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华林
加快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的对策思考
◎ 张华林
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三社联动”机制,即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参与社区建设和自我管理,开展居民互助服务,在建设和谐社区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促进和谐社区发展的一项新举措。如何加快推进“三社联动”,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近日笔者到有关社区调研,对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问题:认识不足,体制不顺。从各级政府及部门看,领导重视不够,没有出台指导政策文件。从各级民政部门和街道社区看,社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者工作协调不够,三社都是分动,而没有联动。
建议: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机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发挥行政推力作用,尽快出台指导“三社联动”工作的文件。一要建立“三社联动”领导机构。市和各市(区)、街道(乡镇),要建立“三社联动”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单位,负责协调指导本地本级“三社联动”工作的统筹规划、决策协调和督查落实,切实发挥作用。二要研究制定全市“三社联动”实施方案。要制定全市“三社联动”的发展规划,统一部署,扎实推进。要明确全市“三社联动”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在社区人才、资金、税收、建设用地等方面制订优惠政策,扶持社区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三社联动”工作机制,确保这项工作健康高效运转。各级民政部门和街道社区,要坚持一切服从服务于社区建设的原则,建立局长牵头负责、处科室人员责任明确、分工合理、互补互动的“三位一体”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社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工作站建设,整合各方资源,推进“三社联动”。
问题:政府购买服务和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目前各级政府没有全面落实购买服务的职能,没有配套落实“费随事转”的政策,社区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建议:采取政府资助、扶持和社区、社会组织、社工自我挖潜等多种手段筹资。
一是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实行费随事转筹措经费。建议市政府进一步采取委托、购买服务的形式,将社区专项公开服务项目、社区工作者培训、社区公益设施管理维修等工作转移给社区社会组织或社工来做。政府或有关单位交给社区社会组织或社工工作任务时,实行费随事转,应将此项工作的经费交给他们,这样既能从根本上解决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经费不足的问题,又能通过社会组织和社工的努力工作,更好地落实政府购买的为居民提供人性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
二是制定落实扶持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和社工的政策,争取财政支持经费。要将社区重点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经费、社工人员工资以及服务设施等项经费纳入市区财政预算,保证一定的投入。改革税收政策、财务制度、专职人员待遇等政策制度,将扶助承担一部分由政府转移的社会保障功能的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作为重要财政支出项目,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发展提供有力的经费政策支撑。
三是坚持开展福利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应以服务为宗旨,积极探索市场化、产业化的新路子,鼓励个体、民营等人员,通过投资入股、合伙经营等形式,开办社区服务项目。对于特困群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保证他们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服务;对于那些纯粹公益性、福利性的服务项目,则通过资金补贴的方式维持正常运转;对于那些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宗旨的服务项目,应根据居民不同需要,做到自收自支,独立经营,把福利、微利和经营性服务结合起来,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问题:社区管理职责不清,人员少,工作忙;社区居委会干部待遇低,留不住人。
建议:建立“三社联动”工作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加快社工人才培养,逐步提高社区居干的福利待遇。
一是履行各自职能,明确工作责任,解决社区居干什么事情都要干、工作忙不完的问题。在坚持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和工作站,职责明确,既独立负责、又协调作战的“三社联动”工作机制,促进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这样,社区干部也才能把大量事务交给社会组织或社工来做,以便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做好社区工作。
二是整合人才资源,减轻居干负担,解决社区居干建什么社团都要兼职、工作做不好的问题。社区有不少闲置的人力资源,如有身体健康离退休人员和下岗待业人员的剩余劳动力资源,有不少机关和企事业在职人员的剩余时间资源等有形资源,还有广大居民的慈善爱心、奉献精神等无形资源,激活并整合这些资源,可以促进“三社联动”。如有些社区需要建立社会组织,可以选择“三委”(社区党支部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中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负责人,居委会主任当顾问或名誉会长,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协助做好社区工作的作用。
三是培养社工人才,逐步提高工资待遇,解决社区居干和社工素质不高、待遇不高、留不住人的问题。在加强社工队伍建设上,要走专业化、职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道路,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一要配齐配强社区工作者专职人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配备以3000户为基数,原则上每个社区配备6名,超过3000户以上的社区,每增加1000人,应增加1名社区工作者。不断优化年龄和知识结构,提倡老、中、青三结合,确保“一社区一名大学生”,推广“一社区一名专业社工师”。严格把好选人进人关,社区工作者必须经过社区民主选举或公开招聘,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统一的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发放津贴,不断提升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二要加强对社区干部考核培训和逐步提高工资待遇。市民政局与市委组织部牵头每两年对社区工作者轮训一遍,提高他们依法办事和服务居民的能力。加大考核力度,每年对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岗位进行评议,公开竞聘,形成能上能下的机制。对成绩突出、居民满意的社会组织和社工给予表彰奖励,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社区工作者予以罢免或解聘。建立社区工作者报酬自然增长机制,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年报酬,应不低于本地上年度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150%。三要加强农村社区人才队伍建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官,充实到社工队伍;鼓励和引导城市教育、卫生、科技等部门对农村实行人才对口支援,为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四要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专业培训机制,既要抓好参予热情较高、生活阅历尚有欠缺的青少年和在校志愿者队伍建设,又要抓好工作经验丰富、社会责任相对淡泊的成人志愿者队伍建设,引导他们服务社区群众,形成和谐社区人人建的局面。
问题:社区社会组织数量不足,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不平衡,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处于空白状态。
建议:积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每个社区至少有3~5个公益性社会组织。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与业务主管单位等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协调,共同研究制定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规划,帮助解决经费、人才、场所等问题,共同推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一是每个社区都要建立驻区单位社区建设促进会,搭建社区综合协调社会组织平台。在以前的社区管理模式中,驻区单位只是以单个形式帮助社区解决个别问题,而社区管理架构中,驻区单位并没有直接参与进来。为推进“三社联动”,建议每个社区都要建立“某某社区建设促进会”,动员驻区单位、驻区党员、社区社会组织、物业组织等一切力量共驻共建,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共有共享,促进驻区单位服务社区、服务居民。
二是突出发展公益慈善类、文体类、生活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搭建社区重点社会组织服务平台。要重点培育公益慈善类、文体类、生活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积极扶持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社区养老服务站、残疾人康复站等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发展,把为特殊群体服务与为全区居民服务相结合。⑴ 新老社区和农村,因地制宜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在新社区,可以由专职社工牵头,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发展3~5个有影响、有凝聚力的社区社会组织。在老社区,要着眼于清理、整合。对社区一些分类细、人数不多的同类组织,可以归并成一个中类和大类综合组织,比如,书画、舞蹈、舞龙、唱歌,可以成立一个社区文体协会,下面可以设立舞龙队、唱歌队、书画委员会等分支机构;或者由地域相近的几个社区共同成立一个相对比较专业的社区社会组织,同时服务于几个社区。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建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培育发展志愿者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老年人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推进农村社区建设。⑵ 建立民非单位“社区工作站”,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社区要进一步建好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社区工作站”,作为承接政府部门和街道下沉到社区的各项行政管理事务和公共服务的平台,落实政府面向社区居民的各项利民惠民举措,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专业化服务。
三是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实践基地,搭建社会组织成长发展服务平台。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实践基地,可由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等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基地社会组织的管理、项目招投标、社会组织培训等工作,依托社会资源,拓展基地的孵化、辐射、带动功能。基地通过专家指导、宣传推介、政策优先、能力培训、项目发布等有效措施,为社会公益服务组织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精心设计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建立专门机构帮助社区孵化公益项目,如可以结合民政工作和社区实际,选择孵化“慈善”、“爱心”、“情暖空巢”等招投标项目。二是坚持以项目建设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一方面,通过项目加快提升社区现有公益性社会组织向专业化社工组织提升;另一方面,通过项目积极引入专业社工人才孵化专业社工组织,推动社会组织积极招聘社工人才,以培育出更优更好的社会公益服务组织,更好地促进社区建设。
江苏省泰州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