发展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县域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依法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逐步增长,逐步改人头经费为事业经费拨款。农业部门、科技部门安排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中央拨付的农民培训专项补助资金,要集中安排与职业学校按规定收取的学费结合起来,专门用于农民科技培训、转岗技能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以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人单位出资、培训机构减免学费、农民适当分担的投入机制。四是将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目前我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窘况是,一方面当地职业学校招生难和外地企业招工难的现象并存,而另一方面每年却有数以万计的初中生没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就直接流入社会。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没有经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就直接就业,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把这部分人看作是“技术文盲”。而从社会流动的角度看,这一严重缺乏个人发展资源的庞大群体中的不少人由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化和迅猛发展,将来也有可能成为新的就业困难者或社会弱势者,以至于加大社会建设的难度。鉴于上述情况严重背离当前我省提出的由人口数量大省向人才资源强省转变的既定发展目标,有关方面就很有必要就此进行宣传教育以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并且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措施对这部分人进行“技术扫盲”。为此,我们建议借鉴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之初时的经验,在免费教育实施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以地方性教育法规的形式规定全省所有初中毕业生毕业之后在没有继续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情况下,必须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1]尉氏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尉氏县劳务品牌墙外开花墙内香[N].开封日报,2008-02-20.

[责任编辑 杨国营]

G421

A

1671-6701(2011)01-0090-04

2010-12-29

周全德(1955-),男,河南信阳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冯庆林(1976-),男,河南林州人,本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县域培训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26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46
我爱的职业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8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基础教育(2014年3期)2014-04-16 05: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