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探究

2011-08-15 00:46:01韦庆昱
黑龙江史志 2011年24期
关键词:职业大学生专业

韦庆昱 丁 伟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近年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做到充分就业、合理就业,这不仅需要社会提供更多适合大学生岗位、同时还需要大学生进一步加强认识、理性应对,切实加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培养与锻炼,学校除了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之外,更应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给出全面系统的指导。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的Beveridge于1909年首先提出,他以成熟劳动者的可利用率为依据,从而辨别出哪些劳动者是需要被替代的,哪些是正在寻找工作的人。[1]后来,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两种具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就业能力就是一种适应能力,即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第二种观点认为是个体在一个既定的劳动力市场上成功从事某种工作的潜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校通过知识学习、能力锻炼、素质提高使自己获得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还有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即获得工作并保持工作的能力,但统一的认识都认为就业能力是与职业相关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时间而获得工作、维持并发展工作的能力。就业能力从结构分类上有如下三种层次上的能力:一是就业基础能力,它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和自信、高效等个人属性上的能力;二是个人发展方面能力,包括领悟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整体规划及战略思考能力;三是把个人就业能力等呈现给市场的表达能力,得到用人单位认可的应聘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指标

就业能力的概念抽象而广泛,但人们在实际运用中往往采用关键指标来加以说明。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具体可分为以下六项关键指标:

1.素质性就业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人际协调能力,从而提高自身修养和丰富自身内涵,成为颇具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2.技能性就业能力。在专业知识丰富的同时要增强自身技能培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保障,同时,大学生还要锻炼在各个岗位上的能力,以适应不同岗位需要。

3.持久性就业能力。持久就业能力是指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身体状况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及知识更新能力。

4.竞争性求职能力。具有竞争能力的竞争型人才既需要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超越能力,又善于竞争并懂得如何赢得人才市场的青睐,熟悉人才市场的运作规律的良好素质。

5.职业规划能力。学生通过认识自己,了解职业,从而对职业发展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根据这一目标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提高相应的素质和技能,及早规划,在大学里充分利用资源夯实自己未来的职业根基。

6.挫折承受能力。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会面对很多的挫折,那么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就显得很重要,这就是通常讲的的逆商。即指是在失意、困难、失败等面前要有很强的抗耐力。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和原因分析

1.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近年来,麦可思(My-COS)公司每年就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指数发布调查数据,笔者所在单位也邀请了麦可思做了全面的就业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学生的就业状况有很大的差别,究其原因,就业能力是根本的差异。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具有下面一些共性体现:

一是学生对学习认知不足,不能正确理解专业与职业、学习和工作、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没有长远的人生发展规划。二是学生对社会现实了解不够,对职业的期望过高,择业意识形成较晚,缺乏基本的求职能力。三是个人综合素质不高。不少企业认为,学生的适应能力、分析能力、事业心、情绪控制力以及非专业的知识不强,而这些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一是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许多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就具盲目性的,进入大学后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高校的职业指导也只是局限在择业技巧的指导,没有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来促进学生职业成熟和发展。

二是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功利化,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所以学习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就业力自然不强。许多学生对本专业学习没有清晰的概念,不清楚本专业在社会领域的利用及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

三是学习与实践结合度低。部分高校强调理论教学,学生基本是从课程教学和书本中学习,高校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普遍不足,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1.加强生涯发展指导,促进学生职业发展。首先,加强学生个人生涯规划指导,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其次,通过科学方法和手段,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然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的知识进行科学的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最后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顺应市场需要[2]。

2.加强学习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学习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最有价值的能力之一。高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三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大学学习本身就具有自主性学习特征,各种教育活动必须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自主性学习能力强的人,对学习过程控制、调节能力就很强,能够比较成功地运用学习策略,克服自身在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二是加强学生学习策略指导,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专业、内容、难度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三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加强他们对学习本身价值的认同。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锻炼学生实际能力

一是加强课程实践。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真正看重的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开展课程实践,把专业课的学习和社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是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比如一些理工科课程应安排学生首先到公司厂房进行认识实习,使用他们对课本上的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实地参观对以后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增强了热爱专业、学好专业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加强社会实践。对于大多学生来说,大学四年是求学和就业过渡期,终究每位学生还是要到社会的熔炉中进行锤炼。在大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对将来就业乃至于将来的职业发展都是有益的,各高校对社会实践都很重视,暑期“三下乡”活动等社会实践对就业有很大帮助,在实践中大学生慢慢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是加强校内实践。校园内的实践机会也很多,比如各种社团、协会、学生会等组织,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与和组织这些组织的活动,这样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各种能力。通常有过学生干部工作经历的学生比一般同学会更加自信,处理问题更加高效,待人接物更加得体。

4.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一些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不愿到车间等生产一线,只喜欢从事管理类工作。这种观念必须转变,要教育学生毕业后首先应到基层锻炼,磨练自己,没有为企业创造效益,为社会创造财富,就谈不上个人待遇。许多工作有成就的老专家都是在偏远地区工作,十年如一日,最终成了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如果把大学生比作“产品”,那么学校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营销策略”,端正产品的心理定位,能够使产品适销对路,这也就是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他们人尽其才。

5.加强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竞争能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及时了解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现状及其需求发展趋势,分析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研究开发市场需要的新型课程,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进入高年级阶段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注重学科综合化渗透,促进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质量;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尽可能为更多学生提供一个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以便使每个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中都能接受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3]在课程教学上应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深入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应变能力。

[1]张迎春,赵建锋.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J].现代经济,2009,(6):126-127.

[2]石永昌,吴现波.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4):112-113.

[3]朱永永.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个方面[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1):36-37.

猜你喜欢
职业大学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