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苏
(1.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93;2.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我们每天都会参与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有成功也有失败。当我们能够通过交际活动实现自己的意图,就算是成功的交际活动;反之,当意图没有得到领会实现,交际活动则面临失败。交际不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交际双方所产生的误解,而其中话语误解又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或者说绝大部分的误解是由于双方在言语方面的不一致所造成。
Sperber和Wilson在所提出的关联理论中,认为在有意交际(意向性交际,即说话人为了达到一定意向或目的而介入的交际活动)中,说话人所说的话对于交际活动来说都是有关联的。对于听话人来讲,理解话语的关键就是根据自身所处的认知语境来寻求话语中的最佳关联。认知语境是关联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关联论认为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体,它是由听话人对世界的假设集构成,包括传统语境各具体因素,也包括一个人的知识因素,如已知的全部事实、假设、信念,以及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正是这些假设集影响了听话人对话语的解读。
传统的语境观点认为,语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是给定的,早在理解开始前就已存在了。而关联论认为,语境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择定的。语境是动态的,是在整个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不断修正的;它不仅包括先前话语或话语发生的环境,更多的是指解读话语所激活的相关假设集。听话人根据输入的新信息,综合大脑中的旧信息和认知能力,不断地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环境,推导出说话者的意图。从这些对于关联理论中语境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解读话语时,选择恰当的语境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一旦听话人选对符合最佳关联的语境,那么交际便能顺利进行,否则,将会出现误解现象。误解现象其实是由于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的不同所导致。
例1,某下属帮老板订酒店,想问问人家有没有什么免费上网之类的服务,却怎么也想不出来怎么说好,于是就问对方:
“请问,你们这里有什么特殊服务吗?”
对方:“什么?特殊服务?我们是正规酒店!”
此例中,显然误解源自交际双方对于“特殊服务”这个词汇的理解差异。在说话人所处的语境中,“特殊服务”这个词指的是免费上网之类的服务,也许是出于面子的考虑,他并没有直说,想从对方嘴里得到这种服务的介绍,于是使用了比较含糊的概念。对于“特殊服务”这个词语境的设定是符合他自己当时需求的,但是他并没有考虑到这个词在普通人,尤其是在酒店从业人员的眼里是有着特殊含义的,基本上等同于色情服务。因而听话人结合自己对该词的理解和对说话人提问的场景,选择了他/她的假设作为语境,于是产生了误解。
例2,一个猎人一天什么也没打到,担心无法向太太交代,于是来到一个屠夫的摊前。
猎人:有野鸡吗,我买一只。
屠夫;今天没有野鸡,就买只羊腿吧,又嫩又鲜!
如同例1所分析,猎人和屠夫分处各自不同的认知语境中,自然会产生交际上的不协调。猎人出于面子考虑,准备买一只野鸡来冒充自己所打的猎物,以便交差。在他当时对于野鸡的认知语境中,仅有“野鸡可以带回家冒充是我打的”这样一种假设。然而屠夫在得到猎人的询问后,迅速地在脑海中产生了如下的假设:
他要买只野鸡回家吃。
买野鸡吃是因为野鸡肉又香又嫩。
正是由于屠夫不知道猎人所处的心理情境,他才向猎人推荐买羊腿,因为羊腿肉同样又鲜又嫩,殊不知在猎人看来,羊腿肉和野鸡的功能相差也太远了。
例3,正在写论文的A注意到B正要打开电视。
A:下午电视里没有什么好节目。喏,这里有本绝对精彩的小说。你要不要看?
B:哦,不了,谢谢。我宁可看电视,电视再无聊也比书好看。
显然,在对话中B没有选择比较恰当的语境假设,因而使得A的交际意图未能实现。对话中A所选择的语境假设包括:
B要看电视,这会影响我写论文。
我推荐他看书,他就不会看电视了。
可是,B则对A的推荐不感兴趣,因为A所说的话激发了他头脑中的这样一些假设:
A想要借一本小说给我看。
我不喜欢看书,宁愿看电视。
从对二人各自假设的比较中不难看出,B的认知语境与A没有太大交集,交际失败不可避免。
例4,A手里拿着表。
A:现在几点了?
B:八点多了。
A:我知道八点多了!八点多多少?!
B:哦?八点四十五分。
在这个例子当中A尽管没有直接说“我要校对时间”,但是拿着手表的行为表明他问时间是有明确目的的。B由于不注意或是低头做其他事情,对于这个问题只是选择了一般性的语境假设,认为A不过是想了解当时大概的时间是几点,所以给出了一个模糊的回答。但是在A接着给出的特别强调的明示性问题后,B和A处于相同的认知语境中,实现了交际的目的。
例5,西方人:您的夫人真漂亮!
中国人:哪里,哪里。
西方人:眼睛,鼻子,嘴巴……
该例应该说是反映了由于跨文化差异所产生交际双方语境假设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所接受的文化不同,交际双方在选择恰当语境时会遇到更多问题。在针对中国人的回答“哪里,哪里”时,由于不了解这只是中国人表达谦虚的一种方式,外国人产生了假设:
他想知道我认为他太太具体哪里漂亮。
于是给出的回答,可以想象会导致怎样的尴尬场景。
通过对上述种种话语误解的分析,可以看出交际各方对各自认知语境的选择对于交际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避免误解的产生,交际各方就得尽量使自己的语境假设和对方的相近或一致,语境假设交集的部分越多,交际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当然,交际本身是瞬间发生的,交际者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知识差异等决定了不可能事先完全设定语境,也不可能使语境完全一样。但是,许多成功交际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交际双方多注意一些细节问题,话语误解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依然是通过前面的例子,从交际双方入手来分析如何避免话语误解。
1.从说话者角度分析避免话语误解的可能性
只要听话者对话语的误解不是有意的,造成话语误解的主要责任应该是归咎于说话者。说话者应该提供给听话者足够的“明示性”的话语或行为,使其能够进行有效的明示推理。推理过程包含了选择相吻合的语境假设。如例1中,如果订房间的人能够考虑到“特殊服务”这个词所蕴涵的特定含义,而选择其他的表述方式,如选择更加明示的方式问“还有哪些无偿提供的服务啊?”就不会导致听者的误解了。例4中,A手里拿着表,虽然这是“明示”行为,但由于B正忙于其他事情而未注意到这一点,可以说,A的明示性行为实际上是失效的。如果A能唤起B对自己行为的注意,同样可以避免误解产生。另外,在例5中,说话者如果考虑到对方是个外国人,可能会对“哪里”产生误解,就应该避免使用这种特定文化中的语言现象。对于这种由于双方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交际误解,对于交际双方提出的要求就是,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要兼顾文化和社会知识的学习。
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说话者能够做到尽可能不用不必要的晦涩难懂的字眼,避免使用需要极多处理量的话语,发生误解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2.从听话者的角度来分析如何避免误解
对于听话者来说,在对说话者用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作逻辑推理时,要根据提供的词语信息、逻辑信息和本身所具备的百科信息,选择最合适的语境,努力求得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例3中,B没有注意到A话语中的言外之意。如果B注意到A在说话时加进了“绝对精彩”这4个字,根据已有关于“省力”原则的知识应该能够判断出A这样说是在传递特定的某种意图,如果再加上从周围的情景中调用A正在写论文这样的信息来补充自己的认知语境的话,B就不难推断出A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了。
交际双方要避免误解的产生,就都得努力使自己的语境假设能和对方的相一致。这就要求在交际过程中,要尽量做到细心,考虑周全,不因为马虎大意而导致“话不投机”的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误解并不能完全避免,它总会因为表达方式、听话者的认知环境、智力因素等不同原因而产生。误解并不可怕,因为在出现误解后,交际方一般会寻找其出现的根源,从而调整自己的语境假设,经过双方共同努力,最终实现双方的认知语境互相重叠,直到实现交际目的。对于实在难以消除的误解,除了要对自身的表达方式进行反省之外,也要综合分析交际对象的情况,给予对方更多的宽容和理解,这同时也是提高自身交际能力的一种表现。
[1]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黄清贵.话语误解与关联理论[J].福建外语,2001(2):22.
[5]朱丽.从认知语境看新型话语误解[J].文学语言学研究,2007(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