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武汉科技大学的渊源

2011-08-15 00:50徐启俊
重庆与世界 2011年5期
关键词:张之洞学堂湖北

徐启俊

(武汉科技大学,武汉 430081)

武汉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溯源于 1898年清政府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58年定名为武汉钢铁学院,1995年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一、张之洞创办湖北工艺学堂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创办近代教育,以满足实业发展的需要。于是湖北工艺学堂应运而生。

(一)湖北工艺工艺学堂的筹建

1898年 2月 26日,在《札委张鸿顺等督办农务、工艺学堂》一文中,张之洞提出了创办学堂的设想,并对兴办学堂的宗旨、学务管理提出了基本指导意见:“工艺一切尤多拘守旧习,不能用新法制造,以致利权外溢,民生益困,亟应创设农务、工艺各学堂,采用西法,实力讲求,以开风气而广利源。”“又工艺学堂现暂设铁政洋务局内,延订东洋教习二人:一教理化学,一教机器学,并募能制造工师二人帮同教课学生工匠,讲求制造各事宜,亟应派委大员督率经理,以收实效。”[1]

(二)建设湖北工艺学堂的上报与批准

1898年 3月 16日,张之洞正式向朝廷上《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又于洋务局内设立工艺学堂,选募东洋工学教习二人,一教理化学,一教机器学,招集绅商士人有志讲求商学者入堂学习,并派中国通晓化学、制造之士人帮同教导艺徒,讲求制造各事宜。”光绪帝在奏折上批:“该衙门知道。钦此。”[2]光绪皇帝钦定了工艺学堂的设立。

(三)湖北工艺学堂的建立

1898年闰 3月 16日,张之洞在《札牙厘局、善后局支拨农务、工艺两学堂常年经费》一文中对筹备工作作了具体指示:“查农务、工艺两学堂,建造讲堂斋舍,购办器具,并开支员司翻译薪水、工役农夫人等工食,……除分饬牙厘局在于米谷厘金项下及饬善后局于商捐项下分半动支外,仰即遵照随时详请饬发,务须督饬员司撙节动用,按月造报,以备查考,勿稍虚糜,是为至要。”1898年 9月 24日,湖北工艺学堂坐办委员、直隶州用候选知县梁敦彦汇报了学堂筹办的基本情况;同时聘任匠首、教习、杂役等三十余人,并提出要求“拟恳宪恩饬拨银二千两,将来实用实销,按月造报”。张之洞看完汇报材料后批复:“尚属妥协,应准照拟办理。”由此可见,张之洞对工艺学堂的筹建工作是满意的,并明确要求迅速招选艺徒开学。根据张之洞的要求,学堂的招生广告《札发招考工艺学生告示章程》正式发布。至此,涉及办学经费、课程、学制、师资乃至招生等均得到落实。据《札发招考工艺学生告示章程》、《札曹南英蚕桑局停工归并农务、工艺两学堂并将工艺局归并工艺学堂》、《湖北通志》及《湖北通史》中记载可知湖北工艺学堂最早的办学地点应在武昌的彭刘杨路的武汉市三医院一带。在学校创始之初,张之洞对学堂各个方面的事务,都作出了许多具体指示,可以说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从而使得学堂的办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湖北工艺学堂演进为武汉科技大学

(一)北洋政府时期和民国时期学堂的演变

1901年张之洞依清廷的要求对湖北原有的学堂实行改制,湖北工艺学堂改由学务处管理,到 1907年迁至昙华林,并更名为省城中等工业学堂。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在学校任教,并担任工场场长。1911年 10月 10日,武昌起义爆发,就读于省城中等工业学堂的共进会会员陈磊和赵师梅、赵学诗兄弟俩绘制十八星旗。十八星旗,全称“铁血十八星旗”,也称作“九星旗”,成为武昌起义革命军的军旗。后来成为中华民国陆军军旗。

1914年省城中等工业学堂根据民国政府教育部的《实业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规定,改名为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堂的改名及基本情况在《武汉市志》和《武汉教育史》中有记载:“1914年,武昌开办甲种工业学校。于昙华林原省城中等工业学堂旧址。预科1年,本科 3年,……本科通习科目为修身、国文、数学、物理、化学、图画、机械工学大意、工业卫生、工业经济、工业簿记、外国语、体操、实习等。专业科则分科肄业,如染织科之科目,为应用化学、应用机械学、化学分析、染色法、机织法、纺绩法大意、织物整理、制图及绘画等。”

1922年学校更名为湖北省立武昌高级工科中学校。据《武汉教育史》记载,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郑位三毕业于武昌高级工科学校。

1927年湖北省立武昌高级工科中学校并入省立二中,成为省立二中第二部,后迁往汉阳针钉厂改为省立三中。

1935年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汉教育百年大事记》、《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学校校史》都有记载。1938年因抗日战争而并入湖北联中的巴东高工分校。学校师生先从武汉迁到长阳,又从长阳迁到巴东,再从巴东辗转到宣恩,1946年迁回汉阳针钉厂。1947年 2月,学校恢复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旧名。

(二)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的发展

1949年 9月,汉阳高工迁至武昌西卷棚,与省高商、省女子职业学校合并,改为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不久,高商、高职很快又划拨出去独立建校,原汉阳高工仍留在武昌西卷棚,更名为湖北省武昌高级工业学校。

1952年进行全国性院校调整,武昌高级工业学校的土木科并入新建的中南建筑工程学校,电气科调并入郑州电气专科学校,化工科调并入广州工业学校,纺织科调并入郑州纺织工业学校。1953年月 1日,武昌高级工业学校机械科与从江西萍乡迁来的大冶钢铁工业学校合并,成立中南钢铁工业学校,由华中钢铁公司领导,隶属于中南钢铁工业局。随后,广西贺县的中南第七工业学校采矿科师生、湖南工业学校冶金科师生、柳州高工的部分教工,均调整并入学校。1953年冬,学校迁至石牌岭新校址。

1954年,学校改由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领导,更名为重工业部武昌钢铁工业学校。1956年,学校改属冶金工业部领导,易名为冶金工业部武昌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校学制改为 4年,成为中南地区唯一的一所钢铁工业学校,在普通高中之前择优录取学生。

1958年 7月,武汉钢铁公司经冶金部批准和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同意,在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基础上,合并武汉钢铁公司业余学院,成立了武汉钢铁学院,属于部属院校,下放为武汉钢铁公司领导,校址设在武汉市青山区任家路。1970年,学校下放到湖北省,实现双重领导,以省为主管理。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78年,武汉钢铁学院实行由冶金部、湖北省双重领导,并以冶金部为主的领导体制。

1995年经国家教委教计[1995]71号文及冶金工业部冶人[1995]203号文件批准,武汉钢铁学院与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继续实行冶金工业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冶金工业部管理为主的体制。

1999年 4月 28日,根据教育部教发[1999]55号文件同意,省人民政府鄂政发[1999]41号文件批准,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正式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学校已发展成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医、经、文、管、法、理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由上可知,张之洞亲自策划并指导了湖北工艺学堂的创办。其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薪火传承,一直发展到今天的武汉科技大学,脉络清晰,传承有序,均是有史为证、有据可查。2000年,时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的张之洞孙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厚粲女士专程来校参观访问并挥毫写下“沉静好学,崇实去浮”八个大字,以先祖的办学理念与学校共勉。

三、武汉科技大学继承了张之洞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及办学精神

武汉科技大学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及精神同张之洞所提倡与实施的一脉相承。

首先,坚持“实用为先,知行并重”的办学思想。从当年张之洞倡导实业救国,开办汉阳铁厂,设立湖北工业学堂,设置打铜、打铁、汽机、车床等工艺,到 1958年中国大办钢铁,成立武汉钢铁公司,湖北工艺学堂演进为武汉钢铁学院,设置钢铁、冶金、机械等本科专业,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世界钢铁大国,学校也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设置有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 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 23个博士学位点。并先后与武钢、攀钢、重钢、涟钢等 20余家大型企业和湖北省有关地市州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成立了“武钢—武科大钢铁新技术研究院”,“韶钢—武科大炼铁技术研究所”,设立了“武钢奖学金”、“涟钢奖学金”、“首安奖学金”、“濮耐奖学金”等 13项社会奖学金。由此可见,学校因钢铁冶金而诞生,而发展,又始终坚持与钢铁冶金工业企业合作,为钢铁冶金工业服务,充分体现张之洞的办学思想。

其次,坚持并发扬张之洞的求真务实的办学精神。1901年张之洞对学堂中基础不扎实、学风浮躁的学生加以淘汰,招收学风品行严谨的学生,充分体现了张之洞“沉静好学,崇实去浮”的治学作风。2002年武汉科技大学确定“厚德博学,崇实去浮”八字校训。“崇实去浮”延续了张之洞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学以致用。百余年来,武汉科技大学秉承“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优良传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 13万余人,他们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尤其是钢铁冶金行业的骨干和栋梁。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最后,坚持并发扬张之洞的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张之洞在学堂创办伊始,就强调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今天的武汉科技大学在强调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学习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3]。学校不断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固定实验设备值超过 2亿元,全国各地的实践、实习基地已达 100余个,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已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正因为如此,武汉科技大学培养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拥有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因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国际炼钢挑战赛冠军等奖励;“攀登者”机器人足球队先后荣获 8次世界冠军、12次全国冠军;学校女篮在全国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和CUBS冠军,培养了国家女篮队长苗立杰为代表的多位国家级队员。另一方面,武汉科技大学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与知识优势,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作贡献。学校科学研究实力雄厚,优势突出,特别是在钢铁冶金、材料、机械、化工、控制等行业具有较为突出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近 5年,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 117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 80余项,连续 4年获得 9项国家科技大奖,其中一等奖 1项、二等奖 7项,国家发明二等奖 1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昔日的湖北工艺学堂历经百年沧桑,发展成今天的武汉科技大学,可谓源远流长,今天的武汉科技大学与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在历史渊源、办学理念等方面有着割不断的关系。

[1] 刘光临,何明昌,陈泽华,等.关于武汉科技大学历史沿革的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101.

[2] 苑书义.张之洞全集:第47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285.

[3] 何明昌,黎宇宁,汪雪芳,等.张之洞与武汉科技大学[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04.

(责任编辑 魏艳君)

猜你喜欢
张之洞学堂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张之洞的“三不争”
张之洞治赌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张之洞被“教育”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