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必然使命

2011-08-15 00:43:48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肖 盟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行政资产处,湖南长沙410004)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必然使命

肖 盟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行政资产处,湖南长沙410004)

理论与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信仰。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在高校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育当代大学生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抵制西方颜色革命、塑造大学生精神家园、承载历史责任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高校教育;必然使命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宗教或某种主义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信仰问题不解决,人类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经济的繁荣只导致物欲的膨胀”[1]。信仰教育不仅仅是高校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整个社会要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极度地信服和尊重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高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必须从高校的本质、任务和信仰教育的内容等方面去寻找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的信仰。它不仅揭示了无产阶级伟大崇高的历史使命,而且指明了全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它不仅具有巨大的物质价值,带给人类以最大的物质利益,而且具有最崇高的精神价值,鼓励人类进入最高的精神境界,塑造完美高尚的新人格。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崇高的,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2]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来自它的理论性。马克思主义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从经济学角度证明了其科学性,而且从历史学角度、哲学角度证明了它无庸置疑的科学性。例如,《资本论》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这些规律以铁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重大成果”[3],“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证明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4]。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规律和历史必然性的层次上证明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和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了可靠的科学证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从观念上打破了资本主义永恒论,加深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论以及共产主义必然性的理解,并对革命的合理性进行了证明,在哲学的角度上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来自它的实践性。人类的实践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随之不断发展、创新。在俄国,列宁曾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俄国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许多共产党人也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国情不断运用、发展着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根本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还要不断地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信仰出现了问题。因此,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武装他们的头脑,使他们尽快建立起科学、高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的重要体现

1.高等教育的性质。《高等教育法》第三、第四条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坚定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也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2.高等教育的任务。《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成为“四有”新人,最根本的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而正确的人生观首先体现为具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信仰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明确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塑造完善人格,以便在政治、思想、道德等各方面适应社会的要求,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信仰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与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各类教育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对一定的社会成员进行某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人们了解作为社会成员的义务和责任,感受生存的价值与意义。信仰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具有独立地位,它应该成为整个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或灵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信仰教育能使个体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所处的位置,自己的义务以及责任,从而感受到生存的价值。信仰教育在教育中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与各类知识和技能教育相配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信仰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主要内容是“四信”,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6]。这种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必然使命

1.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的信仰能够引导人们走正人生之路,带来美好的人生,不正确的信仰则会使人误入歧途,无所作为,甚至会毁掉人的一生”[7]。可见,不同的信仰会引导不同的人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既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又是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们不仅要加强信仰教育,还要注重用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影响其人生态度和个人成长,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稳定、社会凝聚力和社会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进程。当前的高校德育主流是好的,但不可否认,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还不到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保持党的先进性方面,信仰问题至关重要。就高校而言,党的先进性表现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教学科研和管理,促进校风学风和师德建设,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素质人才。以此为目标,要求高校以大学生的先进性为抓手,在教育过程中特别重视信仰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抱负,明确义务和责任,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积蓄精神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奉献,用脚踏实地的努力塑造先进知识分子的良好形象,始终保持先进性。

2.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8]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高校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学生,从而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社会的深刻变革、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只有在高校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使大学生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培育、弘扬爱国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上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

3.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与时俱进,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特征,是决定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在当今这一开放、变革的时代,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高等教育的能否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与时俱进,是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重大问题,也是其改革发展过程中应坚持的根本原则。“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造就这样的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9]。“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对又红又专要有正确的理解,合理的要求”[10]。又红又专是指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掌握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所以,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发挥信仰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服务。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毛泽东说:“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使“正确的政治观点”更具有时代感,更易于融入大学生头脑之中,更容易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育目标,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凝聚力量,培育人们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向心力;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培育人们在实践上不断前行的向前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风尚,培育人们在提升精神品质上的向上力。当前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影响大学生,使他们在信仰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水平,并让这种信仰成为其热爱祖国、刻苦学习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4.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抵制各种不良文化思潮、反击西方敌对势力“颜色革命”的需要。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青年是各种信仰力量争夺的对象。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会占领。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在高校普及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时也曾说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1]过去我们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就是有马克思主义信念。今天,马克思主义信仰仍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精神支柱,仍然是我们战胜非科学信仰包括各种封建迷信和盲目崇拜的强大精神武器。所谓“颜色革命”是指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利用目标国家的社会矛盾和困难,制造政治危机,发动社会抗议、街头抗争,推翻合法政权的颠覆活动。由于它常常以某种颜色为旗帜,因此得名为“颜色革命”[12]。美国著名学者威廉·恩道尔明确表示,“2008年3月在西藏发生的骚乱事件是华盛顿最近一次策划的‘颜色革命’”,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发生,和“美国经济正陷入严重危机”以及“美国希望借奥运之机给中国难堪”不无关系[13]。可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的“颜色革命”,他们更多地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希望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渗透的过程中输入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基辛格曾说过:“美国对中国仍拥有外交、经济及军事优势,美国完全可以运用这些优势来塑造中国未来的角色。”[14]美国如何塑造中国的未来,它必然是用美国的价值观来塑造中国的年轻人。所谓塑造中国未来的角色主要指用西方的价值观同化中国的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因此,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我们要冷静思考,不要成为外在“偶然因素”的牺牲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教育,乃是我们粉碎西方敌对势力“颜色革命”图谋的最有力武器。

5.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营造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下,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普遍增强,希望在大学期间能够使自己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大学生能否在人生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明确方向、始终有坚定的立场和执着的追求,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一个人在社会上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其努力方向。只有明确人生方向,认清人生道路,坚定理想信仰,才能具备必要的精神动力,才可能达到人生的目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发挥信仰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找到奋斗的精神动力,使当代大学生以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方法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增强对生活、未来的信心和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真伪、抗拒非科学信仰的能力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因此,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6.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由我国高校的性质和任务决定,是高校履行历史责任的需要。高校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问题的关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用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新要求、新境界、新成果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引导大学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担负着在大学生群体中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大使命,为此,我们要全面审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国家长治久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高度,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大力加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1]任建东.道德信仰论[M].北京:宗教出版社,2004.96.

[2][11]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242.

[3][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295.

[5][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13.

[6]喻跃龙,贺志军.信仰·信念·信心·信任[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9.

[7]潘银忠.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48.

[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6-10-19.

[9][10]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6,216.

[12]刘明.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8.

[13]刘坤喆.西藏骚乱事件是华盛顿最新策划的“颜色革命”[N].中国青年报,2008-04-16.

[14]基辛格.美中若发生冲突可能重蹈“一战”覆辙[N].参考消息,1999-09-08.

[责任编辑 陈 静]

A567

A

1671-6701(2011)01-0114-04

2010-11-10

肖 盟(1978-),男,湖南益阳人,硕士,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行政资产处讲师。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论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