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浩泉
(吉林省方志馆 吉林 长春 130000)
史志资料收集是志书编纂中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影响着专书编纂的质量。其具体形式和内涵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充实,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保证收录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新编地方志书第一轮编修工作处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初期,政府机构行政管理职能高度集中,以政府部门提供史志资料为主体途径的收集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而续修地方志书的社会背景发生了深刻变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开放程度加大等诸多因素,必然使史志资料的收集渠道和手段多元化、社会化。
严谨、科学的史志资料应该做到“横不断线”、“竖不缺项”,是会“说话”的。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甄别、收集。
1.史志资料要体现正确的观点,要充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历程和成就,也要记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所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
2.史志资料要理清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反映事物的发端、兴衰起伏、发展变化和现状。
3.资料要反映地方特色。史志资料只有准确、客观的描述区域内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特色”,才能体现出地域优势和风貌。
4.资料要反映时代特色。史志资料记述的是特定区域时间断限内现实生活方方面面的事物,自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5.资料要反映出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要揭示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规律,这也是资料的灵魂所在。
6.资料要反映出事物的因果关系。资料只有彰明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才能准确描述历史发展内在本质和外在表象之间的联系。
在长期的史志资料收集工作实践中,史志编修者通过不断总结,形成了一整套全面有效的方法。基本指导思想是:收集资料范围要有深度和广度,要有全面性,否则,不足以反映原貌,不足以辨明真伪,不足以体现其规律。史志资料的收集,在把握其特征的前提下,力求一个“多”字,没有“多”的数量,就不可能有“高”的质量。有些传之久远且富有生命力的旧志,就是以厚实的资料内容作为基础的。在传统的搜集方法中,一般有以下几项工作内容:
1.拟定史志资料采集计划,制定采集纲目,以承编志书的篇目设计为基本主线,结合收录内容的实际情况,做出动态调整。
2.查阅文献档案。档案是修志工作最重要的资料,应下力气收集。第一步,查阅涉及编修内容的单位内部所保存的文书档案,可以将查阅档案和清理档案结合起来。第二步,本着“先近后远”的原则到档案馆查阅。查找档案资料要利用好档案馆的各种检索工具,如案卷目录、重要文件目录、专业目录、专题介绍、专题片段等手段。
3.查阅书籍报刊。书籍报刊,特别是记载本地区、本行业情况的书籍和本地区的权威性、专业性报刊,保存着大量有价值的资料,是资料收集的又一重点渠道。查阅资料首先要明确所查内容的载体书刊,然后再到相应的图书馆或单位查阅。
4.采集“口碑”资料。采集“口碑”资料就是对事件经历者(知情者)进行专题采访获得的资料。其方式主要有:进行座谈、登门采访、特约当事人或知情人撰写回忆录等。采集“活”资料要注意:首先要作充分准备(挖掘线索、了解背景、采写提纲),以免盲目的工作,浪费人力和时间;其次要注意做好被采访者的思想工作,调动其积极性。采集“口碑”资料,要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伪存真,综合归纳。
5.实地走访。实地走访的资料具有客观性。地方志书记述本地区的地理、历史及现状等方面内容,许多资料更需通过实地走访获得、考订。文献档案是重要的,但不等于资料的全部,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印证。有些文献档案缺乏,更需要作实地考察。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革命遗址、碑刻铭文、风俗习惯、特产、民歌民谣、方言等等。在进行实地调查时,应借助摄像、绘图、录音、拍照等现代科技手段,可更好的完成工作。
近年来,各修志部门不断探索史志资料收集的新途径,开始重视网络资料采集和社会调查等方法在史志资料收集工作中的应用。
1.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信息量丰富的优势。网络信息资源极为丰富,目前很多单位的公共信息资源都已网络化,档案文献资料数字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个划时代的科技成果,扩大原始资料的筛选范围。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很多是“二手”的或未经充分考订的资料,原则上主要在权威部门(人士)主办的网站上挖掘资料信息并及时甄别其真实性。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保存一些具有史料权威性的网站网址,使登录搜索更便捷。
2.发挥网络查阅、检索的速度优势。网络查阅的速度优势是无可比拟的,这大大提高了资料收集效率,查阅时要注意提高提取“关键”词的能力,这是提高在网络上查阅效率和质量的关键。
3.实现地情网络资源共享。全国大多数方志机构都进行了史志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工作,这对于提高史志资料质量,丰富史志资料的内容发挥了重要作用。
4.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的功能。互联网的交流平台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互联网极大地扩展了修志工作者的交流空间,成为提高理论业务知识整体水平的新手段。目前,在百度贴吧里有地方志吧、年鉴吧,在QQ里有很多志鉴交流群,这些都成为交流、提高史志资料收集工作理论业务知识的阵地。
社会调查是调查者了解社会现象的状况和社会发展规律而通过某种手段对社会现象进行的调查活动。社会调查学是从朴素的田野调查(实地调查)和走访演变而来的,是简单调查走访形式的升华与发展,而不是简单的雷同。社会调查学作为社会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历史文献的撰写、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社会调查将会成为史志资料收集的一种有效手段。
1.高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应具备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社会调查在史志资料中的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可以提供对比数据,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社会调查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可针对社会某群体意识形态的变化、形成进行调查;二是可以完善史志资料的要素和内容。历史文献有时不能完全独立的、全面系统地反映事物要素,社会调查是一个有效的补充性采集手段;三是可以通过调查发现已掌握的史志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资料或提出补充资料的具体意见。科学的、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报告,是经过系统的、标准化的加工整理和综合性的量化分析之后得出的,其成果可以和已有史志档案相印证,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
2.社会调查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一是按照调查动机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预测性研究。史志资料调查应该以前两种为主;二是根据调查客体的时间维度分为:横向研究、纵向研究;三是根据调查的事物性质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3.社会调查步聚:一是选题,为史志资料收集需要而做的社会调查选题要和资料收集的篇目大纲保持一致,并具有针对性。当资料描述不丰满、缺漏方面较多、竖写断线过长、横陈缺少要项、重要事务漏记且无系统资料补充渠道时,可有目的的开展专题社会调查,盲目开展社会调查,会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二是确定调查对象、时间和取样范围;三是构思调查提纲,准备调查工具。调查提纲即组织调查具体内容的基本思路。调查工具指问卷表格、采访提纲、采访机等。
4.实际调查,社会调查针对不同的调查目的,可选择采用抽样调查、直观法、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单一客观事物的调查,一般采取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含有主观因素的调查,一般采用访谈的形式;重大、复杂的课题可以采取大样本的统计调查,这种形式一般涉及领域广,专业知识要求较高,资金开销大,时间长,需要多部门协作完成;专业性较强的社会调查,可以通过委托、招标等形式,由专业机构进行;对于权威部门掌握的成型(成熟)的社会调查成果可以作为史志资料进行采集;专业的修志部门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独立灵活地开展个案调查。
5.调查结果整理、分析后形成调查报告,然后按程序进行严格的论证、审核后,方可作为史志资料的内容。
搞好史志资料工作,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深厚的业务理论知识;除精通修志理论业务外,还需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基本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调查客体进行内在规律分析。只有在资料收集的实际工作中努力探索,不断加强对资料收集工作的认识,才能有效拓宽史志资料收集的途径,保证史志资料的质量,为纂辑资料长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