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用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湖北 武汉 4300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价值
刘家用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湖北 武汉 4300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具有科学的方法论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抓住利益是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动因;坚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抓住内因,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法论;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力的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体现了许多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具有丰富的方法论价值。
中国共产党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既坚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又遵循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历史上的“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文化大革命”等都是脱离了当时的实际条件,最终给广大人民造成了重大灾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办任何事情都要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我们实际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脚踏实地,量力而行。另一方面,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和共产党的执政规律。规律的存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否则,将会受到规律的无情惩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就要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只有严格遵循规律、科学利用规律,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功,才能使我们的事业永远兴旺发达。
利益关系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利益问题一直是社会生活的中心问题。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①中国共产党抓住利益是人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动因这一基本观点,关注和满足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阶级、阶层、政党和集团的利益,从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为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必须考虑并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利益需要,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利益主体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利益矛盾和纠纷越来越复杂。人们在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同他人和公共的利益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冲突,为了协调这种利益矛盾和冲突,我们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协调机制。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从根本上说,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分化和重组,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出现了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和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摩擦、利益纠纷和利益矛盾。要解决好这些矛盾,首当其冲的是不断提高有关部门的决策水平,在制定政策时要尽量周全细致,找到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与不同人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做到统筹兼顾、公平公正。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关注各阶层、团体的利益需求,建立和完善合理、公正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诉求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中去分析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逐渐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体现和包含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深刻思想,这种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向前发展。任何事物都有自己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②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任何事物都处于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之中,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是发展的永恒性。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现在是从过去发展而来的,要更好地认识现在和解决现在的问题,就要正确地认识过去。现在还会继续向前发展,要更好地认识现在和解决现在的问题,还要科学地预见未来。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既要看到事物和问题的现在状况,又要分析其过去的历史,还应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我们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立足于我国现实,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我国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全面分析了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矛盾,始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矛盾状况,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矛盾,在这些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和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发展也总是不平衡的,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不相同的。根据矛盾在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可以把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存在和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研究和解决问题,我们必须从众多的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认识一个事物的本质,主要的是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国共产党正是运用这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由于矛盾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时,我们必须注意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在解决各种问题时,一方面我们要认识问题的方方面面,每一方面都要认真解决,否则,任何一点都可能影响到全局。另一方面,在解决复杂问题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住问题的重点和核心,集中主要精力解决这些重点和核心,主要问题解决了,其他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毛泽东同志说:“领导人员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决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③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这样的领导艺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方面,我们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矛盾全局,解决影响社会和谐和发展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要下大力气去解决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和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三农”问题、环境问题、社会不公、贫富差距较大等重点问题。
唯物辩证法主张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内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这一哲学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对外开放,又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的独立自主原则。
我们知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革命和建设只有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人民的奋斗才能成功。所以,邓小平同志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⑤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我们才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独立自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原理,我们必须从中国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既然内因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必须立足于本国、本单位的实际状况,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去完成我们的任务,实现我们的目标。
另一方面,事物的发展还有各种外因,外因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我们也不能忽视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现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人与人、单位与单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复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下去。我们必须与外界保持联系,充分考虑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认真分析各种外因,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为我们的发展服务。我们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性,但并不否认利用外因条件、争取外援的必要性。1958年,毛泽东在一个文件上批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⑥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方面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以自力更生为主,另一方面也应注意争取尽可能多的外部援助,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具体运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是我国社会的主人,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解决影响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的各种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勤劳勇敢、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群众基础,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新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全面兼顾和实现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认识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各阶级、阶层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凝聚人心,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注释: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1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2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0页。
D610
A
1671-2994(2011)03-0049-03
2011-04-02
刘家用(1972- ),男,安徽宿州人,中共武汉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