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关于俄共(布)如何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理论与实践

2011-08-15 00:48
唯实 2011年5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资产阶级执政党

陈 杨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社科部,广东 广州 510665)

列宁关于俄共(布)如何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理论与实践

陈 杨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社科部,广东 广州 510665)

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4年初的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里,列宁为巩固俄共(布)的执政地位,对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重温列宁关于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理论,总结列宁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实践经验,对于提升无产阶级执政党的执政意识以及夯实执政基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列宁;俄共(布);执政党地位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是第一个围绕巩固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地位而进行实践的政治领袖;也是亲身经历并直接领导了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第一人。面对当时俄国极为复杂的经济和政治形势,如何巩固俄共(布)的执政地位,列宁认为这是“新的异常困难的事业”,“这是一场严峻的考试”[1]。为此,列宁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研究和掌握列宁关于如何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执政党要掌握管理经济的本领,夯实执政的经济基础

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后,无产阶级执政党掌握着足够的政治权力,拥有发展经济的许多有利的条件和手段,然而由于他们不懂得经营和做生意,国家的经济建设没有完全按照执政党的意志前进。针对这种现象,列宁指出,执政党派出的大批从事经济工作的干部,虽然是出色的革命家和鼓动家,但由于大部分不懂经济,更不懂得如何管理经济,因此,要完成经济建设这一新任务,他们的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列宁语重心长地说:“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先锋队在办理为千百万人服务的大企业方面没有独立工作的经验”,也没有“有经验的、熟悉这方面实际工作的人才”[2]288。因此,他提出为完成经济建设的新任务,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认真学习,掌握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管理经济的能力。

为完成苏维埃国家经济建设的任务,巩固新生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列宁提出党员干部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学会经商,并对党员干部学会管理经济的必要性和具体途径进行了系统的阐发。

列宁对党员干部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学会经商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第一,列宁认为“学会了解商业关系和经商是我们的责任。而只有开门见山地指明这个任务,我们才能开始有成效地学并最终学会。商业问题成了党的一个实际问题,成了经济建设的一个实际问题”[3]237。列宁认为在俄国,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就是商业。他强调,如果我们现在“抓住”了这个环节,那么我们就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第二,列宁强调“从必须赶快学会做经济工作这个观点来说,这方面的任何松懈都是极大的犯罪行为”[3]193。同时,他还特别指出:“这种学习是非常严肃的,我们大家都应该完成这个学业。这种学习是非常严酷的,它不同于学校里的讲课和参加某种考试。这是真正的学习,是我们必须完成的,谁要想丢开这项任务,谁要是不予重视,认为与己无关,那就是共产党员和工会工作人员那种极其罪恶极其危险的狂妄自大的表现”[3]348。第三,列宁指出,要想把政权牢牢地掌握在手里,就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的本领,“如果我们不能最近一年内证明我们会经营,那么苏维埃政权就无法生存下去”[4]79。因此,共产党员如果不把钻研业务、精通业务当作头等重要的任务,那么,无产阶级的领导就要落空,无产阶级就要从名义上的领导变成实际上的被领导。尽管在政治上可以支配资产阶级,但在文化上、在经济上都要受制于资产阶级。他强调,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不学会做经济工作的方法,不能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更高的物质财富,那么党将无法继续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将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并在新的斗争中作出贡献。因此,全体党员都必须尽快学会做经济工作,“必须向这门科学进军,向这门艰难、严峻,有时甚至是残酷无情的科学进军,因为别的出路是没有的”[3]193。

列宁还指出了党员干部学习做经济工作和学会经商的途径。他认为,工人阶级执政党要想掌握管理经济工作、从事商业活动的经验,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方法途径就是向资产阶级直接学习。列宁强调,组织千百万人从事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并不是一件小事,我们工人阶级执政党没有学过这个,老布尔什维克领导者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知识。而商人尤其是托拉斯的组织者,他们有搞大生产的亲身经验,懂得组织千百万人进行生产分配的知识。所以,列宁断言:“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不去向资本主义的第一流专家学习组织托拉斯和像托拉斯一样的大生产的本领,那便无从获得这种本领。”[2]290因此,他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不仅要向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还要向一切组织过托拉斯大生产的旧专家学习,向办合作社的资本家学习,甚至还要求向那些经过大工厂大商号训练的普通店员学习,向他们学习组织生产、经营买卖的方法。为强调向资产阶级学习的重要性,他甚至还说:“哪怕他是一个大骗子,只要他组织过托拉斯,只要他这个商人曾经搞过千百万人的生产和分配,只要他有经验,我们就应该向他学习。如果我们不从他们那里学会这些东西,我们就得不到社会主义,革命也就会在它已经达到的阶段上停滞不前。”[2]239“学习社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要向托拉斯的领导学习,学习社会主义,要向资本主义最大的组织者学习”[2]128,“只有那些懂得不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就不能建立或实施社会主义的人,才配称为共产主义者”[2]289。

二、执政党要协调与过渡阶层之间的关系,夯实执政的阶级基础

在苏维埃俄国,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许多中间阶层,列宁称之为“过渡阶层”,主要是指旧社会过来的工程师、医师、园艺师和小农、小手工业者等等。这些阶层由于其生存的经济条件不可避免地具有动摇性,而他们的动摇性使得其成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争夺的对象。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的最终结局取决于这些中间阶层归附于哪一个队伍——资产阶级队伍还是无产阶级队伍。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对中间阶层实行一系列的妥协,把他们吸引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从而夯实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首先,工人阶级要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友好睦邻关系”。列宁认为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是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筑材料”。他说:“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并不是偶然出现的政治流派,不是什么特殊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同时不仅旧的、资本主义以前的、经济上反动的中农是这个民主派的‘供应者’,而且文明资本主义的、在大资本主义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合作社、知识分子等,也是这个民主派的‘供应者’……。”[5]404列宁不仅指出了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成分,而且指出了一定要利用他们的作用,要和他们实现“友好睦邻关系”。列宁提出:“我们可以把小资产阶级当作受到国家政权严格监督的好邻居对待。”[5]216在这里,列宁的意思也就是说,在联合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时,必须要利用“国家政权”这个工具,必须对他们实行严格的纪律监督。在他看来,这样不仅能彻底克服资本主义,而且还能克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统治所造成的习惯,用严格的组织纪律、劳动纪律和监督的方法,是遏制小资产阶级的无政府自由主义最主要的办法,甚至是唯一的办法。充分利用工会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并给他们一定的任务,监督和检查任务的执行情况,“如果你们真正同意和我们保持睦邻关系,那就请你们完成一些任务。如果你们不完成,那就是违法者,就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就要同你们斗争。如果你们主张保持睦邻关系,又能完成这些任务,那我们就心满意足”[5]216。

其次,工人阶级要团结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专家。列宁认为,在文化落后、人才缺乏的俄国,利用旧专家,把资本主义所积累的一切最丰富的、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全部文化、知识和技术,由资本主义的工具变成社会主义的工具,是建成社会主义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各种学术、技术和实际工作领域的资产阶级专家的指导,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不可能的”[2]160。对此,列宁解释说,这些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劳动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没有这些东西,就不能真正掌握旧的社会关系所创造的、作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保留下来的文化,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实现。因为无产阶级政权在革命胜利后,单靠专政、暴力、强制是坚持不下去的,只有掌握了文明的、技术先进的资本主义的全部经验,并使用有这种经验的人,才能坚持得住。这些建设过程中所需的全部知识经验,就在资产阶级专家们的手中,在他们的头脑里。对工人阶级执政党而言,除了这些资产阶级专家,没有别的“材料”可以用来建设社会主义。如果不利用资产阶级专家,列宁认为社会主义事业就有遭到覆灭的危险。他指出,“在政治上不信赖资产阶级机构的人员,是合理的,必要的。拒绝利用他们来进行管理和建设,却是愚蠢之极,对共产主义极为有害”[5]404。他提醒全党:“基本没有什么文化的无产者”要善于吸收资产阶级专家,和他们建立较为融洽的阶级关系,才能保证在我们不能胜任的建设领域内,能够利用这些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建设工作,否则社会主义事业就无从设想。他说,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如果认为不利用资产阶级专家也能实现社会主义,“那就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我们的事业就有遭到覆灭的危险”[5]416。

最后,工人阶级要改善和农民的关系。革命胜利初期,布尔什维克规定立即无偿地废除土地私有制,将所有土地都变成全民财产并交给耕地的劳动者使用。这使贫农、中农获得了土地和农具,进一步加强了苏维埃政权在农村的经济阵地,巩固了工农联盟,使得广大农民真正成为苏维埃政权的可靠基础。1920年,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特别是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情绪逐渐表现出来了,在全国各地都发生了农民暴动。列宁敏锐地察觉到了当时工人阶级执政党与农民的这种紧张关系。他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即无产阶级专政能不能巩固的问题,他说:“我们党依靠的是两个阶级,如果这两个阶级不能协调一致,那么党就可能不稳定,它的垮台就不可避免。”[4]338鉴于此,列宁要求工人阶级执政党“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6]207,并且指出“我们帮助农民,是因为不和他们结成联盟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政权,就谈不上保持政权……我们帮助农民,因为这是我们保住政权所绝对必需的”[3]49。在这样的背景下,列宁和俄共(布)提出了旨在改善与农民关系的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市场和自由贸易。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的执政基础。正如列宁所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3]347。

三、执政党要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夯实执政的组织基础

首先,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列宁发现,官僚主义不但会侵蚀党的肌体危及国家政权,还会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可恶的官僚积习使我们陷入滥发文件、讨论法令、乱下指示的境地,生动活泼的工作就淹没在这浩如烟海的公文之中了”[3]387,本应生气勃勃的“宏伟的共产主义事业却被死气沉沉的官僚主义彻底败坏了”[3]419。所以,列宁认为:“我们内部最可恶的敌人就是官僚主义者”[4]14,并提醒全党:如果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那就是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因为它败坏了党风,损害了党的威信,是工人阶级执政党面临的最危险的敌人之一。为有效地遏制官僚主义,列宁提出“清洗”工人阶级执政党队伍的办法,彻底清除那些搞不正之风的官僚主义分子和那些混进党内的机会主义分子,以免玷污党的名声,腐蚀党的思想和精神。根据这一思想,1919年到1921年期间,俄共(布)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清洗。俄共(布)清除了一大批官僚主义者,纯洁了党的队伍,整顿了党的组织,加强了党的自身建设。这次清党共清除党员17万人,占全体党员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当然,由于打击面过宽,给俄国共产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也对党的建设事业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但是,列宁和俄共(布)中央领导开展的清党工作,不能不说是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伟大创举,它不仅使俄国共产党的领导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还为工人阶级执政党纯洁党员队伍、反对官僚主义开辟了新的途径。对这次“清党”取得的成果,列宁予以极高的评价,他说:“那些胆小鬼和坏蛋逃到党外去了”,并且“党员数量上的这种减少意味着党的力量和作用的大大增加,”[7]24促进了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大提高了党的威信。

其次,为有效遏制官僚主义,列宁认为,国家机关必须建立相应的考察制度。一方面,要加强“自下而上”的对上级领导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列宁认为,党的领导人员、领导机关包括国家的领导人员,都是由选举产生的,受选举人的委托决定和处理党内和国内外事务的,那么他们工作得怎么样,是否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是否存在着官僚作风,这一切都需要经常受到选举人的检查。而实现这种检查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报告工作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要定期向其产生单位汇报工作。由选举人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评判,选举人利用手中的罢免权与选举权对这些领导人员实行制约;另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领导、上级对下级人员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列宁要求政府机关的领导人员应当把“检查执行情况,检查工作的实际效果”[3]387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规定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要走出办公室,每周不少于两小时的时间亲自对机构中上层和基层的,五花八门的,而且是最意想不到的各个部分进行检查,并且要做到在检查工作时“寻根问底”,不走形式,对一些干部要进行“诱导”和“教导”,必要时要“狠狠剋他们”。

最后,列宁认为要从根本上防止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官僚化,还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党内监督制约机制,通过监察、建议、批评、咨询、检举、表彰、处罚等具体形式,对党员和党员干部以及党的各级领导机关进行有效的监督。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共(布)不断加强对党的监督机关的组织建设,1918年成立了中央监察委员会,同年7月改组为国家监察人民委员部,1919年5月设置了中央控告检查局,1920年9月正式成立了党内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并指出:监察委员会的任务是同侵入党内的官僚主义作斗争,使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在党内监督制度的制约下,不敢滥用职权,使任何官僚主义作风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查处,以此保证俄共(布)党组织的纯洁性。列宁深知,要实现对拥有巨大权力的执政党的监督,必须保证监察机构有足够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因此,在俄共(布)的十大和十一大通过的一系列决议中,就明确规定:监察委员会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和同级党委会平等行使职权,不受同级党委会决议的约束,只对本级代表大会负责。为保证监督机构的权威性,决议还赋予监察委员会“很大的权力”,保证它拥有并确实能独立行使检查权、参与权、查处权、质询权、发言权等监督权力。决议还保证中央监察委员“享有中央委员的一切权力”。列宁指出,中央监察委员会有权也有责任对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进行监察,处理其违反党纪的问题,在有关监察和监督上,它的工作不受中央委员会决议的约束,以此进一步加强监督机构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四、执政党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夯实执政的群众基础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出现了严重的脱离群众的现象:有些党员开始沾沾自喜,到处以领导者自居,向群众发号施令;还有些党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严重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针对这种情况,列宁指出“我们党目前也许会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即变得骄傲自大起来。这是十分愚蠢、可耻和可笑的。大家知道,一些政党有了骄傲自大的可能,这往往就是失败和衰落的前奏……我希望我们决不要使我们的党落到骄傲自大的地步”[8]354。列宁认为,“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在暂时没有得到较先进国家的直接援助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3]372。

为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巩固新生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列宁对工人阶级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第一,俄共(布)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拥有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列宁认为,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因素,只有依靠群众,加强群众监督,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打下基础。他曾说过,“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多吸收群众中新的工作者入党,使他们独立参加建设新生活的工作,这就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的手段,这就是我们走向胜利的道路”[7]217。只有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第二,俄共(布)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真正克服官僚主义。列宁认为,只有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才能保证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的有效性,真正做到借助群众的力量反对官僚主义。他提出:“应当使工人进入一切国家机关,使他们监督整个国家机构,而这应当由非党工人去做,应当让他们在非党工农代表会议上选出自己的代表去做……我们应该尽量把工人和农民输送到这种机关中去。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抓起来,把它做好,把官僚主义赶出我们的机关。必须让广大非党群众来检查一切国家工作,学会自己管理。”[8]140第三,俄共(布)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获取巩固政权的力量。一方面,俄国共产党(布)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革命的胜利和进一步发展依赖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需要党的引导,人民群众力量的发挥也有赖于党的组织领导。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但是党的智慧和才能来源于人民群众,党的生存、发展、壮大乃至在斗争中能取得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人、农民的自觉支持,离开他们的支持,俄共(布)就不可能彻底地战胜国内外敌人,社会主义也就不可能战胜资本主义。在列宁看来,先锋队之所以是先锋队,是相对于广大工农群众而言的,没有广大群众,也就无所谓先锋队,脱离了广大群众,先锋队的性质迟早会发生改变,苏维埃政权的性质也会发生改变。

列宁还指出了工人阶级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途径。首先,列宁认为工人阶级执政党制定的政策,只有做到始终代表和维护人民的利益,党的工作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因此,他要求俄共(布)在制定政策时严格遵循维护人民利益要求的原则。其次,列宁认为执政党要做到密切联系群众,还必须发挥工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他指出:“工会建立起先锋队和群众之间的联系,工会通过日常的工作说服群众……没有一些把先锋队与先进阶级群众、把它和劳动阶级群众连结起来的传动装置,就不能实现专政。”[9]最后,列宁认为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了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必须要求自己的党员和干部树立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一再强调,任何一个领袖都是顺应历史潮流和群众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任何一个领袖都必然要同人民群众紧密相联,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的营养,才能带领革命的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

列宁的上述关于俄共(布)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虽然任务和环境变化了,但是,列宁关于俄共(布)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仍具有指导意义,值得学习和借鉴。□

[1]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2]列宁.列宁全集:第 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列宁.列宁全集:第 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列宁.列宁全集:第 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列宁.列宁全集:第 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列宁.列宁全集:第 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列宁.列宁全集:第 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列宁.列宁全集:第 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列宁.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00.

责任编辑:张功杭

D053

A

1004-1605(2011)05-0009-05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苏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和演变研究”(10YJCZH016)中间研究成果。

陈杨(1975-),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资产阶级执政党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网络反腐:执政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课题分析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党”意识
柬执政党赢得议会全部席位
“危险的侵略者”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从反对派到执政党——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匈牙利公民联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