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应用举隅

2011-08-15 00:53:40郑文少许先鑫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12期
关键词:噎膈代赭石干姜

郑文少 许先鑫

(1.广东省饶平县中医院中医内科,广东饶平515700;2.广东省饶平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广东饶平 515700)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著名方剂,此方选药精当、方义奇妙,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甘草组成,具有和中、降逆、消痞的作用。笔者师其理、法其义,用于治疗多种内科疾病,屡获良效,现举隅报道如下。

1 暴泻

例1 男,25岁,2007年8月4日初诊。患者平素体健,形体肥胖。昨晚与朋友外出纳凉,並以盐腌制海品下酒,啖饮甚欢,恣食无度。翌晨腹痛如绞,上呕下泻,约半小时一行。自服“保济丸”等成药,症状不能缓解而就诊。刻见:发热面赤,口渴引饮,腹中雷鸣,绞痛即泻,奔迫下注,肛门灼热,舌红,苔白厚腻,脉小而数。处方:半夏10g、黄芩10g、川连5g、干姜6g、党参18g、葛根20g、车前10g、藿香10g、木香(后下)10g、大枣3枚、甘草3g,急煎多次频服。中午再诊,痛泻皆止,惟神疲思睡,下午再服1剂,诸症悉除。

按 本域地处沿海,有生吃腌制海产品的传统习惯,因海域污染、清洗不净、贪鲜恣食或自身过敏,每有致腹痛腹泻病例。其病来骤、痞满绞痛、腹中雷鸣、暴迫下注。症状严重,证情复杂。经云:“暴迫下注,皆属於热。”但脾胃中焦,枢机所在,为寒热交争之地,且“大泻如倾,须防元气随泄。”故治疗本病思路不可单一,应全面考虑。既用芩、连清热止泻,还须姜、夏温中降逆,先安其未受邪之地,以防寒从中生;参、草益气补中,以防元气随泄,面面俱到,一气呵成。若虚寒之象凸现,再进姜参,为时嫌晚[1]。

2 失眠

例2 男,35岁,2005年6月25日初诊。胃脘痞胀2年余,经胃镜检诊断为“慢性胃窦炎”。经中西药治疗,症状明显改善。近3个月来,因其父罹患肿瘤恶疾,兼他事繁冗,思愁过多,渐至失眠,彻夜不寐。或虽小睡,则幻梦纷扰,移时即醒,醒后则毫无睡意,白天疲乏晕沉,影响工作生活,脘腹痞满不舒,饮食稍有不慎则泻利。舌尖稍红,苔厚,脉弦浮大。证属气郁脾虚,阴阳违和。治以解郁滞,健脾胃,调寒热,交阴阳。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处方:半夏10g、柴胡6g、黄芩10g、川连3g、干姜6g、党参20g、生龙牡各30g、麦芽30g、白芍10g、大枣3枚、炙甘草5g。每天1剂,水煎服。服上药5剂后夜能安睡3~4h,幻梦明显减少,脘腹痞满也减。上方加减调理月余,诸证悉除,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 失眠一证,病因繁多,证情不一,但总属脏腑失和,阴阳不交。故治疗当以“和”字为总则。本例(1)素患痞症(胃炎),“胃不和则卧不安”;(2)脾虚于前,复忧思肝郁,横逆犯胃,肝胃失和;(3)五志过极,肝失条达,郁而化火,致寒热错杂,阴阳失交。数因叠加,致心神不宁,所以失眠,且证情笃甚,彻夜难寐。故方用半夏泻心汤调寒热和阴阳,柴胡、白芍疏肝解郁以调和肝脾;龙牡、麦芽镇心安神,与大枣、甘草合用,即甘麦大枣汤,有养心安神作用。诸药合方,补虚泻实,调脏腑,和阴阳,宁心神,故能取效。此方用于治疗此类失眠证,屡试不爽,为治疗失眠另辟一途[2]。

3 噎膈

例3 女,65岁,1997年10月23日初诊。进食有梗阻感,进行性加重、消瘦3个月。经县、市二级医院食管钡餐检查加点片见:“钡剂于T4以下见通过受阻约6~7cm,管腔狭窄,呈细条状通过。疑食管新生物”。未进一步检查而转请中医诊治。现每餐进食都有不同程度梗阻感。进干稠食物则胸脘憋闷、疼痛,继而呕吐食物及黏稠痰液。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黯红,苔黄厚腻,脉弦滑。证属噎膈,瘀热郁结。治以化瘀散结,苦泄降逆。处方:半夏10g、黄芩10g、川连5g、干姜6g、党参20g、大黄3g、代赭石30g、半枝莲20g、蜈蚣2条、山慈菇15g、露蜂房15g、大枣3枚、甘草3g。水1000mL煎剩180mL。嘱小口慢饮,每天1剂。服上方20d后,进食梗阻感及呕吐逐渐好转,已能进食较稠米粥及鱼、肉。原方再服20剂后,症状消失,进食正常。原方去大黄、代赭石加黄芪20g,隔天或每3天服1剂。半年后经原医院复查“管腔狭窄与10月15日同,但张力稍好。”

按 噎膈一证,为气、痰、瘀三者交互郁凝于食管,使进食梗噎不顺。食管属胃,以通为用。宋朝严国和《济生方》云:“调顺阴阳,化痰下气,阴阳平匀,气顺痰下,膈之疾,无由作矣。”清朝王旭高云:“消者,去其涌也,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成方便读》:“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故当以平阴阳、调寒热、清痰瘀、降逆气为治。方中以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阴阳)平调;并加代赭石、大黄以助通降;半枝莲、蜈蚣、山慈菇、露蜂房破痰瘀,消肿散结。诸药合方,共奏降逆止呕、消肿治噎之效。本方临床用于食管癌所致进食呕逆有良好作用[3]。对于改善症状,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有显著效果。

[1] 陈明.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120-125.

[2] 郭子光.伤寒论汤证新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15-125.

[3] 赵国华.半夏泻心汤在食管癌化疗中减毒作用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1998,16(3):55-56.

猜你喜欢
噎膈代赭石干姜
基于中医经典谈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治
光明中医(2024年8期)2024-06-10 23:23:36
代赭石的临床应用及其量效关系
吉林中医药(2022年8期)2022-11-26 06:21:23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代赭石矿物学研究及应用探讨
张仲景代赭石配伍特点探析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中成药(2018年11期)2018-11-24 02:57:32
吴门医派噎膈辨治思想探微
江苏中医药(2018年8期)2018-02-13 04:27:08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噎膈源流考略*
噎膈反胃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