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2011-08-15 00:50陈洪美
重庆与世界 2011年15期
关键词:雷州傩戏湛江

陈洪美

(湛江市群众艺术馆,广东湛江 524000)

湛江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湛江的先民在高雷沿海这片热土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下了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然而,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冲击下,人们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兴趣爱好、审美标准和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年轻人受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对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渐失去兴趣,对传统文化的内容缺乏了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有的非遗项目随着老一辈艺人的逝去而濒临消失,有的则处于“有传无承”的尴尬境地,因此,保护非遗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总结以往湛江非遗项目精品荟萃,保护成效显著喜人的实践经验,开创和探索一条通过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非遗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的好路子,是身为非遗保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谨此,权作抛砖引玉,以就教于同行领导和专家。

一、全面调查,了解和掌握全市非遗现状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非遗现状,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遗项目及其起源、分布、传承人、发展、价值和生存现状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主要坚持做到群众性和价值性。

(一)群众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无论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或是与其相关的实物与场所都与人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可见,人民群众是非遗存活的土壤,是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载体,只有依靠和发动群众,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因此,第一,通过政府、社团组织与报刊、电视、网络等,加大对非遗保护的宣传力度,帮助群众了解非遗保护知识,增强非遗保护观念,使非遗保护工作在群众中产生共鸣。第二,公布提供非遗项目线索的方法、联系人与联系电话,方便群众提供线索;同时,在各县(市、区)非遗工作部门安排专人接听群众的电话或接待群众直接上门提供线索。第三,对被认定为非遗项目线索的提供者给予适当的奖励。据统计,依靠群众提供的非遗项目线索共有300多条。

(二)价值性

非遗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因此,是否认定为非遗保护项目的重要标准就是它的价值性。如廉江石角傩戏,虽然它主要分布于粤桂边陲,辐射范围面积不大(约3 800公里),受众人数不多(约500万人),但它已有500多年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它集戏曲、舞蹈、击乐、巫术、雕刻和美术于一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傩戏虽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广西等省(区)存留,但它是湛江市和广东省仅有的剧种,填补了湛江市、广东省无傩戏的空白,对湛江市、广东省乃至全国傩戏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况且,廉江傩戏是用当地话(客家方言)演唱的,更为稀罕。而且,石角傩戏现仅存留一个傩戏团,如不加以保护和传承,这个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将濒临消失的危险。据此,我们将其列入市级重点名录加以抢救和保护,并组织专家成立课题组,编辑《廉江石角傩戏剧本选注》和《廉江石角傩戏研究》两书,以资广泛传播。

经认真细致全面的调查,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市各县(市、区)非遗项目的现状,至2010年底止,湛江市列入非遗项目线索增加到了1 000多项,被认定列入重点挖掘保护的有300多项,种类涵盖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曲)、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等类别。

二、保护非遗,传承中华文明

对非遗项目的调查旨在保护、传承和合理开发利用。因此,在做好调查的基础上,加大了保护传承的力度。

(一)建立双层机制,保护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根据这一规定,建立双层非遗保护机制,即非遗项目的属地(县、市)保护和市级保护,除将非遗项目列入属地县(市、区)名录,并指导监督其有关主管部门妥善保存,防止损毁、流失外,还在市非遗保护中心建库对这些项目的有关资料、实物、音像等备份予以保护,做到凡被列入名录的非遗项目保护万无一失[1]。

(二)列入名录,保护非遗

根据非遗项目的不同价值分别列入不同级别的保护名录,是工作的主要部分。为了保证列入各级名录项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所有推荐或认定项目都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

例如“雷州蒲织”项目,有人认为“蒲织”的起源可能在福建莆田,不是雷州首创,不应列入保护名录。为了弄清“蒲织”的历史渊源,做到不冒报不漏报,评委会专家抱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分工合作,有的查阅史料,有的到雷州蒲乡蹲点收集“蒲织”有关资料、实物和寻访传承人,有的随湛江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组织的“赴莆田文化考察团”亲临莆田进行实地考察。经综合各路专家的研究意见后得出的结论是:虽然雷州半岛历史上大部分移民来自莆田,闽南文化与雷州文化有着很深的亲缘关系,但蒲织渊源于莆田查无史记,虽然“莆”与“蒲”同音,但与“蒲织”没有必然联系。反之,从雷州文化角度看,雷州土著先民已在这块红土地上繁衍生息了5 000多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类的变化迁徙,雷州文化已不是单纯的莆仙文化,而是古越文化、俚僚文化、闽潮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和积淀;从考古角度看,雷州蒲织工艺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境内原始山岗遗址已发现众多的“席纹”陶片,反映了迄今约5 000年前雷州先民编织并使用蒲织品的历史;从史料记载看,《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记载:“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后家池生蒲,长五丈,时感异之,谓之蒲家,因以为氏焉”;从传承角度看,千百年来,“雷州蒲织”代代相传手手相承从不中断,自唐宋时期发展成为一种产业至今,长期发挥着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它的技艺性不是太难,而且在短期内不会失传,据此,专家们推荐认定“雷州蒲织”列入市级名录加以保护传承。

(三)传承利用,保护非遗

非遗的传承利用与保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保护是传承利用的前提和基础,传承利用是保护的方式和手段。因此,我们在保护、传承和利用方面是实践更是探索。

1)建立非遗保护资料库。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将收集到的非遗项目的实物、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分门别类入库保存,较全面详细地记录湛江市非遗项目的有关资料,用以永久存留传承。

2)建立非遗保护网站和“麒麟村爬刀梯”与“旧县傩舞”2间陈列馆。将收集到的非遗项目的实物(易损、毁的实物用复制品)、文字、图片、录音、录像(有的是复制、复印件)等放到网站上和陈列馆里,供群众查阅、参观,为群众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料、实物,这对于保护和传承非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建立非遗保护传习所。非遗项目主要靠动态传承,而建立非遗保护传习所是最好的保护、传承方式。建立了遂溪醒狮(3个)、麒麟村爬刀梯、旧县傩舞、吴川飘色、姑娘歌等7个非遗项目传习所。这些传习所既有利于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又有利于非遗项目进行经常性的排练创新,提高技艺水平,还可通过参加各种大型赛事和展演活动向海内外充分展示湛江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如2010年,“遂溪醒狮”应邀赴巴拿马进行文化交流,参加中央电视台元宵和中秋晚会演出,为联合国教科文专家和18个国家驻穗领事和商务代表访湛表演;吴川飘色多次应邀参加东莞的“酒文化”及“庆中秋”巡演,并连续5年参加香港回归庆典巡游和会演。他们的演出活动不仅展示了湛江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增强了湛江的软实力,成为宣传湛江的良好窗口。他们通过或比赛,或义演,或商演,提高社会效益,增加经济收入,保证了传习所的正常运作,较好地利用非遗自身价值实现其保护、传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建立非遗保护传习所是保护、传承和利用非遗的有效方法。

目前,湛江市已列入市级名录的有41项,省级16项,国家级7项;市级项目传承人52人,省级23人,国家级3人,但离我们现已掌握和亟待挖掘的非遗项目和认定的传承人数量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加大保护非遗的工作力度。

然而,在保护非遗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资金不足、设备落后、人才缺乏的瓶颈制约,因此,应如何将保护、利用非遗与发展旅游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是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非遗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与旅游

中国是一个有着5 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就了独特的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产业部门之一,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的。毋庸置疑,经济性是旅游的本质属性。但是,旅游业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经济部门,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旅游者,旅游者以追求精神享受为旨趣,可以说是文化消费者或审美者。因此,旅游业的核心产品只能是文化产品,旅游经营者必须为消费者提供文化享受,如此方能从交换中实现赢利目的。正是旅客供求具有这样的特殊性,才决定了旅游业在具有经济性的同时还具有文化特性,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同时还必须遵循文化规律。因此,完全有可能开创和探索一条通过文化和旅游结合方式进行非遗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的好路子。

著名策划家王志刚先生有一段名言:“未来中国的竞争,是文化板块的竞争,谁能把握住每个板块后面的文化底蕴,谁就能把握住竞争的主动权。”非遗作为一种优势文化,其品牌价值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和认同,这种知名度、影响力越来越为世人共知。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一块金字招牌和蕴涵丰富的文化底牌[2]。

(一)开发非遗资源的可能性

首先,非遗资源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开发的基础。例如,被誉为“舞蹈活化石”的傩舞,在湛江十分丰富,分布于麻章、吴川、雷州、廉江、徐闻等广阔地区。湛江傩舞历史悠久,已有400~600多年的历史,吴川市的《舞二真》面具是洪武八年(1375),麻章区旧县村的《考兵》面具制作于明万历年间。湛江傩舞已被国家文化部列为非遗保护。

其次,有众多的专业人员和业余人员。

再次,有的非遗项目,如廉江石角傩戏具有神秘的艺术效果。傩戏文化,以其绝无仅有的艺术韵味和特色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艺术画廊里独领风骚,深受中外友人喜爱,具有美好的开发前景。人龙舞、石狗等亦然。

(二)开发利用非遗的措施

1)新建非遗旅游景点。湛江非遗项目众多,精品荟萃。因此,可以从中选择若干项目进行整合、提炼、规划、布局,串联成为非遗旅游景点,在解决交通和旅游设施的同时,与其他旅游景点连接起来,连点成线,从而达到推荐和宣传非遗旅游路线和旅游项目的目的。

2)在市、县(区)博物馆内开辟非遗展览室,它是保存、保护、宣传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场所,涵盖非遗项目的方方面面。通过实物、录像、文字、书籍、文物、现场表现等,向游人展示介绍非遗项目。这对于非遗资源的开发与非遗旅游品牌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开发非遗手工艺品,使旅游景点内的小市场具有个性和特色。如傩舞傩戏的木雕、竹雕面具工艺品、仿制的傩案画、仿制的木雕或竹雕稀奇字、傩对联等,让旅游者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觉,不仅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也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丰富旅游景点的服务内容。

4)表演“天下四绝”之一的雷州换鼓和傩技绝活——“上刀梯”、“下火海”、“滚棘床”、“穿腮”等。《警世通言》说天下有四绝:“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江潮。”作为天下四绝之首的“雷州换鼓”,史书没有记载与遗存资料。为探讨“雷州换鼓”的文化内涵,湛江市委宣传部成立了“雷州换鼓”课题组,组织专家学者对“雷州换鼓”进行历史调研,挖掘与整合,解开悬而未决的历史课题,并研究将“雷州换鼓”的文化内涵转化为舞台艺术,展示独具特色的“雷州换鼓”文化。这些对打造非遗品牌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5)进行非遗项目考察游。这种个性化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应合理规划,有序开发,使非遗项目考察游成为文化旅游项目中的精品和旅游项目。

我们坚信:非遗项目成为非遗旅游景点之日,就是开创和探索一条通过文化旅游结合的方式进行非遗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的好路子开通之时。

[1]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2]韦燕生.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雷州傩戏湛江
漫步湛江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文旅融合背景下宁都傩戏的当代价值与传承策略
软陶傩戏面具
中国戏曲活化石千年“非遗”傩戏
梦中题词
乡音心中留
雷州书画作品选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作品选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创作巡展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