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继兰
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骨一科,江苏邳州 221300
脊髓型颈椎病占颈椎病的10%~15%[1]。脊髓受压的主要原因是中央后突的髓核、椎体后缘骨赘、增生肥厚的黄韧带和钙化的后纵韧带,临床以侧束、椎体束损害表现突出,以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稳为首发症状。若症状进行性加重则适于手术治疗。我科2006年3月~2009年12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骨折34例,我们配合医生进行手术的围术期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本组34例,其中,男25例,女9例;年龄27~79岁,平均45.79 岁;病程 7 个月~16 年。 病变部位:C3~44 例,C4~511 例,C5~620 例,C6~713 例,2 节以上病变 10 例。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仰卧位。取伤椎为中心右侧横切口,分别切除椎间盘、骨赘,确认减压彻底后取髂骨植骨或植入椎间融合器,钛网-钢板或钢板固定。切口置引流条1根,24~48 h拔管,48 h后可戴颈围下床活动。
1.3.1 术前围术期护理
1.3.1.1 心理护理干预 患者从正常人,瞬间变成一个截瘫患者,对病情一无所知,患者及家属都一时难以接受。而且病情大多严重,手术风险大,心理负担很重。我们对此先向家属介绍病情的程度,手术治疗的积极意义和特点,以及预后。让家属了解,医生再向患者介绍,家属辅助解释,争取家属的配合和支持。同时介绍同病房的患者治疗成功者现身说教,并介绍配合手术和的经验,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接受手术治疗。
1.3.1.2 气管、食管推移训练 颈椎前路手术入路需经劲内脏鞘和颈血管鞘间隙进入椎体前方,因而在患者入院后需要手术者,术前就进行气管推移训练,操作者站在患者左侧,用拇指或2~4指在颈外皮下插入右侧胸锁乳突肌内侧缘的内脏鞘和血管神经鞘间,先左右摇摆气管,然后将气管食管持续向左侧牵拉推移或用另一手协助牵引,牵拉时用力缓和,需超过中线,并避免牵拉过程的中断[2]。一般不低于3 d,每天3次,30 min/次,其后可延长至 60 min/次,5~6 次/d。每人可根据训练情况延长,要求能将气管和食管推移过中线,以适应术中对食管、气管的牵拉,方便术中暴露椎体。
1.3.1.3 床上排便练习 人们已习惯在卫生间坐位或蹲位大小便,一旦改变环境或体位,都很难从心理上接受,形成中枢控制,引起排便困难,特别是大便困难,甚者引起便秘。我们指导患者正确利用腹压排便,减少残余尿,练习应用便器,避免尿路感染及便秘的机会。除配合饮食调节,在开始训练时,家属都暂时回避,放松患者心情,较轻心理压力,一般从术前3~5 d开始训练,以方便术后护理。
1.3.1.4 呼吸功能训练 颈椎前路手术由于手术刺激、出血引起轻度的脊髓水肿,高位可波及呼吸中枢。术后呼吸肌力量不足,呼吸非常费力,痰液不易排出,久卧又容易产生坠积性肺炎。因此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方法如下,①深呼吸练习:吸气时双肩放松,气体由鼻吸入,然后屏住2 s左右,呼气时用口慢慢呼出。②有效咳嗽练习:先深吸气,然后连续小声咳嗽,将痰液咳至支气管口,然后用力咳嗽,将痰排出。③吹气球练习:鼓励患者一次性将气球吹得尽可能大,放松5~10 s,然后重复以上动作。每次10~15 min,每日3次[3]。
1.3.1.5 佩戴颈托训练 术中为了扩大椎管充分减压,势必需切除部分椎体和椎间盘,虽然给以植骨或和内固定,仍然破坏了颈椎的前柱和中柱,其稳定性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术后给以适当的外固定限制颈椎过度活动,有利于植骨的融合和伤口的愈合。我们给患者使用折叠式的颈托,松紧可以随意调节,患者选择自己适宜的型号,以即可限制颈椎活动,又感到舒适为宜。可让患者术前戴颈托适应一段时间,以使患者在术后获得良好的外在稳定,为早日下床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4]。
1.3.2 术后围术期护理
1.3.2.1 生命体征的监护 对于结束颈椎前路手术后的患者,我们常规进ICU监护24 h。因为颈椎手术尤其是上颈椎手术患者,可影响延髓呼吸中枢产生呼吸功能障碍,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生变化,及时请医生处理。术后严密观察伤口渗血和引流血量的多少,若引流液过多,切口敷料渗血多局部隆起,患者自觉呼吸费力,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抢救处理。床边常规备用气管切开包,便于因血肿压迫气管发生窒息时急用。患者颈部不用颈托,两侧置砂垫临时固定,便于观察颈部渗血和水肿情况,直至病情稳定转回普通病房。患者一般2 d后可以佩戴颈托坐起或下地行走。
1.3.2.2 脊髓神经功能观察 颈椎前路手术术中的牵拉、咬除骨块、周围的血肿压迫均可刺激、压迫脊髓和神经加重损伤,患者可能会出现症状比术前加重、声音嘶哑、四肢感觉运动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因此,应详细观察,2 h检查一次,连续48 h,并记录肢体感觉、运动、抽搐、麻痹平面的变化。这些损伤大部分可逆转,但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至关重要。
1.3.2.3 体位和颈托的护理 颈椎术后活动时,易使植骨块移动、滑脱,内固定物松动,甚至脊髓压迫,导致手术失败。因此术后一定要限制颈部活动,自手术结束的搬动或术后翻身,就要保持颈椎中立位,避免颈部的过度活动。方法是一人牵引固定头部,身体和四肢成一平面同步移动。我们术后常规使用气垫,减少翻身次数和避免压疮的发生。
1.3.2.4 功能锻炼 颈椎病患者术前大多都有移动的肌肉萎缩和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功能的恢复和重建与其术后的功能康复训练密切相关,对患者术前已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尤为重要。为了防止术后废用性肌萎缩和关节粘连僵硬,我们要求术后当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开始肢体的功能康复锻炼。四肢肌肉等张收缩练习,手指及腕关节、足趾及踝关节活动练习,3次/d,20~30 min/次,锻炼手的握与捏功能,恢复肌肉力量和足的屈伸力量[5]。下肢主要加强各关节屈伸的肌肉锻炼,保证负重行走平稳。
1.3.2.5 出院指导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护理工作已从医院内延续到社区和家庭。实践证明,有效开展延续性护理教育和服务,对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护理意识和技能,降低出院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6]。因为患者住院时间短,且很少住康复医院继续治疗,我们对出院患者要做好出院后康复指导,坚持在医院学习的康复方法锻炼;颈托佩戴限制颈椎过度活动8~12周;避免颈部转动,转头时和身体同时转动,行走时要注意以防跌倒,最好有家属陪伴;改变术前一些不良姿势,如低头角度大,躺着看书、看电视、枕高枕等;术后1、3、6个月各复查一次,直至植骨愈合;术后12~24个月内取出颈椎内固定物;如果颈部有疼痛或吞咽困难、进食有梗阻感,可能是植骨块移位或脱落,要及时来院复查。
本组均获得12~18个月的随访,平均14.3个月。34例患者植骨均在术后12~16周(平均13.4周)获稳定的骨性融合,至随访时未发生椎体高度丢失,生理曲度正常。JOA评分由术前 6~11 分(平均 8.1 分)恢复至 11~14 分(平均 12.9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脊髓损伤、植骨滑脱移位、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压疮等手术和护理并发症发生。完全不能实现日常生活活动,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虽无改善但神经功能无继续损害发展。
颈椎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有效的方法之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了提高疗效,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和正确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何配合医生的治疗,术前的心理护理干预、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床上排便练习、呼吸功能训练、佩戴颈托训练和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护、脊髓神经功能观察、体位和颈托的护理、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围术期护理对保证手术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80-882.
[2]宁宁.骨科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63.
[3]许蕊凤.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病人的围术期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5):344-345.
[4]冯晓青,高晓雁,王茜,等.棘突纵割式颈椎管扩大人工骨桥成形术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84-86.
[5]郑民缨,成守珍.延续性护理在降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出院后并发症中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9):58-59.
[6]王开明,杨德顺,张庆,等.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临床体会[J].实用骨科杂志,2007,9(9):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