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区建设的路径探析

2016-03-05 12:27董晓云李雪
求知导刊 2016年2期

董晓云++李雪

摘 要:和谐社区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全国在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的热潮中,有许多较为成功的实例。笔者主要是以连云港市为研究场域,探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和谐社区建设道路,提出构建和谐社区需遵循科学治理、专业支撑、居民参与的治理方针,采取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三社联动、全城互动,资源整合的治理模式。

关键词:和谐社区;三社联动;校社联动;中心制—耦合型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0-23

一、连云港市和谐社区建设的现状

1.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该市目前仍缺乏专业社区工作人员。据统计,该市当前共有1129名社区工作者, ①其中拥有助理社会工作师证书的人数有103名,占总人数的9.1%;拥有中级社会工作师证书的人数为58名,占总人数的5.1%。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为157名,占总数的13.9%。由此可见,该市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政社互动”仍处在初级探索阶段

据调查,当前该市街道办事处承担着70%以上的行政性事务,诸如低保、劳动保障、残疾人服务、司法、综合治理等20余类工作,形成了所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居委会的工作更多集中在年终的总结报告,工作流于形式,形成了“挂牌职能”的现象。由此可见,该市的社区组织结构需要进一步重新规划,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需进一步理清,避免出现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同时,应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和社区居民民主参与能力。

3.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力量薄弱

据统计,连云港市共有注册登记的社区民间组织288家。部分社区组建了扇子队、秧歌队、腰鼓队、健身队、舞蹈队、太极拳队等文体团队,组织居民广泛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但当前社会组织承接社区服务项目较少,较多集中在文化娱乐方面,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同时,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4.社区信息化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

据调查,该市社区居民获取社区相关服务及其他信息途径较为闭塞,主要依靠社区工作人员的宣传,从而加重了社区工作的任务。另一方面,社区居民需求不能及时获得满足,容易出现社区居民对社区满意度不高的现象。

二、连云港市和谐社区建设的路径探讨

1.构建“中心制—耦合型”社区运行机制

笔者在借鉴“秦淮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连云港市和谐社区建设的“中心制—耦合型”社区运行机制。所谓的“中心制—耦合型”。指社区管理和服务职能朝着中心化方向发展,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实现统筹社区管理与服务;统筹便民和利民;统筹内部与外部资源;统筹民生和民意的目标。

连云港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城市,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忽略社会和文化的共同发展。因此,提出连云港市“四部一中心”的社区组织形式:党政综合部、经济发展部、社会管理部、文化发展部和便民服务中心。

“四部一中心”的街道组织机构设置,打破了街道原有科室的设置,整合各科室资源,实现架构扁平、业务归并、人员整合、服务前移、管理落地的目标。其中,便民服务中心承担着原来由社区负责的多种工作,如,就业证申请和发放、低保救济申请、计划生育审批等,实现了服务资源从区、街道、居民多层分散向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一站聚集,服务方式从区、街道、居民三级流转向中心一门办结的转变,构成连云港市15分钟服务圈的社区布局形式。

2.实现“三社联动”以进一步推动“政社互动”

(1)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权力下放。本着“简政放权、重心下移、费随事转”的原则,把能够下放的与社区建设相关职责,逐步下放至街道以及社区,使社区组织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的工作负起全面责任,逐步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区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基层政府通过委托、购买等途径,寻求社会组织提供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放宽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并对社会组织的服务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

(2)提高社会组织的服务水平,满足居民需求。首先,以社区为服务平台,社会组织要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而不仅仅局限于开展娱乐性活动,从而确保社区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需要提升社会组织的专业化程度,即需要有社会工作者,以确保服务的专业化。最后,社会组织需要对所提供社会服务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估。

(3)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增加社区人力资本。首先,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队伍登记注册制度,确保志愿者身份能够得到合法性认同。其次,规范社区志愿者组织的管理与运作功能。最后,拓宽社区志愿服务领域,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将社区志愿服务领域拓展至社会救助、慈善公益、社区矫正等方面,努力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和志愿服务质量。

3.鼓励校社联动,进一步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首先,学校每年举办四次针对社区工作人员的社区工作技能和社区工作理论知识的培训,鼓励社区工作人员走进学校再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服务理念。其次,社区可聘请学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师进社区担任社区主任助理一职,在社区工作中给予专业指导,也为专业教师提供实践教学的实际案例。第三,争取政府支持,将社区相关服务委托给学校,让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走进社区,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四,将社区作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定点实习基地,定期安排在校第四年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同时,社区可优先录用实习表现较好的学生。最后,社区和学校都应制定完善的考评机制,将社区工作人员培训成绩纳入年终考核中,将学生实习成绩作为期末考核内容之一。

4.完善社区信息化平台,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

首先,通过多种途径对“互联社区”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提高社区居民对这一网络平台的认知度和认同度。通过社区网络平台、社区服务中心热线电话、社区宣传栏等途径,及时发布社区信息,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和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其次,在“互联社区”网页中创建社区之间的沟通板块,便于各社区之间资源流通,从而避免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6.

[2]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李海泉.论和谐社区的构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4]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陈云松.从“行政社区”到“公民社区”——由中西比较分析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走向[J].城市发展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