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 90年:重大成果、现实困境与战略设计

2011-08-15 00:45张书林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管党党的领导领导

□ 张书林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90年。在这个重要历史时刻,对中国共产党自 1921年 7月 1日建立以来走过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梳理出 90年来党的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对当前党的建设的现状进行审视,剖析党的建设中面临的主要困境问题;对党的建设今后的发展走向进行展望,着力探究创新党的建设的战略设计,都是非常重要和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我们党在当前改革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既及时地“回头看”又坚定地“向前看”,将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党的建设 90年的重大成果

回顾党的建设走过的 90年,虽然并不平坦,经历了一场场风雨甚至灾难,但党的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永远无法抹杀的。这些成果象一座座丰碑昭示着:党的建设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一)开创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进行党的建设就好比在建设一项工程,因此党的建设被毛泽东形象地称为“伟大工程”。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那就是:“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结合当前新的实际和新的发展,这一新的伟大工程又可以进一步地表述为:“把党建设成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自觉做到执政为民,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作风上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腐败考验,先进性上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和人民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规划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系统论证了党的建设的总体新布局。即“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总体布局集党的建设的目标状态、主线、结构要素、原则要求于一体,是目前关于党的建设全局最优的“顶层设计”方案。

(三)形成了党的四大理论创新成果。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基本特点是特别注重理论指导,并善于推进理论创新。我们党一成立,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自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党的四大理论创新成果,由此构成党的建设 90年来在思想理论建设领域的最大成就。这四大理论创新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统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同时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四)创建了党内民主的制度框架。90年来,党内民主的发展经历了重视民主教育、民主意识、民主作风等阶段,最后沉淀到制度层面上,并由此创建形成了党内民主建设的制度框架。这一制度框架的核心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要以保障党员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从目前来看,这一党内民主制度框架主要包含了党代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的委员会制度、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党内民主决策制度、党内民主管理制度等等,其基本构成要素已经初步形成。

(五)提出了党的执政理论体系。执政党要保持和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借助理论指导,就必须首先抓好执政理论建设。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最初的认识是不到位的,使得执政理论建设严重滞后,由此导致党在执政实践行为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党的十六大以后,鉴于党的历史方位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们党开始真正重视和研究执政理论建设问题。2004年胡锦涛从“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这七个方面提出并构筑起完整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这样一个执政理论体系一经提出就对党的执政实践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并大大提升了党的执政水平。

(六)推动了党的领导模式转型。建国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党的领导模式是党凌驾于国家、社会之上直接发号施令,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完全纳入党的控制体系之中,呈现出来的领导模式是典型的党国同体、党社一统、家国同构,国家、社会和民众都被纳入党的领导视野,都被党严密控制起来,失去了任何组织独立和活动自由。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党政分开、党社分开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壮大和政治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党领导国家和社会的模式逐步由集中转向民主、由微观转向宏观,党的领导不再是直接插手、进行事无巨细的微观领导,而是突出强调“党的领导是政治、思想、组织领导”,突出强调党的领导应该集中体现为党要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模式。

二、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90年来党的建设走到今天,在取得了上述辉煌业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逐渐显现和潜在的困境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党的建设质量、影响到了党的领导与执政成效。

(一)党的自身建设面临的困境。党的自身建设从主体内容框架上看,一般包括党的思想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制度建设、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从当前现状来看,这些方面都面临着一定的困境问题。

1.党的思想建设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思想理论武装的有效性问题。具体包括:如何保证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如何更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如何通过思想宣传和理论灌输改造党员群众的主观世界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非常棘手、试图突破却困难重重的东西。

2.党的组织建设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民主集中制的异化问题。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党内民主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结合体,是我们党根本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更是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模式。但一直以来,民主集中制在党的组织运作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被断章取义甚至被阉割或背离。集中表现为:将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与集中分离、对立起来,要么以强调发展党内民主为名抛弃集中,要么以强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名反对发扬党内民主。

3.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最大困境是:行为要求与行为模式的背离。党的作风建设的状况还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党对干部的行为要求与干部的行为模式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背离。集中表现为党内不正之风甚至腐败之风屡禁不止,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大有发展成为潜规则或向制度层面腐蚀渗透之势。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作风建设中出现的党对干部的行为要求与干部行为模式的背离,必然会使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并加剧彼此的矛盾,必然会大大影响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对党的向心力、凝聚力。

4.党的制度建设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党内人治与法治之经常性博弈。党的制度建设中还面临着许多困境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党内人治与法治之经常性博弈。党的制度建设理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党的制度、规章和程序要求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因为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因为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的突出问题。在一些情况下和一些地方,往往不是按照制度规范去决定和解决问题,而是靠领导人的意志或暗示,制度规范形同虚设或名存实亡。

5.党的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倡廉”有余而“反腐”不足。我们党倡导宣传廉洁从政的力度是大的,党内、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反响都是比较好的,“倡廉”取得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当前党内腐败仍然处于高发期,腐败的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这就使得我们党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任务不断加重,“反腐”的成效虽然大快人心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值还有很大距离,社会民众的满意度还不是很高,这方面的工作依然繁重、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党的领导面临的困境。党的领导中面临的主要困境,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实施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在处理党政关系中,一些地方仍然习惯于将党组织等同于国家政权本身,将党委与人大、政府完全合一,党的权力总是通过有形无形的方式直接或变相凌驾于人大、政府之上甚至代替国家政权机关行权,党与国家政权各自的组织独立性界限模糊。

2、在实施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中,代替人民当家作主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地方党委在对人民群众实施领导的过程中,仍然着眼于代替人民当家作主,不能通过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将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在领导活动中遇事不同群众商量的命令主义、武断粗暴等做法在一定范围内还大量存在。

3、在实施对法的领导中,党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的理念尚没有完全树立。在涉及到党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时,党的领导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党大还是法大,是党的政策大还是国家的宪法法律大”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则涉及到法能不能成为规范党的领导活动、促进党的领导创新的基础性要件。如果能,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就是无可辩驳的;如果不能,又是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支撑着党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呢?

4、党在领导制度方面尚未清除的弊端,使党的领导难免受到指责。党的领导制度中被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批驳过的弊端都没有被完全彻底清除,它们还时不时地出现在党的领导活动中,这就使党的领导难免要受到来自党内、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经常性指责。

(三)党的执政面临的困境。党在执政方面面临的困境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1.执政依据:党的执政合法性面临考验。党的执政从逻辑上看需要有一个依据,这样一个依据在政治学上被称为党的执政合法性。目前我们在承认党执政的总体整体合法性依然有效并不断扩大巩固的基础上,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党的执政合法性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定时间段、一些事件中也确实面临着诸多考验,甚至是抗争与反对之声。我国一些地方出现的群众性上访事件、群体性政治事件、群发性舆论事件、群团性抗争事件,都充分暴露出目前一定范围内出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紧张局面,也使人民群众对党执政的政治认同感下降,拥护和支持党执政的政治热情降温。

2.执政理论:党的执政理论体系发展进程延缓。党的执政理论体系自从 2004年提出至今,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索总体上没有大的突破,其结构性框架体系和主体内容架构的发展就暂时性陷入了停滞状态,由此导致党的执政理论体系创新路径的部分封闭阻塞,从而大大延缓了党的执政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

3.执政实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不符合问题。具体到实践层面上,党的执政建设不得不关注两个要素:执政能力和执政业绩。这两个方面又是紧密相连的。执政业绩好不好,关键看党有没有执政能力。所以,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之于党的执政实践、之于党的执政业绩其作用更为关键性和基础性。目前,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执政使命和执政任务还很不相适应,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符合问题。这就使党的执政成效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因素,已经和正在影响着党的执政业绩。

4.执政评判:执政测评和导向体系需要艰难重建。虽然党的十七大已经提出了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政绩测评体系,虽然全党范围内正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但实际上在党的执政活动和领导干部的具体执政实践中,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执政评判标准与体系都尚处于探索摸索阶段,尚没有对传统的 GDP政绩评价模式形成根本性冲击。

三、创新党的建设的战略设计

基于党的建设 90年来所累积和堆沉下来的上述诸多方面之困境问题,面向未来着力开创党的建设的新局面必须由此入手,科学设计党的建设新的战略规划和宏观路线图。

(一)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由此,十七届四中全会就将“党的建设科学化”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作为贯穿始终的灵魂与精髓,首次郑重地提出来。从概念内涵上讲,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我们党在推进科学发展和科学执政的过程中总结形成的关于党的建设的全新战略,它是指党的建设走上科学化轨道的状态与过程,重在通过一系列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的运用,努力使党的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实现和达到切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完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提升党的建设水平、党的执政水平和党的领导水平,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领导地位之目的。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在世情、国情、党情、社情、舆情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准确把握历史潮流、时代脉搏、人民呼声,深入总结我们党科学管党治党的实践做法与经验教训,着力分析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世界政党政治运作规律和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特殊规律,适应党的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准确判断党的建设发展的新趋势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提出来的。它深刻回答了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碰撞化、思想多元化、科技飞速化、民主浪潮化、信息网络化的当今世界和时代环境下,在经济快速发展而民生问题突出的国内环境下,在成绩喜人但问题犹在的党内环境下,党的建设的出路何在,“党的建设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怎么去走”这一生死攸关的命脉问题。党的建设科学化思想是在新时期、新世纪、新阶段对马克思恩格斯建党学说、列宁建党学说、毛泽东党建思想、邓小平党建思想、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紧紧把握的重大战略,是新形势下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灵魂和统帅。党的建设科学化涵盖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以及党的政治建设、党内和谐建设、党内民主建设等党的建设的全部领域与范畴。因此,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党的建设理论与时俱进的重大革新发展,是党的建设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也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党的建设的目标方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高扬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旗帜,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党的执政才能不断沿着科学化的轨道展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够建造得更加美观牢固。

(二)建构党的科学领导体制与领导模式。着力解决党的领导中存在的现实困境问题,从党的领导角度规划党的建设的发展战略,必须不断健全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制和机制,构建促进党的领导水平不断提升的科学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模式。从内在逻辑关系上讲,这种科学领导体制和领导模式的构建,必须契合当前党的领导朝着民主领导、科学领导、依法领导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据此,建构党科学的领导体制与领导模式必须进一步明确以下原则要求。第一,党的领导不是事无巨细的全面领导、微观层面领导,而是有重点的、宏观层面的领导,其主要内容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第二,党的领导不是党直接插手国家和社会的具体事务,而是主要通过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选任党的干部担任国家和社会工作中的领导职务的间接形式来完成的。所以,党的领导中出现的党政不分、党社不分的问题是能够避免的。第三,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并不矛盾。由于我们党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私利,所以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由于党的领导在本质上就是要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所以党的领导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统一的。党实施领导的过程既是党充分发挥领导作用、保证党的利益实现的过程,也同时是代表人民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的过程。第四,在实践中要不断完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与领导方式,特别是要着力健全“一个核心、三个党组”的领导模式,即在坚持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前提下要更多地注意通过人大党组、政府党组、政协党组作用的发挥来实现党的领导。第五,党的领导是宪法法律框架内的领导。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宪法的规定。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前提背景下,党的领导必须在宪法法律框架内实施和展开,在涉及到党与法谁大谁小的问题上,虽然法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但我们应该始终奉行的准则是“法大而不是党大”。

(三)深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鉴于党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的欠缺与不足是造成党产生执政问题的根本性原因,因此要解决党在执政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困境问题,其关键之举是要继续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深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此,必须从以下方面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第一,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了全党的执政能力、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党的各级组织的执政能力等内容,不能想当然简单地认为由于是党员领导干部代表党在执政,所以只有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才叫党的执政能力。

第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框架是与时俱进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五个方面提出和构筑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框架,基本上涵盖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国家和社会的活动领域与建构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环境条件下是不同的,所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框架不会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总体上要与国家和社会的具体活动实践相适应、相合拍。

第三,建立健全执政能力建设的检查测评体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效如何以及由此创造的执政业绩何如,必须通过建立健全检查测评体系来检验。检查测评体系要明确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质和量评定的标准、程序和规范,特别是要着力在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领导干部正确政绩观要求的执政能力建设评价模式上下工夫。

第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相结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当前党的建设的两条主线,但二者本身并不是毫不相干的,也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本领,促使党创造更加辉煌的执政业绩,以保持党的执政合法性和党的先进光辉形象,所以它实际上是在保持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最终目的中肯定凝结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因素。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为了保持巩固扩大党的先进性而进行的建设,而按照十六大的观点:“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如此看来,在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建设之内涵中肯定包含着党在执政方面的先进性,而党在执政方面的先进性就在于党具体地、动态地推动历史前进中所创造的执政业绩,执政业绩的创造很显然需要以党的执政能力为前提。这样看来,从逻辑关系上不难得出:党的先进性建设需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要依托。

(四)创新党要管党的方法路径。党的建设要搞好,党自己必须勇敢地担起责任。因为:一方面,我们党是唯一的领导党和执政党,任何外部力量都没有理由、没有能力、没有义务负责任地去抓党的建设,那样就会名不正、言不顺;另一方面,党的建设毕竟是党自己的事业,党的建设搞好了直接的受益者毕竟还是党自己。所以,基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公理,党的建设主要应该靠党自己去抓。党自己去抓党的建设,通常情况下就集中体现为党要管党。

党要管党是党成立以来就坚持的战略举措,今后继续坚持把党要管党作为党的建设的战略设计,就必须有新的设计理念、关注要点、运作机制作支撑。应该结合党的自身发展和领导执政实际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创新党要管党的方法路径。主要的原则要求是:第一,实现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型。党要管党的重点不是具体的微观事务层面上的事情,而主要的应该是党的建设中的大问题、大规划、大战略等宏观政策方面的东西。也就是,党要管的党内事务不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抓大放小”,重在抓大事、管大局。第二,坚持自上而下的管与自下而上的管“两手管”。必须明确党要管党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管,当然也不否认自下而上的管。从本质内涵上看,党要管党主要凭借的是权力的纵向层级关系,所以很显然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具体体现为党中央代表全党全权管党、上级党组织领导管理下级党组织、基层党组织管理党员。但在党内民主化水平不断提升、党员的民主主体意识不断提高的党内环境中,决策和管理党内事务越来越需要党员群众的参与,越来越需要重视党员群众的呼声与意见建议。所以,党员群众自下而上地参与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越来越成为“管党”中的常态性工作,成为管理党内事务的新力量,更成为对自上而下管党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第三,党要管党必须与从严治党相结合。党要管党的成效要落到实处、要得到巩固,就必须辅之以从严治党。从一些地方党组织运行的实际来看,之所以党管不好党,之所以同样的错误和问题在党的建设中反复出现、屡禁不止 (比如党内腐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做到从严治党,没有对一些错误和问题实施彻底的根治性手术,只实行了所谓的“姑息手术”,其结果是姑息养奸,到最后党根本没有能力去管党。第四,党要管党必须与党管干部相结合。党的任何工作的安排部署、贯彻执行、检查监督,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的组织与运作,党的领导和执政活动的展开,虽然名义上是由党在主持,但落实到微观操作层面上实际上都是由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主导。因此,坚持党要管党的关键是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特别是党管领导干部,抓好了这一点也就等于抓住了党要管党的命脉。

(五)着力推进党的建设现代化进程。从社会学上讲,现代化是通过强有力的工作化解各种困难问题以达到和实现现代性的过程。党的建设的现代化也是这样,它显然是着力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困境问题的一种战略选择。从内涵上讲:所谓党的建设现代化是党与现代化的观念、理念和要求相适应,所采取的一系列使自身建设和领导执政活动逐步获得现代化的价值观与稳定性,并最终实现现代性的动态过程。随着国家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推行党的建设现代化也越来越迫切,越来越成为党的未来发展的基本导向和明显趋势。

从我们党的实际状况来看,今后我们着力推进党的建设现代化进程必须明确以下要点。第一,党的建设现代化是包含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内和谐建设、党规党纪建设在内的全面整体的现代化概念,不是单指党的建设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现代化。第二,党的建设现代化之前提是党的思想观念与意识形态的现代化,推进党的建设现代化必须大胆解放思想,并辅之以全党定期或经常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三,党的建设现代化应该与国家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统筹推进,以构建党的建设现代化与国家社会建设现代化的一体化格局状态,使党的建设现代化能够不断从国家社会现代化中汲取营养、借鉴经验、谋划新路。

猜你喜欢
管党党的领导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打出党建统领组合拳 画好管党治党同心圆——柳林县纪委监委机关党建工作纪实
十八届六中全会:管党治党的新阶段、新特点、新设计
研讨话题二:全面从严治党,是否严过了头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