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江南六大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1-08-15 00:43
关键词:周庄遗产古镇

庄 琦

(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文化遗产指的是凝聚了特定时期人类文明成果的物质设施,以及特定时期与人类文明相配套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等的上层建筑基础,其中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遗产,就是物质文化遗产。[1]如火如荼的水乡古镇旅游开发,正是依托古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也正因为这些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才大大提升了古镇旅游的吸引力。从一定角度上来看,古镇旅游即是一种遗产旅游。旅游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经济活动,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历史文化的遗存,旅游和文化遗产这种文化上的天然联系,决定了两者必须有效地结合,[2]因此,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物质文化遗产是推动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江南六大古镇旅游开发状况

江南六大古镇较为完整地保留着大量明清古建筑、众多文物古迹和饱经历史风霜的石板古桥、小桥流水人家式的景观以及纯朴的民风民俗,构成了鲜明的遗产特色。但是,旅游开发所伴随的商业化冲击和大量外来游客的涌入,致使许多文物遭到了损毁,古镇原有风貌不复存在,遗产保护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众所周知,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有形文物,其有形性决定了其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稀有性和增值性。[3]物质文化遗产一旦遭遇严重破坏,就无法回复历史真实,古镇旅游开发也就没有前景可言。因此,在追逐商业利益的同时,如何摆正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的关系,如何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就迫在眉睫了。

(一)古镇可进入性分析

江南一般泛指长江以南地区,近代专指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即通常所说的苏(苏州)、嘉(嘉兴)、湖(湖州)地区。这一区域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原因,自古就是富庶之地,在中国文化史和经济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小桥流水人家”式的城镇格局和建筑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现象。由于地域临近,文化生活相似,所以人们将江苏省的周庄、同里、甪直和浙江省的乌镇、南浔、西塘并称为“江南六大古镇”。六大古镇地处水陆空交通极其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位置好,可进入性高,毗邻多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二)古镇旅游资源特色

作为人类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地方性经济和文化现象,六大古镇以其独特的水乡景观,丰富的历史遗迹见长。[4]在旅游开发之初,六大古镇就充分挖掘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对遗留的历史遗迹进行了充分利用,并竭力展现自身特色。

首先,六大古镇有着共同的江南水乡文化景观和环境特色。古镇依河、湖滨而建,镇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人家枕河居住,形成“小桥、流水、人家”水乡景观;其次,古镇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至今依然保留着完好的元明清时期古建筑,既有退思园、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等园林胜景,也有宗教庙宇,又有张厅、沈厅、世德堂等江南古民居,还有众多不同风格的古桥梁和明清商业街坊;第三,六大古镇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历史上曾经名人辈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传承之地。

(三)古镇旅游开发现状

自周庄率先迈出了旅游开发第一步始,江南六大古镇相继发展旅游产业并形成各自主题和特色,基本上建成5A级或4A级景区,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胜地。但是,不管是采取政府主导、公司主体的空心化还是非空心化开发模式,由于六大古镇都是以水乡景观为依托,“小桥流水人家”式景观虽美但却雷同,明清古建筑等旅游吸引物难以实现旅游资源创新开发,从而引发了六大古镇旅游的同质化竞争;加上古镇过度开发而带来的商业化硬伤,大大削弱了古镇旅游区的整体吸引力。因此,唯有向层次更深的文化内涵角度挖掘,竖立独有的文化旗帜,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同质竞争中更胜一筹。

二、古镇旅游开发中的遗产保护问题

六大古镇旅游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人满为患、产品单一、旅游发展严重冲击当地正常生活秩序、过度商业化、古镇文化失真,尤其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问题,古镇旅游发展遭遇了严重挑战。

(一)旅游容量过度饱和,严重威胁着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

旅游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和旅游者旅游所感受到的质量等多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一般量化为旅游地接待人数最大值。当游客人数处于最高限值的临界点之下时,不仅不会对景区产生负面影响,适度增加游览人数还能使利益最大化,反之,一旦超过临界点,景区就处于超负荷营运状态,全体消费者的感受度就会受损。目前,六大古镇旅游面临的最大压力是每年超过百万的游客接待量。游客的过分集中,使得交通拥挤、服务质量下降、门票价格上涨,降低了旅游者对旅游地整体感知的质量。2006年乌镇的年游客接待量还只有159万,到2009年已上升到300.89万;周庄,自1996年以来,接待人数更是呈迅猛增长之势。根据规划,周庄古镇的游客容量每天不宜超过5000人,但实际上这几年周庄的最高日游客人数达4万余人,平均日游客量也有1万人。[5]游客在古镇内摩肩接踵,对旅游的体验造成了严重干扰,也给古镇的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一方面,古镇的旅游基础设施很难满足这么庞大的旅游需求,水乡原始氛围也被严重破坏,游客很难再体验到水乡古朴静谧的风貌;另一方面,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原本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本身极为脆弱,加之游客的频繁进出和不文明的违规操作行为,都对遗产造成了很多不可逆转的破坏。

(二)过度商业化开发,遗产真实性遭遇挑战

古镇商业功能转化是旅游影响的集中体现之一。许多学者认为,商业行为对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影响包括过度商业化,或者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目的地受到过度商业化的侵蚀。[6]在缺乏外力约束的情况下,随着旅游业发展,商业功能的转换或者旅游商业化的出现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现象。古镇旅游主要依赖不同于都市喧嚣的宁静,而开发方过分将发展旅游当作地方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针,将那些物质文化遗产当成“摇钱树”,使原本有益于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旅游经济行为变利为弊。譬如,主要旅游线和核心旅游景区内布满商业店铺,无特色、千篇一律的旅游商品过度泛滥,“人人皆商”的浓重商业气息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古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使古镇文化遗产的真实性遭受挑战;大幅度增加商业网点、沿街破墙开设各类商铺,导致了古镇建筑用途的改变和传统风貌的消退,等等,六大古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过分商业化硬伤,使得游客置身于商铺的包围中,难以体验到古镇旅游的返璞归真,而古镇旅游赖以依存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在种种过度的商业行为中遗失了原有价值和面貌。商业化倾向最明显的周庄,也因此遭遇过“封杀”的尴尬境遇,其沿主要河道两侧的临街建筑已经完全商业化。到了2007年,周庄共有各类商业设施585家,相对2000年的464家增加了将近26%,其中一条街的10米地段内,就会有三五家卖“万三蹄”的店铺,古镇的人文气息早已被大行其道的商业经营所覆盖。

(三)重开发轻保护,旅游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对于古镇旅游开发,国外早就有保护与利用开发相得益彰的成熟模式,而我国古镇旅游开发则始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虽然有周庄,丽江等小镇的声名鹊起,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却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尤其是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片面追求旅游发展效益,而使保护为开发让路的现象屡屡发生。[7]目前,六大古镇的旅游开发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将经营权承包给其他投资方,譬如乌镇有中青旅投资成立的旅游开发公司,南浔有上海博大投资有限公司的开发。不可否认,旅游开发的第一要务就是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带动社会效益,但在开发过程中,开发商以及一些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致使人为破坏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件时有发生,古镇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制约了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无序开发,遗产以及背景文化遭到破坏

1.大拆大建破坏遗产资源,重建“假古董”致使文化遗产失真。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持和整体旅游环境的开发整合往往背道而驰,旅游开发追求整个环境的和谐,但原始旅游资源不经过开发很难达到其要求。古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众多的历史古迹,然而,时代的发展也赋予古镇较为现代的事物;一些古迹历经沧桑,呈现颓唐之势,需要在开发中进行修缮。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为了视觉工程而拆除原有建筑、人工化的重现古建筑的做法,却对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保护性、旅游性”的破坏。重建的建筑虽然力求达到历史感,但毕竟是仿制品,这样的“假古董”致使整体环境失真、原有的文化价值丢失。

2.“空心化”开发致使背景文化及人文环境遭到破坏。古镇修缮整治时,往往会将旅游区内居民外迁,修缮完成后再由管理人员、讲解人员进驻,原住居民仅有少量回迁,出现了古镇居民“空心化”现象。其实,游览古镇风貌最要感受的应该是那种有别于喧嚣都市生活氛围的古镇生活状态,但是“空心化”的旅游景区、博物馆式的展览展示,使古镇丧失了其独特的传统韵味。“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组合中,缺乏了“人家”,也就缺乏了古镇旅游的灵魂,缺乏了古镇得以存活的背景文化和人文环境。

三、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世界旅游组织曾预言,21世纪将会是一个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世纪,文化旅游则会成为一种增长速度最快的旅游消费形式。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适逢一个大好的时机,然而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和旅游开发中的破坏性,使得开发与保护成为六大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周彬、董杰等在深入分析周庄古镇旅游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实现可持续旅游的途径实质上是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来实现代间和代际的利益共享的公平性。[8]因此,避免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性破坏,唤醒开发商以及原住居民的遗产保护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行适当的引导,寻找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利益各方的平衡点[9]成为六大古镇旅游开发的当务之急。

(一)内部挖潜与外部拓展相结合,合理调控景区客流量

对于景区环境容量的调控,一方面可以通过景区内的调控来实现。宏观上可以通过江南古镇整体规划和协调组织,实现游客量的区域平衡,微观上可以通过分流顾客群来实现。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政府和旅游企事业单位要联手组织好旅游线路,合理调配旅游服务设施,实行限时段开放措施。从长时间上看,景区可以实施淡旺季价格差异战略,通过淡季优惠价格分流旺季部分游客;也可以在不同时间段推出不同主题营销活动,譬如每年三四月推出“烟雨江南”,年末则以“飘雪水乡”为营销主题,展现不同时段水乡古镇的不同风情,避免游客在旅游黄金周或小长假里的集中。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古镇周边旅游新空间,凭借客流空间转移实现分流减压。虽然这是古镇景区内部环境容量极度拥挤之下的被动之举,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分流作用。周庄就已经在镇北太师淀推出了“江南采珠”生态旅游项目,西塘也在西线入口处建造具有当地人文特色的五姑娘主题园,等等。江南六大古镇旅游资源上的相似性和地理上的趋近性虽容易产生竞争,但也为合作奠定了基础。以合作来实现交流沟通,信息共享,打造江南古镇旅游集群,这样的举措将直接带动江浙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深远。

(二)引导并控制景区商业行为,实现景区旅游环境和谐化

历史上,古镇因商而兴镇,旅游商品的销售又是旅游业收入中的重要部分,完全割裂商业行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存在是不可能、不可取的。旅游商品销售与古镇保护并无本质冲突,关键是如何在商品销售中融入古镇特有的文化气息。针对目前古镇旅游景区内商业店铺铺天盖地、旅游产品单一重复的现象,旅游开发商应该进行准确的规划、协调,根据古镇自身的特点,发展有地方韵味、反映本地风土人情的旅游商品,重点推出老字号,形成品牌效益。对景区内的商业店铺要从数量和品位上严格控制,多引进具有地方特色、又能让游客体验的商业店铺,大力发展体验经济,让游客在消费的同时,较大程度地感受到古镇的传统风俗和人文气息。

(三)坚持“部分空心化”发展,打造“鲜活”的文化古镇

所谓“部分空心化”就是指在确保原住民居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原先的住户继续留住,对于一些安全状况堪忧的古居民则立即迁出原住户,另辟新居加以安置。对于留在古镇保护区内的居民,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但严禁他们私自翻修古民居。[10]这样一来,既能保留古镇的群体风貌和空间结构的完整性、古镇原汁原貌的生活场景,又可向游人展示鲜活的人文风情,避免古镇成为静态景观或民居博物馆;同时又保护古镇内不同社会阶层原住居民的利益,并通过适宜的居住环境与经济政策提供,使这些社会的各阶层连同他们所创造的制度、精神文化一同融入到现代社会的生活秩序中来,使古镇成为活生生的文化古镇。

(四)切实贯彻保护理念,不断提高修缮技术

古镇旅游不能一味地只强调保护而不开发,也不能过度地、粗放型地开发,应该是在尊重古镇原貌基础上的适度开发,因此,保护的理念需要被不断贯彻。对于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首先要着眼于整体的保护,对景区的建筑、水体资源、环境等要防止其污染破坏,而历史人文氛围更是要进行切实维护。

在开发过程中,修缮技术的提高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在留存传统建筑空间特质的同时,又实现对现代生活舒适的品质追求,这是古镇维修改善的基本目标。古镇因其“古”而展现其“美”,因此在开发时应该尽量避免建设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人造景观或者是破坏景观、造成视觉污染的其他项目,已建或在建的应予以拆除或改造。另外,古镇旅游实质是遗产旅游,物质遗产的原真性、历史文化氛围的浓厚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在修缮过程中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谨慎修复。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活动,而古镇作为历史遗留的遗产地,通过旅游开发彰显其遗产的价值并以此获得经济支持。因此,只有沿着保护性开发之路,使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存在、相得益彰,才能实现双赢,从而促进六大古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梁薇.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及其管理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7):63-65.

[2]熊侠仙,张松,周俭.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对周庄、同里、甪直旅游状况的调查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4(6):61-63.

[3]张燕.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以甘肃省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2007(2):121-123.

[4]王云才.江南六镇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及持续利用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1):104-109.

[5]何仲禹.旅游开发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影响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8:50-55.

[6]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4(3):427-436.

[7]林茂.论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D].四川:四川大学,2006:23-25.

[8]周彬,董杰,刘庆友,等.可持续旅游在快速发展期旅游地的实现途径探讨——以周庄古镇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28-32.

[9]阮仪三,肖建莉.寻求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J].城市规划,2003(6):86-90.

[10]江五七,陈豫.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传统遗韵的开发与保护[J].商业研究,2003(8):178-180.

猜你喜欢
周庄遗产古镇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遗产怎么分
古镇之旅
梦幻周庄
千万遗产
古镇——镇远古镇
周庄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你知道周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