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昌国地区海外关系探析

2011-08-15 00:43:20冯定雄
关键词:岱山普陀山海防

冯定雄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公元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唐政府在古甬东地(今舟山)设立翁山县,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神宗在旧翁山县地重置县治,名昌国,“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连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1]到宋代,对外贸易的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东南海上。[2]在东南沿海的著名海上丝绸之路上,明州占有重要地位。明州是当时设有市舶司的全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在全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张津说:“明之为州,……乃海道辐辏之地,故南接闽广,东则倭人,北则高句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东出定海有蛟门虎蹲,天设之险,亦东南要也。”[3]4877因此明州地区的对外贸易和交流十分兴盛,其最主要的对外贸易对象是日本和朝鲜,也包括东南亚、阿拉伯等各国家和地区的贸易。[4]昌国地区正是明州的前沿地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其海外交流十分活跃,海防重要地位也逐渐形成。

一、宋代昌国与海外交流

昌国地区是明州对外交流的交通要冲,来往明州的船只大多要经过或停靠昌国,昌国成为宋朝对外交流的活跃地区,其中交流最频繁的是日本和朝鲜。

日本是当时中国的重要对外往来伙伴。昌国地区是明州对外交流的交通要冲,岱山是这一地区北面的重要交通枢纽,位于东岱山的东沙古镇很早就是海上交通往来的重要停泊站。日本高僧成寻在前往中国的途中曾经过这里。成寻(1011-1081)是日本京都岩仓大云寺主持,他在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曾多次来到中国,他把自己的入宋游历都记录在《参天台五台山记》中,这是研究宋史及十一世纪中日关系史的珍贵史料,其中许多内容为现存宋人著述失载或记述不详,或可补文献之不足,或堪纠史籍之失当。[5]

据《参天台五台山记》载,北宋海商孙忠于1072年载成寻往绍兴。孙忠在日本海航行、候风5天后,到3月20日,“只见渺渺海,不见本国山岛”;3月25日“始见苏州石帆山。大严石也,无人家。船人大悦”,七八个小时后,船驶到“苏州大七山”;3月26日下午,“著明州(宁波)别岛徐翁山,无人家”;4月1日“著袋山”,“东南有栏山”。根据古今行政区域演变和本地近年来致力这段历史研究的学者考证,“石帆山”即今嵊泗境内嵊山至泗礁山途中之篷礁;“大七山”即今泗礁山与上海南汇咀之间海上无居民小岛大戢山;“徐翁山”即徐公山;“袋山”、“栏山”均指岱山(一说“栏山”指秀山)。4月2日,“船头等下陆,参泗州大师堂”;3日,依旧住在东茹山,4日到达“烈(沥)港山金塘乡”,“上到招宝山,无人家”,“从港入明州”;4月2日,成寻到达的“东茹山”是这条航线的一个重要中继站,上面有泗洲大师堂可参拜,“东茹山”就是今天的东沙镇。[6]从成寻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北宋政府与日本的交往,在这一过程中,昌国地区是两国海上交往的重要途经之地。

北宋与高丽的海上交通和交流也十分频繁。当时宋丽官方贸易发达,明州是当时北宋与高丽贸易的主要港口,[7]而昌国地区南部的普陀山则是明州对外交往的重要中继站,特别是“高丽道头”更是中朝两国交往的重要标志。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曾有记载:“补陀(今普陀)落伽山,自明州定海县招宝山泛海东南行,两潮至昌国县,自昌国县泛海到沈家门,过鹿狮山,亦两潮至山下,正南一山曰玩月岩,循山而东曰善财洞……自西登舟,有路曰高丽道头。”[8]熙宁七年(1074年),高丽国使金良鉴来宋,言“欲远(避)契丹,乞改途由明州诣阙从之”[9]8164,神宗从之,至高丽航线,改从定海(今浙江镇海)出发,在普陀山候风,越过东海、黄海,沿朝鲜半岛西南海岸北上,到达礼成江。高丽来宋,到普陀山后,由明州溯姚江、钱塘江入运河,北上汴京。[10]2元丰元年(1078年)北宋在招宝山下造两“神舟”,“由定海绝洋而东,既至(高丽),国人欢呼出迎”,国王“(王)徽具袍笏玉带拜受,……言尊顺中国如天云”。[9]8164由于当时国王王徽生病,向中国“乞医药”,于元丰二年正月,“遣王舜封挟医往诊治徽”,这是中国医药传入高丽之始。[10]2舜封一行乘两神舟过莲花洋,“遇风涛,大龟负舟,众皆惶怖,致祷,忽睹金色晃耀,(大士)现满月相,珠璎灿然,出自岩洞,龟没舟行。及还,以奏上闻,始赐额‘宝陀观音寺’。”此事与慧锷请观音像到山相似,虽属偶然,但却成为普陀山观音道场形成和发展之关键。从此,“高丽、日本、新罗、勃海诸国皆由此取道,守候风信,谓之放洋”。[3]4877“高丽道头”成为出入宋朝的各国使船、贡艘、商舶必经之地,普陀山在宋代,已经成为通往高丽的中转站。宝元元年(1038年),明州商人陈亮、台州商人陈维绩等147人远航高丽;崇宁二年(1103年)明州教练使宗闵、许从等38人去三韩,五月,又有明州杜道济、祝延祚商舶赴高丽。[10]2

北宋时期也是我国陶瓷文化东传的一个重要时期。陶瓷既是海中丝绸之路上中国输出的重要贸易商品,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朝鲜半岛通过“海道”传入浙东著名的越窑青瓷,宁波地区出土的越窑青瓷证实了它早在9世纪初就已经传到了朝鲜半岛,[11]164昌国则是这条东海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继站。关于这一点,在考古调查中也得到了证明。2009年6月8日,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舟山工作站在嵊泗县徐公岛发现宋代临港型古文化遗址。考察队采集到一批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瓷片和砖瓦等建筑构件。经初步鉴定分析得出,徐公岛古文化遗址分布范围广,文化内涵丰富且延续性强,是迄今在嵊泗列岛发现的唯一的、规模最大的、历史悠久的临港型古村落遗址。[12]徐公岛遗址的发现,再次有力地证明了宋代的舟山已经成为东海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继站。

朝鲜最初只是进口越窑青瓷,后来开始模仿和真正制造越窑青瓷。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朝鲜学习越窑制瓷技术和大量生产青瓷的情况:“陶器色之青者,丽人谓之翡色,近年以来,制作工巧,色泽尤佳,酒尊之状如瓜,上有小盖,面为荷花伏鸭子形,腹能作碗。……诸器惟此物(陶炉)最精绝,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13]卷三十二高丽瓷器不但质量高,产量也不断提高,从越窑青瓷输入国一跃而成为瓷器输出国,无论是明州输往高丽还是高丽输往中国的瓷器,昌国地区都是它们交往的重要中转站。

与北宋相比,南宋瓷器输出虽然仍以青瓷为主,但就品种来说,这一时期的青瓷主要以龙泉窑青瓷为主,它在数量上超过了北宋时期以越州窑青瓷为主的情况。从已经发表的考古资料来看,宁波1987年在宋元市舶库附近的东门口海运码头遗址中出土了大批宋元时代的龙泉窑青瓷,数量特多,品种丰富。[11]181-184明州无论是向北运往日本、朝鲜还是向南输往世界各地的龙泉青瓷,昌国地区都是它进出的必经要道,而且它们往往会或在此站潮候风,或前往普陀山祈福。前面提到的徐公岛遗址的发现,也能从实物上证明南宋时期昌国地区是明州通往外界的重要交通要道。

作为南宋政府的专卖商品之一的盐,也是政府加强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昌国地区不仅是明州地区重要的产盐区,而且也是全国重要的产盐区之一,因此加强对盐的管理也是官府管理对外贸易和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位于东岱山的东沙古镇很早就是海上交通往来的重要停泊站。北宋初期的东岱山、西岱山已是国内重要的盐产区,南宋政府在昌国设立了很多管理盐业的机构,如“岱山巡检,治岱山,……熙宁以前,昌国监有巡检兼监盐,既置县,则移巡检于岱山驻扎,……后别置监盐,巡检止守本职。”[14]岱山巡检不仅管理盐场,还“巡捉私茶盐香”,明显具有管理对外贸易和交流的性质。此外,还有很多“监盐”管理盐业,“西监监盐二员,一文一武。……其后四场相继为正场,各置监官,则与本场并列为五矣”,“东江监盐,武一员”,“岱山监盐押袋,武二员”,“高南亭监盐,武一员”,“芦花监盐,文一员”。[15]应该说,这些“监盐”都不只是单纯地管理盐业生产和国内销售的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参与对外贸易的监管。

二、普陀山在宋代与海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各国商舶停靠普陀山,除候风候潮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出航前都要登山做佛事。古代航海多风险,商贾们由于惧怕海难,船上供有神像,途经普陀山都要祈福观音。崇宁二年五月,徽宗欲对高丽“褒宠镇抚之,以继神考之志”,遣户部侍郎刘达、给事中吴拭率医官出使高丽,从定海启航,经普陀山绝洋而往。据《普陀山志》载,归来时“经四昼夜,月黑云翳,海面冥蒙,不知向所,舟师大怖,遥叩宝陀,俄,神光满海如昼,历见招宝山,遂得登岸”。[16]

宣和五年(1123年),奉议郎徐兢出使高丽是中韩交往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宣和四年,高丽丞相李资深立俣子楷嗣位,遣使来告,徽宗敕给事中路允迪、中书舍人傅墨卿前往奠慰。王俣临终前曾求医于宋朝,并奏请“能书(法)者至国中”,因此这次出使,由书法绝佳的奉议郎徐兢和两医者同往,特诏明州再造客舟6艘,神舟2艘,8舟共载1000余人,于宣和五年二十四日鸣鼓张旗,解缆离招宝山。二十五日船队到沈家门。“二十五日丁丑辰刻,四山雾合,西风作,张篷委地曲折随风之势。其行甚迟,舟人谓之拒风。已刻雾散,出浮稀头、白峯、窄额门、石师颜而后至沉家门抛泊。其门山与蛟门相类,而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亘,尚属昌国县。其上渔人樵客丛居十数家,就其中,以大姓名之。申刻风雨晦、雷电雨雹歘至,移时乃止。是夜,就山张幕扫地而祭,舟人谓之祠沙实岳瀆主治之神,而配食之位甚多。每舟各刻木为小舟,载佛经、粮糗,书所载人名氏纳于其中而投诸海,盖禳厌之术一端耳。”[13]卷三十三二十六日泊莲花山,“二十六日戊寅,西北风劲甚,使者率三节人以小舟登岸入梅岑,旧云梅子真栖隐之地,故得此名,有履迹瓢痕在石桥上,其深麓中,萧梁所建宝陀院,殿有灵感观音,昔新罗贾人往五台,刻其像欲归国,既出海,遇礁,舟胶不进,乃还,置像于礁上,院们僧宗岳者,迁奉于殿,自后,海舶往来,必诣祈福,无不感应。……是夜,僧徒焚诵歌呗甚严,而三节官官吏兵卒莫不(虔)恪作礼。至中宵,星斗焕然,风幡摇动,人皆欢踊云:风已回正南矣。”[13]卷三十四这段材料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北宋使者、官兵在宝陀寺通宵达旦焚诵顶礼、候风候潮、祈福航海平安的盛况,充分展示出昌国之地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继站的风采。

经过普陀山,沿北而上,就经过今天的岱山之地,二十八日以后,船队进入蓬莱山,“蓬莱山望之甚远,前高后下,峭拔可爱,其岛尚属昌国封境。其上极广可以种蒔,岛人居之。仙家三山中有蓬莱,越弱水三万里乃得到,今不应指顾间见,当是今人指以为名耳。过此则不復有山,惟见远波起伏,喷豗汹涌,舟楫振撼,舟中之人吐眩颠仆不能自持十八九矣”。[13]卷三十四然后经过(东)半焦洋,入白水洋、黄水洋、黑水洋,复东航至宋与高丽为界的夹界山(今朝鲜小黑山岛),过五屿、白山、黑山、月屿、竹岛,一路北行,抵礼成港登陆。徐兢船队从高丽返国航程,只有从浪港山(今大衢山东浪港山列岛)至蛟门(今中门柱)一段海路,与往程不同的是不复经梅岑山、沈家门外,其余并与往程相同。[17]

南宋著名志怪小说家郭彖在《睽车志》中曾记载了一个著名的故事:“绍兴辛未岁,四明有巨商泛海,行十余日,抵一山下,连日风涛不能前,商登岸闲步,绝无居人。一径极高峻,乃攀蹑而登至绝顶,有梵宫焉。彩碧轮奂,金书榜额,字不可识。商人游其间,阒然无人,惟文室一僧独坐禅榻。商前作礼,僧起接坐。商曰:舟久阻风,欲饭僧五百,以祈福祐。僧曰:诺。期以明日。商乃还舟,如期造焉。僧堂之履已满矣,盖不知其所从来也。斋毕,僧引入小轩焚香瀹茗,视窗外竹数个,干叶如丹,商坚求一二竿,曰:欲持归中国,为伟异之观。僧自起斩一根与之。商持还,即得便风就舟口裁其竹为杖,每以刀锲削,辄随刃有光,益异之。前至一国,偶携其杖登岸,有老叟见之,惊曰:君何自得之?请易以箪珠。商贪其赂而与焉。叟曰:君亲至普陀落伽山,此观音坐后旃檀林紫竹也。商始惊悔,归舟中取削叶余,札宝藏之。有久病医药无効者,取札煎汤饮之,辄愈。”[18]卷四这则记载虽然属于志怪小说,但它所记载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对当时昌国(特别是普陀山)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有生动的反映。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基本结论:第一,从四明巨商“行十余日”抵普陀山下,后又“前至一国”,可以看出,昌国地区是明州通往海外的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中继站,是商人往来于明州和世界各地的必经之地。第二,四明巨商之所以停留普陀山,是因为“连日风涛不能前”,故“登岸”,其登岸之一原因是为了在此站候风潮。第三,普陀山是重要的祈福之地。这从巨商在普陀山与高僧的交往,“饭僧五百,以祈福祐”,以及高僧赠竹竿等交往和活动都可以看出,普陀山早已成为重要的祈福之地。第四,普陀山观音文化早已享誉海外,老者一眼便能看出巨商所持竹竿是观音坐后旃檀林紫竹,说明当时普陀山的观音文化早扬名中外。

三、宋代昌国海防地位的形成

昌国不仅是对外贸易的重要交通要道,而且也是军事上的重要通道。对外贸易与交流的频繁,一方面能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文化发达,但另一方面,也难免有不法之徒或海外盗贼乘机而入,给国家带来不安定因素。同时,也由于个别官吏为己私利,甚至勾结海外奸商,危害国家,给国家的边疆海防带来隐患,因此加强“对内”海防显得很有必要。

南宋建立后,由于失去了中原大片土地,国防线南缩到黄河、淮河一线,原来远离前线的东南沿海成了国防边缘地区,同时,由于国家都城在临安,离东部海域,特别是四明地区的沿海海域很近,沿海海防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危,因此,加强对外海防(特别是东部海域的海防)问题尤其突出。靖康之难以后,高宗被金兵追赶,长时间流亡东部海上,才得以保全江南半壁江山,因此,他本人对东部海上的重要性也有切肤体会。

正是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南宋时期的海防思想和海防建设逐步形成体系。昌国地区又正好是东海海域中的重要前哨和堡垒,因此,它无论在宋政府的“对内”海防和“对外”海防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南宋的海防建设中,时任明州知府的吴潜做出了重要贡献。吴潜(1195-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安徽休宁县)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举进士第一,官至左、右丞相。宝佑年间(1253-1258年)任明州知府兼沿江制置。由于日本、高丽的海盗猖獗,滋扰沿海地区,他积极加强海防并组织抗倭斗争,成为中华民族最早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在海防建设中,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推行“义船法”。由于“日本、高丽蕃舟之出没于山东淮北”,而这一带又是宋政府的海防重地,因此,早在嘉熙年间(1237-1240年),官府就设立制置使掌管调度明州、温州和台州三郡民船保卫定海(镇海)、淮东一带。宝佑五年(1257年)七月,已任大使丞相的吴潜认为“人心固则天险固,根本动摇奚恃无恐?”[19]卷六于是实行义船法。

第二,置烽燧二十六铺。由于浙江地理位置特别重要,因此,吴潜“朝夕思惟,几忘寝食,尤不敢以纸上具文,塞责所有”。[18]卷六他将台、温、明、越四郡海域分为上中下三屯,使民船泊于岱山、本江、三姑山、烈港四处,并“置烽燧水递,互相应援等事”,他亲自统制定海水军,指授图册,带领精干人马,亲涉海岛,相度地势,设置烽燧二十六铺。二十六铺烽燧的设置,使得南自乌崎头北自石衕,中自三姑山至大七小七,与夫神前、礁岙、马迹、朐山、长涂、岑江、岱山、烈港及近准行下洋山等处,分布摆泊,从而形成了一道牢固的海上防线。

第三,针对外敌自新旧海洲入海的三条路径,以关键之地为核心,统筹辖制“三洋”。海上的烽燧,一般都位于陆地或各海岛上,对于辽阔的外海,往往目力不接、兵力不及,一旦等到敌人纵深直入再作打算就晚了。因此,对于外海的防御,有必要未雨绸缪,拒敌盗于茫茫大洋之外。敌盗从新海洲入侵的必经之道有“三路”:“所谓三路者,敌欲侵扰淮东,则自旧海发舟,直入贑口羊家寨迤逦转料,至青龙江、扬子江,此里洋也;若欲送死浙江,则自旧海发舟,直出海际,縁贑口之东杜苗沙、野沙、外沙、姚刘诸沙,以至徘徊头金山、澉浦,此外洋也;若欲送死四明,则外洋之外自旧海放舟,由新海界分东陬山之表,望东行使,复转而南,直达昌国县之石同、关岙,然后经岱山、岑江、三姑以至定海,此大洋也。”这三条入侵之路,“其源头皆自新海东西陬山之表里,所谓防之于藩篱之外者,或其在此上下乎”。[19]卷六因此,要防范敌盗入侵,必须以东西陬一带为核心,统筹加强“三洋”统制。“敌若不由大洋以窥定海,则或转料从里洋而窥扬子江?否则由外洋径窥浙江,其由转料从里洋而窥扬子江,则有许浦水军;其由外洋而窥浙江,则有澉浦金山水军。但转料一说,恐非敌人行军之径路。盖海商乘使,巨艘满载财,本虑有大洋、外洋风涛不测之危,所以缘趁西北大岸,觅洪道而行。若敌舟窥伺叵测,岂肯旷日持久,迂回缓行,使人知而避之?此转料从里洋入扬子江一路,决不出此。”[19]卷六因此,必须增加东西陬上下一带之备,以遏其源头。若论二洋形势,则外洋尤紧,因此吴潜新置向头一寨与金山澉浦相接,从而成为朝廷密布的“第二重门户”,与烽燧二十六铺一起形成一个严密而牢固的海上防护带。

宋代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全盛时期,而昌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宋海外贸易的前哨和枢纽,在宋代海外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昌盛的海外贸易不仅给宋政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同时也促进了昌国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昌国在宋代的海防地位一直延续至今,舟山作为中国重要的海上军事基地,在我国海防建设中仍然保持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1]冯福京.昌国州图志.卷一[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0.

[3]宋元方志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张如安.北宋宁波文化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36-40.

[5]曹家齐,金鑫.《参天台五台山记》中的驿传与牒文[J].文献,2005(4):271-273.

[6]邱波彤.东沙:寻找千年前的繁华[N].舟山日报,2008-09-05(5).

[7]张伟,卸艳飞.明州与宋丽官方贸易[C]//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3).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259-265.

[8]赵彦卫.云麓漫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6:30.

[9]毕沅.续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0]王连胜.东亚海上丝绸之路——普陀山高丽道头探轶[C]//柳和勇,方牧.东亚岛屿文化.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11]乐承耀.宁波古代史纲[M].宁波:宁波出版社,1995.

[12]贝逸文.舟山嵊泗发现宋代临港型古文化遗址[J/OL].(2009-08-26)[2010-11-01].http://www.zjww.gov.cn/news/2009-08-26/192779622.shtml.

[13]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罗濬.宝庆四明志:卷二十[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凌金祚.宋元明舟山古志[M].舟山档案局,2007:18.

[16]周应宾.明万历普陀山志卷二《灵异》[M].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刻本.

[17]王文楚.两宋和高丽海上航路初探[J].文史,1981(12):91-105.

[18]郭彖.睽车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梅应发.宝庆四明续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岱山普陀山海防
岱山的海(外一首)
国道岱山项目钢栈桥全部施工完成
石油沥青(2021年1期)2021-01-11 05:41:31
舟山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岱山五云缥缈隔蓬莱
中国三峡(2017年1期)2017-06-09 11:09:41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
中国篆刻(2016年3期)2016-09-26 12:19:35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康有为
中国篆刻(2016年5期)2016-09-26 07:40:09
普陀山に見る観音信仰中日交流の歴史を検証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
大众考古(2015年10期)2015-06-26 08:00:08
沈葆桢近代海防思想探讨
军事历史(2000年4期)2000-11-22 07: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