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优化的对策选择

2011-08-15 00:46胡刚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价值观道德

胡刚

(湖北师范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2)

在现实道德生活中,道德教育理想的效果是使人能强烈地统一自己的智慧、情感和意志,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的实践和改造中去,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然而,目前大学生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淡化,在道德行为过程中的实际选择能力欠缺,道德环境与道德教育呈现出矛盾性等问题。

一、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困境形成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道德价值体系失范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道德教育本身与现代社会整体环境变化的不适应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足进步,物质世界越来越丰富,人们开始注重精神世界的发展和精神食粮的需要。道德教育环境的变化,使得本应在大学生道德素质培育工作中起重要作用的高校道德教育受到了削弱,表现为德育者信息传递权威失落、德育对象利益背景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多样及其思想信息获取方面主体性的增强。德育培养自身体系的发展与周遭环境变化不协调,出现了与主流道德价值观相冲突的道德价值观念。

(二)道德教育实践存在导向上的偏差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德育泛政治化”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政治教育的统一性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灌输的重要性,却人为地矮化了道德教育的“社会地位”,强化了道德教育的“工具效应”,使它未能在学生的“道德理性”培育和引导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高校实际的道德教育活动中,道德生活的相当一部分主体会在道德教育工具化的现实中迷失自我。如果长久生活在这样的状态里,就会丧失生活的意义感,加上高校道德教育一味地强调服从,这就会影响个人的道德意识和内在力量的发展,使人失去道德选择的权力,不能形成对社会成熟的责任感;在高校道德教育活动中主要的载体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种载体使得教育活动模式化,部分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出现了“重表面轻实际、重成绩轻效果”的现象,加上其他显性教育活动极易变成“形式主义”的对象,教育者设计的道德教育活动的隐性效应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道德教育理念“公式化”、教育方式“机械化”的情况下,现实道德教育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状况相差甚远,这就导致学生道德实践能力欠缺,部分学生时常错把“实然”道德现象当作“应然”社会道德标准,实际学习过程僵化,道德目标异化,进而影响了其对社会道德现象的评判和行为选择。

(三)高校道德教育内容的匮乏滞后和信息社会高度开放的不适应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学生更加方便快捷的接受信息,社会道德意识环境发生着变化,影响着高校道德教育的社会认同。可以说,信息社会的发展对社会成员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深受信息世界影响的教育环境下,道德交流的方式和内容开始被虚拟话语环境代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有时在不同情形下均会出现“信息富裕”和“信息贫乏”的局面。道德教育的发展现状在理念和内容上与信息革命的发展形势不协调,“网络德育”里积极正面的文化价值理念与道德观念并未在高校道德教育活动内容中完全体现,有的德育工作者甚至视“网络德育”为“雷池”。受教育者作为具有社会性特征的现实的个体,在现实与虚拟两个世界中,在竞争激烈和高诱惑的当代社会生活环境下,有可能出现道德信仰和道德榜样的匮乏,以及对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认同不足等负面现象,这些负面现象都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样,在道德选择随意性增大的前提下,学生的伦理认知危机越来越明显。

二、优化高校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者应结合教育实践的变化,探索和创新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新型教育方式。道德教育的开放性、现代性和发展性也对大学生健康道德价值观的培养方式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要求。

(一)优化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时代需要

当前我国社会核心道德价值观的深层结构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本位的核心价值观,其表层结构是社会普遍认同的大众价值观。我们所提倡的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应该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根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已成为各种思想信息的集散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推动社会多元化态势的同时,也使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深刻认识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特点及其成因,整合多样化价值取向,实现主体价值导向,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社会道德建设的发展也需要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生活道德和合格的公民道德意识,解决道德认知中“我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进而促进“我应该怎么做”意识的形成,并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上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则有利于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科学的价值观,培育学生作为合格社会公民应具有的道德情感、道德责任和道德行为能力。

(二)优化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是高校道德建设实效性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正处于道德认知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成为了高校道德教育的首要目标。只有结合时代特点,以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方法对大学生接受的品德规范予以评价、整合,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提升自身道德形象,使合理的道德品质规范成为青年大学生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将符合社会道德原则的涵养、气质精神和道德行为实践于特定的外部环境。同时,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理想人格,作为青年人价值传统和高尚的道德精神长期稳定下来,也可以进一步巩固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优化的对策选择

道德价值是道德关系的表现和确证,它通过对特定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的肯定和否定,通过对善与至善的规定,来体现人类价值追求的“应当”以及主体性要求。合乎伦理准则的道德价值应能表达一定的行为准则,并要求受教育者的行为活动与之相适应。自觉主动地出于道德而行动,比消极被动地合于道德而行动,更能体现出道德特有的性质,更具有道德价值。在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新形势下,解决当前大学生伦理道德意识错位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优化:

(一)重视以中华传统美德作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形成的伦理基础

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青年大学生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二)将“美德伦理”作为道德价值观培养目标的价值内涵

美德伦理的“美德”集中表现为人在规则面前的主动性和自律性。通过促进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发展,加强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引导,培养道德理性,形成其实施正确道德行为的习惯。同时,注重在道德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切实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道德选择,在道德选择中发展其道德人格;鼓励学生在人生的实践中追求自我完善,用发展性的生命去创造社会的进步和实现幸福的人生。

(三)把构建师生双向互动对话交流平台作为道德价值观优化的外部环境

高校道德教育的过程应是平等、开放的对话过程,教育者在道德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则体现出主动性,两者之间应是交互作用的。在对话过程里,教育者可以是积极的倾诉者、呼应者、反驳者甚至是教育者,它可以唤起其内心的道德自觉与力量,这种积极参与也使得德育过程成为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两个主体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彼此对外在的认知、思想、情感等都在交流的范围内,促使他们都开始认真关注对方的生活世界。基于互信和共识,在适当的时候其身份还会发生转化,同时彼此也会重构自身的认知、思想、情感等。这样,道德主体在交往过程中通过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达成新的共识,对原有道德规范进行超越与创造,也实现了自身道德价值素养的超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可以在这样的交互作用中充实各自的道德价值体系。

(四)构建合理的他律约束机制和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推动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转化

实现道德自律是道德教育的理想形态,但由于当代社会个人的理性并不能做到完全的自主,单纯建立在个人选择自由之上的所谓自律,实际上正如恩格斯所批评的那样是“任性的主观自律”,因为人的真正的自律只能通过自觉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即他律)来达成。因而合理的他律约束是完全必要的,通过强调必要的他律规则的硬约束,营造出一个良性的道德环境,将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时刻与依法行事相结合,用严格的“他律”为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的选择和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提供有力的保障。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形成一种对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内在自律,道德教育的最优状态应该是道德主体——学生为自己立法,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心中的道德法则。要想实现外在他律向内在道德自律的转变,唯有切实提高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培育其道德情感和道德追求,启发其道德觉悟,激发其道德热情;同时构建科学合理的道德教育成效评价体系,营造受教育者自律意识的形成氛围。只有这样,社会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对受教育者来说才能成为积极他律,由此,学生才获得了现实的道德理性的道德自由,由他律道德向自律发展,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许华.高校德育引入心理分析理论的必要性[J].科教文汇,2007,(02).

[3]刘创.整合与导向: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必然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02).

[4]张伟强.德育方法的转换与途径新识[J].求索,2007,(02).

[5]赵后起.对话:一个生动开放的德育空间——对高校道德教育中对话模式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04).

[6]詹世友.“自律”与“他律”的哲理辩证[J].道德与文明,1998,(06).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价值观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