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察布查尔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考

2011-08-15 00:50何瑞霞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锡伯西迁锡伯族

何瑞霞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 新疆 伊宁市 835000)

“察布查尔”锡伯语意为“粮仓”。察布查尔是全国唯一的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也是民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锡伯族聚居区。全县总人口约19.1万人,锡伯族同胞2.1万多人。西迁247年,历史遗存广博、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资源丰硕。锡伯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写下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完整的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歌舞、民俗风情和传统习俗,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边疆历史文化。今年年初,察布查尔县委提出树立“开放、创新、融合、和谐”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绿色、宜居、人文、幸福”的察布查尔。并提出用3~5年的时间,全力建设西部重要的“景点文化旅游城市”,到2015年力争建成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旅游强县。当前,如何宣介旅游城市,争创历史文化名城,使旅游与文化互动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察布查尔发展日程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发展边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是联动文化与旅游,形成发展合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伊犁察布查尔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1.西迁文化。锡伯民族史上共有四次民族大迁徙,而发生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迁徙是第三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为巩固充实西北边防,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其家眷3275人)举家西迁。此举有别于历史上任何一次大迁徙,他们怀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历时15个月,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7月20日,落脚伊犁河畔,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大壮举。并且西迁壮举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升华为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团结友爱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培育成为一种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众志成城的民族志向,成为西迁节所表现的永恒主题,成为锡伯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2.宗教文化。锡伯族是古代鲜卑族后裔。锡伯族的宗教信仰早期属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后来信仰萨满教和藏传佛教。伴随历史的历经变迁,东北锡伯族保留的信仰逐渐消失,惟西迁的锡伯族人民在长期的屯垦戌边生活中,将古代渔猎文化和萨满宗教文化传承了下来,并且生成和发展了本民族的民俗文化艺术,保留有自己的独特信仰,比如崇拜喜利妈妈、海尔堪玛珐、萨满文化等。祭祀祖先也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供奉孔子、关帝、娘娘等神位。锡伯族这些文化习俗,既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也表现了民族的文明。

3.边城文化。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民族的聚居、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与渔猎文化的交融,给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察布查尔县目前已登记的文物保护点就有122处。如察县著名的图公祠(始建于1808年)、靖远寺(始建于1888年,1891年竣工)、射箭厅、西迁节、文工团和琼博乐森林公园,以及乌孙山、琼博乐腕足类动物化石和五大河谷盆地等,都是一座座民族文化宝库。

4.屯垦戍边文化。247年来,锡伯族人民在祖国的边陲西部创造并发展了屯垦戍边文化,保存并发展了自己的语言文字。锡伯语和锡伯文是新疆通用的六种民族语言之一。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的基础上略加改变而形成的,一直沿用至今。锡伯族人基本通晓汉语,有的还兼通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少部分人还懂俄语和蒙古语,被称为“天才的翻译民族”。

锡伯族以其勇敢而著称。察县锡伯人为保卫祖国西部疆土的完整,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历经沧桑的“卡伦”(边境哨卡)就是锡伯族西迁文化最好的历史见证。

锡伯族以其勤劳而著称。察县锡伯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风沙弥漫的大西北,凿山筑渠,把察县建成了塞外大花园和边疆粮仓。长达100多公里的察布查尔大渠,不仅仅是铭刻历史记忆的依存,还是一个如同都江堰一样造福后世的“活文物”,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一方田地、滋养附近百姓的作用。

5.弓箭文化。锡伯族善长射箭,曾被称之为“箭族”。锡伯族弓箭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了五次升华,由最初的生产性文化、军事性文化、群众民俗性文化、到现代竞技体育文化,再到今日的旅游文化。相对于我国的其他民族来讲,锡伯族的弓箭文化保存的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对民族的影响力也较大。1979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建造了一座大型的射箭厅,组建了射箭队,曾为国家输送了不少优秀的射箭运动员,有些曾在国内全运会和其他运动会上夺得金、银奖牌,为祖国和民族争得了荣誉。

6.史诗文化。西迁是锡伯族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锡伯人的一次痛苦的生离死别。从辽河跨越至伊犁河,留下了千古绝唱。新疆锡伯文学的民族特色凝聚在诗歌——民歌、西迁诗、卡论诗、萨满诗、念说诗、牛录诗、双语诗和新潮诗的创作上。数种版本的叙事长诗 《离乡曲》、《西迁组歌》、《西迁之歌》(长达1500 余行)、《迁徙之歌》、《噶什喀尔之歌》、《拉贤罕图》、《海兰格格》、《苏花之歌》、《锡伯族民歌集》、《锡伯族民间故事集》、《锡伯族谚语选》等等,此外,锡伯族民间有“贝伦舞”、“萨满舞”和反映美好生活的“鼓舞”、“丰收舞”等,也有劳动题材的“田野歌”、“打鱼歌”,还有倾吐纯真爱情的“婚礼歌”等,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生动反映了锡伯族西迁壮举、戍边屯垦的光荣历史,反映了锡伯族文化中广阔、刚毅和乐观的精神世界。既保持了典型的民族特色,又展现了锡伯族人剽悍勇敢的性格。

7.迁徙之路文化。西征锡伯人起程出章武门、走克鲁伦路和蒙古路,往乌里亚苏台、科布多,越科齐斯山最后到达新疆伊犁地区。横亘北亚腹地、长达5000公里的西迁之路,其中有3500公里的行程是在今天的蒙古国境内。清史档案中记载,西迁大军走的是(途径蒙古国)水草丰沛的游牧之路。“遥远的伊犁卡伦望不到头,远征的队伍日夜兼程。”这是锡伯族史诗《西迁之歌》中描述的西迁一幕。今天,在锡伯族的寺庙,仍能够看到展示大西迁路线的地图。至今留存的历史文化古迹将是重要的旅游品牌产品。

二、伊犁察布查尔边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整体规划缺乏。由于受到本部门视野的束缚、利益的限制,缺乏对历史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规划性、开发性、经营性的整合,品牌意识不强,不能形成共有的精品项目,不能更有效地发挥文化部门、旅游部门的合力。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有效地整合到旅游资源开发中。从而使许多项目的民族特色不“特”,对中外游客的吸引力不强,无法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2.优惠政策不足。文化旅游业在保护开发、财政税收、经营收费方面缺少优惠政策,制约了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3.开发资金短缺。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需要一定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整理,既要有硬件方面的投入,更需要智力方面的投资。资金短缺难以有效地打造出历史文化旅游精品项目。自治县经济实力薄弱,仅靠地方财政扶持旅游业的发展是很难做到的。

4.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不够。一方面,对锡伯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不到位。在现代化过程中,随着和外界的接触与交流的增加,锡伯族的萨满教、藏传佛教(喇嘛教)等已经成为陈迹,而锡伯族语言等也有“失传”的可能性。目前,锡伯族仍然在使用的锡伯文已经成为濒危文字,锡伯语(满语口语)也已处于消失的边缘。现在的锡伯语中,30%-40%的词语已经借用了汉语,锡伯语本身的表达能力也在下降,从一种精细的语言,变为一种粗糙与模糊的语言。而这一语言文字一旦消失,就意味着一个曾经被整个朝代(清朝)使用的语言文字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对中华文化多样性和完整性必将是一种遗憾。

另一方面,对自然景区和人文景观环境保护和修膳利用不够,没有建立规范的景区环保制度和人才队伍,人文景观自然生存发展能力不足。靖远寺、卡伦遗址、4座关帝庙和3座娘娘庙,均因保护不力、年久失修,自然损害严重。

5.开发深度不够。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占伊犁州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总数的12.7%,是伊犁景点最多的县,多达17处,极具市场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近些年来,察县自然资源开发速度较快,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尤其是开发过程中对锡伯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表现在各旅游景区(点)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单一,低水平重复;普遍缺少展现锡伯族日常生活的内容或只注重形式忽略内涵;体现民俗文化的方式过于程式化,参与性较低。没有把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优势,转换成特色旅游业的经济优势。目前所形成的几大景区多以吃、住、观赏自然景观为主,将自然景观同锡伯族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结合的不够好。

三、推进伊犁察布查尔边疆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1.明确总体规划。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关联程度高,带动能力强,有利于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察布查尔县旅游业的发展必须站在高端发展的位置上,明确总体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共绘、交通共建、文化共拓、旅游共兴的方式整合察布查尔边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要把旅游业建设同旅游精品开发、旅游要素配套、完善功能设施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效应”。要根据本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功能进行规划和开发。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开发、保护、继承和发展几个方面的关系,实现生态旅游。在文化旅游方面,以“西迁”精神为城市文化灵魂,打造融文化展示、民俗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以特色民俗文化旅游城建一体化为突破口,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优化结构,拓宽领域,快速提升第三产业的整体水平。要在坚持特色的前提下,把察布查尔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融入到国际旅游、全国旅游、新疆旅游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打造“中国箭乡,锡伯家园”文化旅游城市名片,西部以“万里西迁”为主题,打造边境文化体验基地。中部以民俗风情园为核心,依托孙扎齐民俗文化旅游名村,完善民俗风情园功能,打造民俗体验、文化观光、旅游休闲胜地。东部以弘扬“戍边屯垦”精神为主题,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制定优惠政策。从产业发展、市场准入、项目建设、宏观管理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旅游经济民营化、开发项目多样化、景点设计民族化,使察布查尔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历史文化资源市场领域,在税收、土地占有、水电费用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减免。既能保护其利益,又能有效地推动察布查尔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

3.拓宽融资渠道。首先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其次采用贴息、补助、奖励的方式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资源市场。再者,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节会、推介、考察、访问等机会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4.抢救文化遗产。锡伯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的文化遗产濒临危机,抢救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刻不容缓。一是充分利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创造、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教育事业,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锡伯族及其先祖在力求保持自己固有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对主导民族的文化基本采取文化宽容态度。例如清代,锡伯族在基本保持自己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全民族接受了满语满文和满族的社会文化,这是锡伯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作出的重要贡献。由于锡伯文是在满文基础上改编的,对锡伯文的保护就是对满语满文的保护,锡伯族对满语满文的保存和延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为我国和世界满——通古斯语族民俗事务的保存和研究提供“活化石”。二是尽快抢救民间遗存的清代各类满文文献,若不及时动手抢救,它们将彻底消失于世。三是要注重培养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搜集整理的年轻学者、业务骨干,使得锡伯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和语言文字代代相传,后继有人。据资料记载,故宫里有2000多万册很有价值的满文资料,仅靠现有的懂锡伯文的人员翻译和整理这么多的资料,大概要用200年的时间,而满清时代的史料对我们却有很重要的考古、学习、研究价值。更何况,世界各国还有许多满文资料。因此,必须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

5.创新资源产品。察布查尔不仅有丰富多采的民俗风情,还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是察布查尔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民俗和历史旅游产品的基础条件。在开发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中,要注意动静结合,可通过舞台演绎、场景模拟、文化展示等多种形式开发该系列旅游产品。

一是开发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发挥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建设好孙扎齐文化民俗旅游小镇、纳达齐英雄故里文化小镇、龙口水利文化观光区、西部卡伦口岸边关文化区、南部乌孙山生态休闲区、北部伊犁河滨水休闲区。

二是创建西迁主题公园。即建立以锡伯族西迁伟大历史为主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迁的锡伯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一部保卫祖国屯垦戌边的历史。主题公园的建设应该以弘扬民族文化、西迁精神为主题,集历史遗迹、模拟西迁路途(短片播放)、民俗风情和民间歌舞于一体,使游人了解大西迁、领略民族文化风情。

三是打造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品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选择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历史遗存。以弓箭文化为例,弘扬锡伯族弓箭文化有着突出的社会价值:第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现实价值);第二,强化民族心理,增强民族凝聚力、自信心(民族心理定位)第三,培养专注稳健的心理素质和正心正体的射艺技巧(益智修身的功能);第四,培育勇争第一的竞争精神(教育功能);第五,推动其他民族文化发展(如满族“国语骑射”文化、蒙古族“男子三艺”文化、古代中原地区“骑射文化”等――辅助功能);第六,祈福功能。挖掘和弘扬这一文化对于锡伯民族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都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为“骑射劲军”和“箭乡民族”的锡伯族应将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旅游项目的开发相结合,以弓箭为主题建立民俗博物馆、开发旅游产品、进行射箭竞技表演等,国内外众多游客也会为感受这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特色性民族文化而慕名前来,为新疆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新时期民族经济的腾飞带来契机。

四是打造地方节庆文化品牌。高标准、高品位举办中国西迁文化节、卡伦祭拜仪式、图公公祭仪式等节庆文化品牌,进一步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

五是探寻西迁古道。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任何伟大的民族,任何伟大的国家,任何伟大的时代,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非常之道”。比如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秦汉栈道……同样,历时15个月,完成从盛京到伊犁、从东到西横亘万里的军事迁徙的西迁古道,也是当之无愧的非常之道。非常景致需要非常的方式来合理体验和开发的。西迁古道即使今日走来,其景色也不是平常景区可以比拟的。锡伯族中流传这样一句话“锡伯族根在东北,魂在新疆”。不能领会西迁的精神,永远无法感到东北草原、沼泽草原、高原草原、阿尔泰雪山森林的震撼之美;不能怀着感恩的心去体会,永远无法从那些荒芜的西迁古道上品咂出大喜大悲。重走西迁路,品尝其中最艰辛的行走滋味,不仅仅是锡伯人心灵选择,更是彰显民族精神和不屈力量的一次契机。

〔1〕《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地名图志》[M]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地名委员会编 第一版.1987

〔2〕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M]新疆人民出版社 第一版1993

〔3〕张碧波、董国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M]黑龙江出版社第二版.哈尔滨.2001

〔4〕《满语研究》[M]34期 黑龙江省满文研究所 哈尔滨.2002

〔5〕葛丰交、锋晖 新疆锡伯族教育研究论述[J].《民族教育研究》第54期.民族出版社.2003

〔6〕锋晖 锡伯族传统精萃之弓箭文化 来源:察布查尔在线网 2005-11-29

〔8〕张楠 罗忆 锡伯族弓箭文化与思维方式[J]《当代学术论坛》2010年第4期

猜你喜欢
锡伯西迁锡伯族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雕塑作品《交大西迁知名教授》
西迁丰碑
稻田如画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锡伯族民歌
印刷体锡伯文图像数据集的构建
弘扬西迁精神,铸就“西迁精神”出版工程
民国前期新疆驻苏联中亚地区领事馆领事以锡伯族为主的原因初探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锡伯族“贝伦舞”的舞目与词义辨析
试论锡伯族婴幼儿的母语启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