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琳
(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74)
高等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模式研究
——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
舒 琳
(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74)
在分析英语专业的学生就业现状和就业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结合工程英语专业的改革实践对创新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模式进行探讨。
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就业模式
据统计,全国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中,英语专业高居榜首。大多数传统工科院校在多科性大学的发展战略中,也纷纷开设了英语专业。然而,市场吸纳能力与实际需求的局限性,导致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已不像10年前那样受社会青睐,传统的英语专业本科生,甚至硕士生均已出现严重的就业难现象。因此,如何让学生较好地进入就业市场,并取得良好的发展态势,这无疑成为了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统计,全国678所本科高校中共有554所学校开设英语专业,占高校数的83%。英语专业下设专业方向大部分偏文科:英语语言文学(文化)、英语教育、国际商务、翻译、旅游英语、财经英语、法律英语等,而工程类英语专业方向目前鲜有高校开设。
“只要英语好,工作不愁找”,英语专业曾是吸引广大考生眼球的热门专业。但随着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上升和我国改革进程的深入,以及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单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加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蔓延全球,对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英语专业毕业生数与社会需求数相差甚大,供需比高达10:1,绝大多数毕业生在专业外就业。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感到困惑: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不懂工程专业知识;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外语能力又很欠缺,这也是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重要因素。
1.招生情况:目前重庆交通大学英语专业下设4个专业方向:涉外土木工程英语、涉外机电商贸英语、涉外船舶与海洋工程英语、英语语言文化。从考生报考情况看,涉外土木工程英语最为火爆,英语语言文化几乎无人填报。
2.就业情况:近几年重庆交通大学英语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但各专业方向之间相差甚大,无论就业需求还是签约情况,工程英语方向的学生都远远高于英语语言文化方向的学生。
随着我国高校连年扩招,外语院系频繁开设,使英语专业毕业生数量激增。同时,英语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连年扩大,加之海外留学生归国,以及家长和学生对于英语专业的热情和投入一直居高不下、过度关注等因素,导致市场需求饱和,使大批只掌握了英语的求职者陷入了求职无门的窘境。
近年来,随着国内各高校及学生本人对英语学习的重视,毕业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因而原来适合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职位竞争更加激烈。据相关资料显示,翻译职位的空缺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是针对英语人才的,绝大部分职位招聘的是日语、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小语种人才。
另外,在基本英语水平方面,英语专业毕业生与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差距正在缩小,甚至有些优秀的非英语专业毕业生英语水平超过英语专业毕业生。
目前企业更急需的是两类英语人才:一是英语专业能力特别强,从事文字类工作的人才,比如翻译;二是除具备英语能力外还具有其他专业背景的从事市场、管理类工作的综合型人才。
但一直以来,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我国英语专业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长期游离于社会经济和市场需求之外,保持着封闭的状态,与其他学科相对立。由于不能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不明显,且融招生、培养、就业于一体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健全,所以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学生语言以外的职业技能的需求,使得在这个急需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里,英语专业毕业生光靠一门语言过关,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就业心态,希望能在大城市里找到高薪、舒适的工作,而西部贫困地区、基层艰苦岗位没有被划入考虑的范围。这说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还存留着不良传统观念的痕迹和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看不到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一面。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其实质就是一个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的过程,这样必然不利于就业。
英语早已成国际通用语言,在世界性国际会议、论坛和学术研讨会中,在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商贸合同文本中,在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工作中,英语已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更加广泛融入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与英语专业有关的行业如外贸、外交、海关、旅游、管理等涉外工作部门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使我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
早期的政府官员或企业的管理人员的英语水平不是很好,需要有专门的翻译来帮助,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翻译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随着中国的开放,英语教育的逐渐普及,人们学英语的意识在提高,学习英语的环境在改善,很多企业家或管理者已经有这个技能,不再需要一个专门的英语人才来帮助他,这样对纯粹学习英语的人的需求就大大减少。同时,现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也使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着许多强劲对手。
“由于前几年外语类专业招生过热,这几年总体就业形势又不太理想,外语类毕业生就业总体上已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那么,英语专业的学生还有什么职业选择呢?
用人单位明确表示所需人才为“一专多能”,而在招聘过程中,对“两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的毕业生他们会给予更多的关注。无可厚非,那些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同时具备金融、法律、经贸、外交、新闻等知识背景的外语类毕业生,将更容易拿到5至6个或者更多的录用意向书。
而传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所培养的学生,由于只具备单一的英语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转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1.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土木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机电工程等为主干专业的多科性大学,行业优势明显,多个学科位居国内先进水平,已成为高级交通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重要基地。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学校提出的人文社科建设应推动学科建设的交叉性、专业建设的不可替代性、人才培养的特色性三性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的“工学优势”,结合学科特点及社会需求,打交通旗号,办特色专业,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思路,将英语专业部分优秀中青年教师与学校各工程类专业的学科骨干有效地组织在一起,积极拓展学科发展新模式。
2.在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和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等专业方面,看准我国各大土建施工企业、科研设计院走出国门寻求发展已成必然趋势,于是学院经过全面调研在英语专业基础上分化出有较大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的涉外土木工程英语。而重庆新特区及“一圈、两翼”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汽摩及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产业、船舶制造业、天然气石油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又为涉外机电工程英语和船舶与海洋工程英语的诞生提供了有力的先决条件。
这不仅充分利用了学校优势学科的办学资源,同时满足了社会对外语专业学生复合能力的要求,为学生就业和学院的学科建设拓宽了渠道,提升了重庆交通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1.国家2000年制定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了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是英语专业的根本任务。一些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纷纷利用本校的学科优势率先响应,以填补特色鲜明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供给不足,英语专业不同方向在不同高校相继设立,如经贸方向、翻译方向、新闻方向等,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从教材的选用、专业教师的配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缺乏一整套的管理模式,加上认识不到位,结果一方面片面强调专业英语的地位,忽略语言基本功的训练,造成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不理想;另一方面,专业教师缺乏应有的英语水平,造成英语和专业相脱离,即所谓的“两张皮”现象。
语言始终都是一个工具,而具备所从事工作的专业知识是功夫,是内功,要想登峰造极,需要专业知识做后盾。我国现有综合性大学几乎都设有英语专业,在众多的院系中,如何使英语专业人才脱颖而出,可以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中找到自已的出路。
一个有着扎实的英语能力辅助的复合型人才是很受用人单位青睐的,对他们本身的的专业知识而言,熟练掌握英语可谓如虎添翼,这个“翼”不一定非要很精深,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也就足够了。就业网上有文章表明,现在很多用人单位想要的不是能和老外“谈天说地”的人,而是能用英语与他们谈生意、签合同的专业技能性人才。
2.构建多元化英语人才培养方式,适应就业市场要求。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历史背景、环境特点、学科特色、资源结构等实际情况,结合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制定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给英语专业设置一些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努力发展跨学科专业,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将两个或多个学科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打破学科壁垒,培养高素质的英语复合型人才和适销对路人才。如工科院校可以采取英语+机械、英语+计算机、英语+汽车等培养模式,优化培养过程、突出个性与特色,最终使毕业生获得双重知识,为自己提供更宽的就业渠道。
3.强基础、增内涵,打造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基地。一要打造好教学及科研平台;二要加强团队建设,不断提高团队的工程外语科研水平;三要大力抓好一批工程外语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建立,提高工程外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加强工程英语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做到教学、教师、教材、学术四管齐下。在独具特色的专业方向基础上,凝聚独特的学科发展方向。如在外国语言文学下的英美文学基础上,重点加强工程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工程英语口笔译)应用型人才培养,才能为工程英语专业学生迎接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挑战奠定良好的基础。
1.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行“见习制”,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的课程,列入大学阶段关键性教育任务。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满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求职的需要。具体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三个方面:在课堂实践方面,可采取“精讲多练”、“听说领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听、说、读、写、译的实践。在社会实践方面,可制定“社会实践”标准、制度、流程,建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档案。见习结束时,学校与企业对见习进行总结与评价,对于优秀的见习生,企业可以优先录用。
2.拓宽政府、高校与企业的沟通渠道,建立推进“先实习再就业”模式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高等学校和企业在推进“先实习再就业”模式的过程中,都应有其相应的职能、责任与义务。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先实习再就业”模式的推进工作,为先实习再就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进提供有利条件,起到协调作用;高等院校应根据合作企业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合格适用人才;企业应积极制定就业实习基地管理办法,对高校毕业生实习期间的学习、工作、生活、培训、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和标准做出规定,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
1.校内外实践基地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完备的校内实训中心建设尤为重要。同时,校外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和良好运行也是实践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校企合作增强了培养人才的适应性,实现了“双赢”和共同发展,促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所谓订单培养,就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核心就是供需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形成一种法定或近于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明确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需培养人才,学以致用;用人单位保证录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学。这样既解决了用人单位的“技工荒”,同时也解决了高校的就业问题。
3.重视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信息的相互反馈。在就业实习活动中,企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工作非常重要。在实习活动实施前,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习计划,确定实习的时间、期限、内容和环节,指派专人负责管理和指导学生实习。在实习期间要保持信息沟通,学校要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和实践状况,酌情把学生的合理需求反馈给企业。在实习结束后,对实习进行总结和修订,为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学校应根据“互惠互利”原则,一方面利用长期与企业联合办学、输送人才所建立起来的协作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有校外实习基地,但是由于缺乏对企业需求的关注、对输送企业人才的长期跟踪,导致“实习基地”在接受新一轮人才方面有所顾忌,有的学校甚至到学生实习、就业时才想到实习基地,没有做到对企业的长期关注与服务,当然企业在接受毕业生方面也会大打折扣。因此高校应和企业保持充分的有效沟通,优先帮助合作企业、实习实践基地企业培养人才,按照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及能力的要求安排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进入企业之后,还要做好后期的跟踪,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协助企业进行人才的培训和提升。
1.如今,捧着“铁饭碗”安安稳稳过日子已成历史,大众所认为的“稳定”职业如公务员、教师等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竞争也将大为加剧。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一样会被淘汰、被辞退。有竞争,才有人才的不断流动;有竞争,就难有安逸的岗位。所以毕业生需要转变择业观,主动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择业去向,眼光不要只盯着传统意义上的“白领”、“精英”岗位。我们要帮助英语专业毕业生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鼓励他们到基层去,到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民营企业、民办学校等急需英语人才的地区和用人单位去就业。积极鼓励和引导英语专业毕业生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谋职业和自助创业,或是继续深造、出国留学以拓宽就业渠道。
2.重视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推进全程性就业指导教育。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之中,在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之时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使他们提前学会客观分析自己并着手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就业教育要在大学期间分步骤推进,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就业指导课程、邀请成功校友讲座等形式让学生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然后结合英语专业特点,帮助他们了解当前就业市场需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此外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好求职本领及技巧,并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及就业竞争的指导,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全程性就业指导教育。
3.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没,为英语专业毕业生指明就业之路。高校必须教育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准确认识,对自身能力合理定位,要引导学生自我认知,支持学生培养就业能力以及帮助他们做好职业选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为英语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
[1]李铮.浅析英语专业毕业班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J].科教文汇,2007(7).
[2]罗萍,张建华,张懿.现阶段英语专业人才就业的态势分析与思考[J].职业圈,2007(13).
[3]朱霞.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向及应策[J].内江科技,2007(1).
[4]韩树杰.系统论视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5(10):33-35.
[5]刘枫.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责任编辑张佑法)
G64
A
1007-7111(2011)03-0079-03
2011-02-06
舒琳(1971—),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及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