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君(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 200234)
统一战线工作的政治心理学研究综述
◎唐睿君(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 200234)
统一战线工作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之一。它是一种政治工作,也是一种特殊的群众工作,工作的对象是人,从心理科学的角度看,统战工作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心理工作。要想进一步对统战工作做政治心理学的应用分析,有待于深入挖掘统战工作中可被运用的政治心理学知识,揭示出政治心理学在统战工作中的可应用性规律,从而为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政治生活做出一些努力。
统一战线工作;政治心理学;应用分析
自1948年9月,新的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成立以来,学界和政界人士就一直不断地在为我国的统战工作做出历史经验的总结以及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们逐渐意识到运用政治心理学能更好地推动统战工作的开展。由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探讨政治心理学在统战工作中的可应用性。综合相关的研究文献,现将主要议题和方向归纳如下:
1996年,蒙慧玲就在《略论统战干部的心理素质》(《理论园地》,1996年第3期)中指出,统战干部要做好统战工作,除了必备的政治家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之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热爱统战工作的情感,学习统战业务的强烈需求欲,胜任统战工作的能力,以及要有与统战工作相适应的性格。
姜金奎在《统战工作中的几个心理学问题》(《大连大学学报》,第22卷第1期,2001年2月)中,对统战工作成员的社会认知特点、情感特点和群体个性特点进行了心理层面上的剖析,提出了统战工作必须研究统战成员的心理活动特点,把握他们心理活动的规律,只有这样统战工作才能取得明显的实效。
在2007年第1期的《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统战理论与实践》上有一篇未署名文章《统战干部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待人处事的基本技巧》中,其编者向大家介绍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际关系学家,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人生导师之一—戴尔·卡耐基所著的《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励志经典》中所说的一些心理素质,并认为非常适合我们的统战干部,可谓颇有新意。这些心理素质包括真诚地赞赏他人,学会真诚地关心他人以及首先想到他人的需求。同年,在第3期中闻洁的《统战干部心理素质:如何使人喜欢你》也列举了其中的一些心理素质,包括不要忘记微笑,千万不要忘记他人的姓名,学会倾听他人讲话以及让他人感到他自己很重要。
邓凌认为统战干部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党的统战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直接影响到统一战线法宝作用的发挥。他在《新时期统战干部应具备的心理素质》(《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中指出,目前在党的统战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统战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强调,提高统战干部的心理素质,是当前统一战线干部队伍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并提出了新时期统战干部应具备的几项心理素质:良好的情绪情感、广阔的胸怀、坚毅果断的意志品质、较强的求知欲、求真务实和勤勉的心理品质、创新思维、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
何世成根据统战工作自身的特点,认为从事党的统战工作的人员,在具有德才兼备和对干部“四化”要求的一般素质要求外,还需要具备的一些素质(坚强的党性、广泛的知识、良好的人格、主动的精神和坚韧的作风)中提到了“良好的人格”。统战工作者待人要真诚,切忌做作虚假;言行要一致,忌说做不一;平等待人,忌搞亲疏;尊重别人,忌骄踞自傲;多关心人,热心服务,忌冷漠无情,高高在上;广交朋友,友谊长存,忌喜新厌旧,势利待人……①这些作风都要根源于为人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及清正廉洁的良好人格和修养。
袁树平在《人格魅力:做好统战工作的基础》(《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9月第1期)一文中指出,良好的人格魅力是做好统战工作的基础。他对统战工作中影响人格魅力的因素作出了分析,包括近距离因素、互补性因素、形象性因素、包容性因素、平等性因素、吸引因素和环境因素。2002年,他又提出“个人威信”的问题。在《个人威信:统战千部人格魅力的展示》(《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7月第3期)中,他强调个人威信作为人格魅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统战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统战干部只有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威信,才能与党外人士交朋友,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此基础上,他出版了专著《统战工作中的人格魅力》(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就统战干部的人格力量在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作出了分析、挖掘和探索,可谓独辟蹊径,“开启了一扇统战干部素质研究之门”②。
另外,宣薇认为,统战干部要像李瑞环同志说的那样“做到人格好、人缘好,形象好”。她将统战干部的人格力量定义为意志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三者的总和,并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推进,仅凭权力强制力影响工作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淡化,而人格的力量在统一战线这样非法律规范和调整的关系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作为统战工作者,应该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升“人格”,扩大人格力量的影响。③李东明结合统一战线的工作特点,提出并论述了统战干部要修养的“中行”气质、“稳健型”性格和塑造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职业角色的观点和方法④。
1992年7月,花蓉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3期发表的《试论统战对象的基本心理特征》一文中,从整体上把握了统战对象的群体特征,对其基本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探索他们的心态变化及其规律性。这些心理特征包括: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希望祖国富强统一;强烈的自尊需要,要求自己的劳动得到社会承认;较强的交往能力,注重沟通信息;人格的多重性,是各特性的统一体。
刘守中在其主编的《统一战线心理学》一书中分别阐述了民主党派、非党知识分子、经济领域的统战对象、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人士以及海外侨务工作对象的群体心理特征⑤。邓凌除了剖析以上统战对象之外,还分析了无党派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心理⑥。
王军主要关注了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心理特点。他指出,我国新社会阶层主要由六类社会成员构成: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以及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⑦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利益分化、社会关系复杂化、社会矛盾多样化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使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心理出现一定的震荡,并成为多种矛盾心理的聚合体,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征。如在政治上提出自己的要求,其政治参与带有很强的趋利性,民主意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以及存在着一些对政治自觉不自觉回避的现象。
徐锋则解读了港澳居民的政治心理,指出了一种“心理移民过程”⑧的存在,即回归后,两地人民都经历了文化心理上移出——移入的双向复杂过程。一方面,他们对祖国大陆会产生疏离感,对其国家性质和社会制度也会感到恐惧,另一方面又会产生优越感,会非常重视自己已经取得的各方面的成就。
早在1987年,郭克敏和何功勤在《关于统战宣传方法的心理探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根据人的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宣传教育是转变人们错误思想和狭隘观念的有效途径,也是统战宣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⑨这些方式方法主要有:说服宣传法、逐步提出要求法、团体规定法和接触实践法。
在统战工作的实践中,王军认识到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信息沟通的问题。所谓统战人际心理信息沟通,就是在统战活动中人际之间传递和交流心理信息的过程。就是要把沟通双方的观念、思想和情感等看作信息,主客体之间更多地采用协商、讨论、谈心等双向沟通的办法,互通情况,交流感情,沟通思想,而不只是由主体向客体采取作报告、传达精神和布置任务等单向沟通的办法,这对于改善统战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⑩
在对台统战工作的研究中,叶一舵和张欣认为可以利用一些心理学的原理,挖掘心理资源,采用一些心理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两岸民众的心理融合。在其共同发表的文章《新形势下基于台湾民众心态的对台心理统战策略》(《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中,提出运用“对话效应”,同时强调处理台湾问题时要注意张弛有度,并以福建为例提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心理统战策略,如强调闽台血缘关系,以增强台湾同胞的本土认同感;通过加强文化和宗教交流等,促进海峡两岸民众的心理融合等。这些尝试为探索促进两岸民众感情和心理融合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也为政府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对台心理统战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意见。
并且,张延慎认为想要做好“大三通”时代的对台统战工作,关键是增强台湾当局与民众对大陆的心理认同,要不断增强对台的心理约束力、心理吸引力、心理感召力、心理渗透力、心理内聚力和心理威慑力。[11]
此外,对于我国历史上一些关乎民族存亡、生死攸关的重大事件,我们党在进行统战工作时所运用的战略战术中也蕴含了政治心理学的知识。如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就离不开我们党对当时的民众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准确把握,并且因势利导,推动社会心理向有利于抗战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的根本转变。[12]
综上所述,虽然政治心理学自上个世纪80年代就由西方传入我国,但直至今日,经过近30年的探索,我国对于其理论、实践研究以及学科建设方面还未达到成熟。政治心理学在广泛的政治实践中,并未得到有机的运用。要想进一步对统战工作做政治心理学的应用分析,有待于深入挖掘统战工作中可被运用的政治心理学知识,揭示出政治心理学在统战工作中的可应用性规律,从而为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政治生活做出一些努力。
注释:
①何世成.统战工作自身特点对统战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J].四川统一战线.1999,3.
②赵秀忠.统战干部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统战干部的人格魅力》读后[J].河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2).
③宣薇.统战干部的人格力量[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1).
④李东明.论统战干部的人格修养及角色塑造[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
⑤刘守中主编.统一战线心理学[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1.
⑥邓凌.新时期统战对象政治心理特征探析[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19—23.
⑦王军.正确分析新社会阶层的特点和政治心理积极探索统战工作的新方法[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新阶层研究).2004(4).
⑧徐锋.对港澳统战工作相关问题的再思考[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10.
⑨郭克敏、何功勤.关于统战宣传方法的心理探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31
⑩王军.掌握心理信息做好统战工作[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7(3).
[11]张廷慎."大三通"时代对台统战工作策略的新思考[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33.
[12]详见樊美玲、蒲晓业.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共对当时社会心理的准确把握.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5:84—87.
唐睿君,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09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D613
A
1008-9187-(2011)03-0084-03
朱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