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史志人才发展探析

2011-08-15 00:46
黑龙江史志 2011年16期
关键词:史志基层人才

张 晨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地方史志办公室 山东 枣庄 277200;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7)

关注基层史志人才的发展境况,能够科学分析基层史志人才成才成长的现实处境和客观环境,有利于准确发现存在的制约和阻碍因素,因而合理制定规划出相关途径和措施,积极改观基层史志人才发展的局面。

一、基层史志人才

一般意义上说,人才是指“能坚持有效地吸收人类文明中有用的信息、知识,具有一定智能,从事服务于社会进步和人类正义事业的创造性劳动的有效动力源。”(1)中国古代把人才归纳为“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2)即仁、义、忠、信、勇、谋为主要特征的人才观。《辞海》关于“人才”词条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从根本上说,人才具有较高素质、能够创造性的生产和对社会有进步性、带动性,人才在不同的行业、地区和政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划分,应当用正确的思路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才(3)。具体地说,基层史志人才是指工作在史志业务第一线的作风优良、德才兼备、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史志工作者。

对人才按照一定标准规则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地把握人才、认识人才。通常,人才可以按照行业、地域、专业、年龄、贡献等标准划分。按照史志工作内部分工划分,基层史志人才可以分为史志业务人才和史志领导人才;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可以划分为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按照专业技术技能标准,可以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称;还可以分为史志理论人才和史志实践人才,史志创新人才和史志领导人才;除此之外,还有高层次人才说(4);等等。

二、基层史志人才发展环境

基层史志人才发展问题既是史志队伍发展问题,还是史志人才个人发展问题,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史志队伍发展侧重于组织管理、组织激励和组织目标实现,而史志人才个人发展侧重于个人对组织贡献和个人的前景实现。准确把握基层史志人才现发展的现实具体客观情况,才能够准确分析发展中的制约和阻碍因素。

(一)基层史志人才发展的行业环境

“地方志作为全面系统记述经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是传承和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5)史志事业是中国文化事业和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要以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契机,加强史志行业环境建设,提升史志工作的地位和权威。史志事业说(6)认为史志是一项事业而非一项工作,它不随领导个人的兴趣、学识和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事业的史志有着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驱动力,是一种主动适应需要、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进程。

史志事业蓬勃发展,逐渐与其他行业产生交集。史志信息化工作既是史志工作适应时代化的要求,又是史志工作与信息产业结合的结果,因此史志信息化具备信息产业的主要特征而演变为现代服务业。史志资料入编影视剧本,使得史志工作与影视娱乐产业产生联结,继而带动影视娱乐产业对史志资源的挖掘兴趣和需要,促使史志影视娱乐产业化。当出现行业交叉现象时,史志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具备专业素养、拥有特殊才能、勇于精于钻研、敢于攻坚克难的复合型史志人才。

(二)基层史志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

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五条第二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之规定,明确了修志主体,明确了基层史志工作是地方人民政府工作的一部分,体现了官书官修、依法修志。广义的基层史志工作者包括史志机构的行政领导干部(公务员编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编审专家人员(公务员编制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制)、从事史志业务以外的办公室行政管理及财务管理人员(公务员编制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制)、从事劳务性文字工作的一般人员(人事代理制或合同雇佣制)以及其他外聘、兼职的史志业务专家和一般工作人员。具有公务员身份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编制身份的人员在公务员制度框架内遵守其制度和规定,非公身份的史志工作者则在行政隶属关系之外按照合同约定的制度约束和准则规定框架下按约履行责任和义务。

除了上述人事隶属关系为背景的制度框架,还有依托人才评定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职称评审制度。基层史志工作者均可参加本行业内的出版执业资格考试,通过考试后获取执业资格证书,地方史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聘用其任专业技术岗。

(三)基层史志人才发展的工作环境

从事史志工作需要与政府的各项工作部门相联系,把握各政府部门工作内容、工作业绩、工作亮点和特色,确保全面、及时、有效的把政府工作载入史志作品和成果中。内容的丰满性、范围的包容性、门类的齐全性、归纳的复杂性、集结的科学性促使史志工作是一项时刻充满挑战、时刻需要总结和反思的系统工程。史志工作者需要与社会各领域密切联系,时刻关注其发展变化,依据现实形势和客观统计资料总结史志材料。只有对各行业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才能运用和审查史志材料中的专业性表达和描述性技巧。这种范围广、接触面大、维度宏伟的事业是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因而史志事业对史志工作者的要求也是严格和苛刻的,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历史的眼光、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饱满的斗志热情、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就无法胜任史志工作。

(四)基层史志人才发展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通常包括兴趣、情感、气质、性格、事业心和责任感等方面,工作心理环境主要关注工作兴趣、工作态度、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等。史志工作是慢功夫活,不是其他部门短平快式的工作模式,需要投资长期的时间、精力、智能和体力,没有极大的兴趣爱好和关注度是不行的,只有那些对史志工作有着充分认知和深刻理解的同志才能甘于坐冷板凳、精心细致编修史料。同时,也只有科学严谨的史志工作态度、持之以恒的史志事业心和为历史负责的史志责任感才能确保史志工作的顺利开展。修志是一种情怀,是一种集兴趣、态度、事业心和责任感于一体的真实情感状态;修志又是一种境界,一种陶冶人性、修炼灵魂、体悟意义的鲜明精神状态。

在古代,编纂志书通常由翰林院编修,简单的材料汇编也由秀才来完成。在现时期,经过组织委派、领导指派、考取选调、人事调动等程序成为一名史志工作人员,担负着记载时代发展之动态、考量社会历史进程之重任,能够把青春和热血、奋斗和努力奉献给史志事业实在倍感荣耀。“人生难得修回志”是社会公众关于从事史志工作心理状态的集中写照。

三、优化基层史志人才发展环境的途径和措施

基层史志人才在工作中发挥行业优势、自身特长,实现史志工作价值,同时也受到主观障碍和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阻碍和消减着基层史志人才的价值体现和优势发挥。基层史志人才发展的主观心理障碍主要是对史志工作认识不够全面、贪念现时经济利益而忽视历史和社会效益,突出表现为与其他政府实权部门盲目攀比工作成绩导致心理失衡、史志工作文字性强且需长期伏案工作易产生枯燥感和懈怠感以及经验式思维推理得出史志部门人才升迁机会少和空间狭窄等现象。同时,基层史志部门存在着人员年龄结构不平衡、业务工作模式传统单一、必要的办公经费紧缺以及编修史料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等客观限制条件。有一句顺口溜鲜明描述了基层史志工作:“老人机关,缺活力;业务文字,少实际。各行各业,时时记;辛辛苦苦,没成绩。”

目前,制约基层史志人才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基层史志人才结构不均衡,缺乏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新生力量补给。学理上,人才结构可以分为人才个体结构和人才群体结构。人才个体结构又称人才的微观结构,是指人才个体内部各种要素组合联系方式;人才群体结构又称人才的宏观结构,是指人才群体中人才个体的组合联系方式。(7)基层史志人才个体结构是由基层史志人才的政治觉悟与思想修养、学历水平与知识结构、思维能力与智能结构、心理素质与个性等个体内在要素组成;传统基层史志部门是金字塔式的人才群体结构,它由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及其他一般人员组成。人才结构不均衡主要通过人才个体结构和人才群体结构两方面来考察,基层史志人才个体结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缺乏全局观看待史志工作,思想素养与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却懈怠不努力,面对史志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能以加强和创新的方法改进而只会抱怨缺钱、缺人手、缺政策推卸工作责任等方面;而史志人才群体结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基层史志部门人事人才政策不科学,史志人才使用不当(史志部门人员被借用、抽调,随意调入年龄偏大、即将退休、不懂业务的干部)等方面。(8)

围绕快速提升基层史志人才内在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中心,研究设立多种途径和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基层史志人才发展的不利和阻碍因素。

(一)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指导,倡导专业技术水平考试,提高基层史志工作者《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在史志队伍中的持证率,提高史志队伍总体技术水平

截至目前,新闻出版总署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实施了8次全国统一的出版职业资格考试,共计9万余人参加,其中3万余人通过考试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我国史志界没有执业上岗的传统,对从事志书、年鉴的编修人员没有参加考试获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强制要求,在“评聘合一”的技术职称管理体制下,指标式的职称评审限制了基层史志人才的职称申报与评定。只有突破现有的“评聘合一”体制,推行“评聘分离”,大力推动基层史志工作者参加出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获得资格证书参与职称评审与认定,完善史志行业职称考评机制,以形成全国史志界从业人员具备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繁荣发展格局。

首先,基层史志部门要以培养史志人才为目标,通过制定基层史志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培养适应新时期时代变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史志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史志界专家领导开展学术讲座与业务研讨班,按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的教学目标要求对基层史志工作者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培训。其次,对资格证获取情况引入年终工作考评环节,以提升专业技术资格评定的重要性和地位,激发基层史志工作者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热情。再者,探索确立新进史志业务人员资格证制度,以有力提升基层史志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水平,确保史志人才职业资格持证率逐步提高。最后,建立基层史志工作者人才交流机制。(9)各省级史志部门可以建立基层史志工作者人才库,把具有出版或其他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基层史志工作者纳入史志人才数据库,定期、不定期抽调一批采取轮岗、双向兼职、短期借用、项目合作(10)等形式增加基层史志人才的交流与使用。

(二)推动传统史志部门由人才资源密集地向地方智库、智慧型机关转型,主动参与理论创新与地区调研,更大范围融入到社会现实生活,提高史志服务现实的能力和本领,迫切性的要求基层史志人才进行知识再更新、水平再提高、本领再塑造

传统史志部门被认为是专业技术人才密集地,史志工作者大都具备一定的学识素养和能力水平。新时期随着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要求和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年轻人员加入史志队伍,史志部门实现了由专业技术人才密集地到地方智库的初步转型。史志部门构建地方智库的过程,主要是基层史志人才调集自身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智慧劳动智力成果化的渐进过程。构建地方智库的首要问题,是人的问题,即基层史志人才建设问题。

第一,明确划分史志专业技术人才和史志行政领导,区分构建地方智库过程中以领导作用为中心的史志行政领导和以史志业务为中心的史志专业技术人才。根据史志人才发展的现实情况,分类指导史志人才进行知识再更新、水平再提高、本领再塑造。第二,构建地方智库要以史志部门参与理论创新与地位调研等各种活动为载体,促进基层史志人才加强认识史志服务现实的重要性、着力提升史志工作服务现实的能力本领。基层史志人才要有适应时代变化要求、加快自我发展的紧迫心理、忧患心理和恐慌心理(11),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参与组织培训和有目标、有指导的自主式学习,不断提高基层史志人才的思想理论水平、史志业务与实践水平、史志工作创新水平。第三,珍视史志人才资源,以培养保护的态度去启发式使用,避免出现野蛮粗暴式使用史志人才资源现象。史志工作是一项智力创作性工作,需要允许史志人才拥有大量时间进行思考,这是区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管理方法的根本性所在;要不断给予基层史志人才激励和反馈,保持良好的情感沟通和通畅的业务联系;要以基层史志人才的现实情况为出发点,真心实意了解他的处境和需要,增加私人接触和感情联络,激发基层史志人才投身史志事业的斗志和热情,史志行政领导要帮助、带动史志专业技术人才多走动、多见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史志工作平台和环境;同时,要注重基层史志人才个人自由与基层史志部门组织纪律相平衡,积极开发培养基层史志人才资源,努力探索基层史志人才发展规律。(12)第四,以史志人才建设为前导构建智慧型史志部门。基层史志工作者渐进式实现思想素养提升、智慧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史志部门的转型和变革,由最初的人才资源密集地转型为地方智库,再由地方智库变革为智慧型机关。

(三)优化史志行业管理,提升史志行政管理水平,加强提高史志科研管理,采取项目制、流程式、活动制、阶段式等新型管理策略和方法,提高史志队伍的内聚力、战斗力和创新力

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催生出巨大的成果产出,只有不断革新史志行业管理流程,及时发现史志事业发展的制约和阻碍因素并实现快速突破,力促史志事业成果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积极提升史志事业对社会现实生活贡献率,才能逐步夯实史志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础。

第一,树立史志行业观。全国史志工作一盘棋,史志工作有着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切合实际的措施步骤。史志的行业性就决定了史志资源的统一性和集合性,史志人才的广泛性和一体性以及史志成果的阶段性和整体性。史志行业观的确立有助于我国史志界积极保护各领域、各地域的史志资源,积极培养、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史志文化等精神财富,避免史志行业资源和史志成果作品被商品市场不法侵吞、侵犯。第二,增设史志科研领导。构建除史志行政领导、史志业务领导之外的第三级领导范畴——史志科研领导,探索形成史志部门“行政、业务、科研”三维一体的领导结构模式,重视史志科研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强化史志业务理论与创新科学研究。做好史志科研工作战略规划,设立多层次、多维度的史志科研工作目标和任务,探索建立科研激励和奖励制度,促进史志科研工作快速、全面展开。第三,转变用才思想。革新以往使用史志工作者的用人思路和方法,代之以养人才、开发人才为导向的史志人才使用观,从行政命令式、压任务式的使用方法转变为“以用代养、以养助安”式的史志贤才使用策略。新时期用人策略已转变为以“安人”为人才使用的主轴和中心,史志部门也应顺应时代变化之趋势,及时调整使用史志贤才之策略和方法。“曾式安人法”描述了诸如真诚沟通、合理待遇、适当关怀、合适工作、适时升迁、尊重不排挤、事业养人等现代社会安人的有效方法。(13)第四,构建现代史志工作模式。史志工作适应时代化、现代化发展需要,逐渐形成以史志信息化为主导、以史志品牌化为方向的发展态势,通过采取项目制、流程式、活动制、阶段式等新型管理策略和方法,丰富史志工作模式和形式,扩大基层史志人才发挥自身优势的场所和范围,并且以构建智慧型史志部门为方向,积极探索革新和优化基层史志工作的方式方法。

注释:

(1)张骏生:《人才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3页。

(2)《太公六韬·文韬·六守》。

(3)古有“玉尺量才”的典故,即要用恰当的标准来衡量人才。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中高级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

(5)刘延东:《在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11月6日。

(6)刘秋增:《山东史志事业发展规律探索》,山东省新闻出版局,2009年2月第一版,第19-20页。

(7)刘圣恩:《人才学简明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3月第一版,第174页。

(8)刘秋增:《山东史志事业发展规律探索》,山东省新闻出版局,2009年2月第一版,第462页。

(9)1986年7月9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通知》首次提出了人才使用的合理流动原则,指出人才流动是为了人尽其才,防止人才被积压、浪费和使用不当。

(10)刘秋增:《山东史志事业发展规律探索》,山东省新闻出版局,2009年2月第一版,第379页。

(11)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开展学习运动时提出“本领恐慌”。

(12)王通讯:《人才资源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第147-152页。

(13)曾仕强:《从管人到安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第55页。

猜你喜欢
史志基层人才
人才云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红嘴蓝鹊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省委史志研究室领导参加黑河市史志工作座谈会并调研指导基层史志工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