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林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山东济南250021)
增强五种意识与党的角色定位
——基于政党政治的视角
张书林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山东济南25002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全党必须着力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这五种意识。从政党政治的视野看,这五种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当前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领导党、群众党、执政党、全国党、责任党的角色定位。
五种意识;角色定位;政党政治;“十二五”规划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从政党政治的视野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干部着力增强五种意识,即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当前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领导党、群众党、执政党、全国党、责任党的角色定位。
党的意识是关于党的正确认知、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感情认同的综合表达形式,是对于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现在是什么样、将来到哪里去”等一系列问题的主观判定和心理感受。全党同志着力增强党的意识,必须首先站在“我们党是当前我国领导党”的宏观战略高度,在重点明晰党的历史、性质、任务以及切实树立党员意识的过程中,将增强党的意识与正确进行领导党定位有机统一起来。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7月成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90年来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说明,我们党现在从历史方位上已经成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导者,是主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党。
从党的性质上看,党章清晰地界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说明,当前我们党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其领导党的地位是有权威的党规党法支持的。
从党目前肩负的任务来看,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是党目前的任务使命,其中最核心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为此,党所确立的“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而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实现党的领导意图的基本抓手。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党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实到实践中去。
从切实树立党员意识看,全党要增强党的意识,首要的是切实树立党员意识。所谓党员意识就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从自己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分子这一根本前提出发进行考虑,都要时刻意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党章规定的党员的八项义务,就是对党员意识的最具体化的诠释,是领导党的党员应该具有的党员意识和政治觉悟,是领导党贯彻落实其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实现其领导的中流砥柱。
所谓宗旨意识就是对于党应该以什么作为生存发展之本、力量源泉、坚实基础的思想认识、价值判定问题。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在成立之初就公开宣称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所以将党的宗旨定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因为我们党信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始终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在我们看来,为人民服务、代表人民利益对于历史进步的作用,始终是正面的、积极的。正因如此,我们党才在党章中强调:“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党为拉近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总结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借助这一路线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要求全党同志牢固树立六大群众观点,即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学习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一块前进的观点。在执政条件下,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而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我们党为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的执政理念,丰富发展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
牢固树立而不是去动摇宗旨意识,其实质与我们党的群众党定位是密切关联的。从政党政治来看,群众党是区别于干部党的一种政党类型。群众党强调人民大众的作用,借助群众的支持拥护得以存在发展,它以代表人民利益为政治责任、以服务人民作为根本宗旨。群众党是大众党,干部党是精英党。既然是大众党,群众党必须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做到执政为民、始终强调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否则,就会被群众所抛弃,从而失去民众的支持。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借助人民群众支持、以农村包围城市起家的庞大政党而言,它革命、建设、改革、发展每一步成绩的取得都以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为后盾,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失去了民心,党的事业将不再辉煌、甚至化为乌有。所以,我们党的政治定位是群众党而不是干部党,应该以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而不是少数权贵利益为己任,全党同志都应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逻辑关系上讲,全党同志的宗旨意识越是强烈,我们的党的群众党特色就越会得以延续和固化,党就越容易在保持最大优势、警惕最大危险的过程中努力赢得人民群众的长久支持,从而使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得以长期稳固。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政治身份上实现了历史性飞跃,由革命党变为执政党。但是,执政党与执政意识的确立却并非完全同步。这集中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长期用革命党的思维去解决执政党的问题,用搞革命的那一套成熟的方法模式去搞建设,其结果出现了在以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指导、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为武器下的“文化大革命”这一长达10年的政治内乱,给国家建设带来沉重灾难,对党的执政产生了很深的负面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使党逐步回归到执政党的应有轨道上来。此时,我们党在反思“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更强烈地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身份的转变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讲只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党的思维要由革命党思维转变为执政党思维,党的意识要由革命意识转为执政意识。由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重点强调全党要牢固树立执政意识的问题,告诫全党:“我们党是执政党,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用干部都要从我们党是执政党这一大的前提出发去思考和谋划。”
树立执政意识,要求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仔细思考“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去建设这样一个执政党”这一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在日常工作中着力研究“哪些事情是执政党及其党员干部应该干的,哪些事情是执政党及其党员干部必须规避的”等具体操作性问题,时刻在头脑中牢记我们党是执政党,应该按照执政规律办事。树立执政意识要求全党同志都要从如何更好地掌好权、执好政这一大前提出发,着力思考如何提高执政能力、执政本领的问题,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助推执政责任感、执政使命感的确立。从价值判断上讲,只有牢固树立执政意识,让执政党及其党员干部去做执政党应该做的事情,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在相应的执政意识的指导之下得以不断巩固加强;否则,思想意识上一旦偏离了执政党的轨道,行为方式就会与执政党的要求严重背离。从逻辑顺序上讲,执政意识应该在成为执政党之初甚至在成为执政党之前就应该切实树立起来,而不是在执政之后迟迟不能在思想观念上完成执政党的定位,以致造成长期难以愈合的执政党在精神、人格上的分裂状态。
所谓大局意识主要是要在思想观念上牢固树立维护中央绝对领导、绝对权威的政治大局意识,牢固树立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意识,牢固树立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长远发展的大局意识。其中,维护中央绝对权威,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地、不折不扣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是树立大局意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全党同志要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把发挥地方积极性同维护中央权威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统一起来,严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保证中央政令畅通。
当前,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都对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要始终坚持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四个服从”原则,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在树立大局意识之时要切实把握以下原则要求:一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大政方针和法律制度以及重要工作部署,全党全国必须统一,各地方、各部门都要在大局下行动,绝对不允许把自己管理的地方、部门和单位,搞成不听党的统一指挥、不受组织约束和群众监督的“领地”;二是绝对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三是党员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向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但不得公开发表和散布同中央决定相反的意见;四是绝对不允许制定与中央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定;五是坚决反对阳奉阴违,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派行为,不允许编造、传播政治谣言及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禁止参与各种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凡是背离党中央绝对权威、绝对领导的政治大局,松动了头脑中的“讲政治”这根弦,失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丧失政治觉悟、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行为,不论什么人、不论哪一级组织都应受到严肃批评和处理。
从逻辑关联性上讲,强调全党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根源在于我们党的全国党特性。在政党政治的视野下,对政党的分类通常根据政党活动的领域、执政所涵盖的领域将其划分成地区党、全国党两种类型。地区党也称地方党,通常是在一个国家的某一区域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政党;全国党顾名思义是在一个国家的全国范围内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以后,掌握了全国政权,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全国党。全国党所要关注的不是局部的、地方的、小范围内的事情,它所要研究解决的是关系全局的、全国性的、整体性的重大事情和重大问题。所以,我们党作为一个全国性政党,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战略的高度,宏观地谋划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航向。而要保证中国共产党这一全国性政党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能够得到切实的实现,全党同志就必须切实维护党中央的绝对权威和绝对领导,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从全党、全国、全局的高度看待分析问题。因此,从辩证关系上看,强调增强大局意识凸显了我们党作为全国性政党的特性,而这种特性反过来又提示全党同志必须切实树立政治大局意识、工作全局意识,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有机的良性互动关系状态。
责任意识是政党及其党员在思想观念上对政党使命、任务、奋斗目标的责任担当,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党应有的政治态度。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不是一个合格的人;同样,一个没有责任感、没有责任意识的政党,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党。综观当今世界上的两千多个政党,凡是民众信任的、在本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有作为的政党,都具有很强的责任意识,都坚定地担负起对国家、对社会、对民众应当挑起的责任。
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增强责任意识,必须牢记两条基本原则。一是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原则。执政党及其党员干部应该在权力与责任的博弈中保持动态平衡,既要看到权力带来的丰厚回报更要洞察权力背后的责任,而不是只要权力不要责任。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有多大的权力就应该相应地具有多大的责任。我们千万不要一看到权力就两眼放绿光,一看到责任就两眼放灰光。前苏联苏维埃主席雷日科夫根据苏共亡党亡国的教训说道:“权力应该成为一种负担,当它是负担时就稳如泰山;而当权力成为一种乐趣时,一切都完了。”二是执政责任胜于执政能力的原则。执政能力是为执政责任服务的,是实现执政目标和执政职责的一种能力素质要求,是实现执政责任的工具和手段。但是,假如一个执政党偏离了这一运行轨道,弱化执政责任甚至丧失执政责任、丧失对民众最起码的认同和关怀,那么这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意味着什么呢?很显然,如果一个执政党丧失了执政责任、违背了执政使命、背弃了执政上台时对民众的承诺,那么这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越强、能力素质越高超,对被治理的民众来讲也就越是意味着灾难压顶。执政党一旦背离了执政的方向和目标,丧失了执政责任,就好比是走上了南辕北辙式的不归路,它越是有能力,犯的错误也就越大、给民众带来的灾难也就越深重。所以,对于一个有责任感的执政党来讲,执政能力要为执政责任服务、执政责任的落实要靠执政能力,一旦执政党丧失了执政责任,其执政能力就是在助纣为虐、火上浇油,偏离了方向。因此,在处理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责任的关系时,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这样一种理念:“执政责任胜于执政能力,执政责任高于执政能力。”
增强责任意识,缘由在于我们党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党,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政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责任党。在政党政治的视野中,责任党与无责任党是对立的。责任党注重对执政使命的责任担当,从来不回避、不掩盖、不推脱自己的责任,在出现失误和犯了错误的时候敢于勇于承认错误、承担后果,而不是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或将责任推给其他政党。无责任党最突出的特征是只喜欢权力而不愿意承担责任,在遇到问题、出现失误的时候,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将责任归罪于客观原因、归罪于其他政党、归罪于社会民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领导党,也是执政业绩、领导成绩好坏的责任担当者,它必须在领导执政过程中做到成绩与问题一肩挑、权力与责任一肩扛。所以,全党同志都要牢固树立和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增强对党、对人民负责的责任心,勇于担当工作中需要担负的领导责任、岗位责任、目标责任、改革责任、发展责任和稳定责任,不怕组织的责任追究,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第一要务、第一责任。
[责任编辑 陈 静]
D261.1
A
1671-6701(2011)01-0014-04
2010-12-25
张书林(1974-),男,山东冠县人,博士,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