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正平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 310053)
医学生就业观功利主义倾向的偏差与矫正
叶正平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 310053)
随着社会改革和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医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激烈的竞争,医学生在就业观念和行为选择上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具体表现在专业选择、专业学习、就业选择等方面。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社会环境、高校、家长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对医学生的就业观应从社会发挥导向作用、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家庭完善支持系统、学生自我调适就业观等四个方面进行矫正。
医学生;就业观;功利主义倾向
观念的正确与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主观判断与行为选择,就业观念则是大学生就业策略与行为选择的思想基础,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大学生就业[1]。当前医学生就业观中存在一定功利主义的偏差,不仅加大了医学生就业的难度,而且造成了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研究医学生就业观并加以引导,有助于解决医学生就业的问题,应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核心。
医学院校每年报考的人数相对较多,招生录取分数线相对也比较高。能够捧上医生这个“金饭碗”,成了很多考生和家长的理想目标。而医学院校的非医类专业就要冷清很多,一些学生一进学校就想着“跳槽”。转专业是目前高校吸引学生的政策之一,对就读专业不满意的任何一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都有重新选择其他专业的机会。从浙江中医药大学、温州医学院和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有关高校的具体情况分析来看,一些就业形势好的专业成为学生转专业的大热门。笔者曾经专门访谈过一名从非医类专业转到医学专业的学生,他表示,自己并不喜欢学医,但是为了以后能找个好工作,还是听从了家里人的安排,申请了转专业。学生的频繁“跳槽”使得非医类专业的优质生源流失,而其他因为成绩等原因不能成功转专业的学生也产生了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医类专业的发展。
医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任务较重,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呈功利主义倾向。目前,在医学生的学习中重实用知识轻普遍知识的趋势越来越严重。为了获得就业“通行证”,许多大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专业学习”或英语、计算机等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疏于基础性、人文修养性学科的学习。调查显示,一些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等课程逃课现象严重,医学生对提高职业道德素养的认识程度不够。正是因为这种知识学习上的功利化倾向,使得不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投入的程度容易被功利倾向所影响。还有一些学生急于求成,距离毕业还有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就把规定课程的学习放到一边,专心攻读硕士招生考试的课程,在功利性动机的驱动下,不顾素质、能力的真正提高,甚至因此导致专业课基础不过硬,临床实践能力差。
近几年,浙江中医药大学每年都专门开展各专业学生就业意向的调研,发现医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对于就业地区、工作待遇、社会地位等都非常看重。调查显示:有60.1%的学生选择在杭州、上海等城市的大医院工作,37%的学生选择回生源所在地的县医院工作,只有2.9%的学生愿意去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78%的学生定位在三甲医院,65%的学生对自己的月收入的意向为2,000-3,000元。同时,医学专业学生每年都会出现违约的情况,而且违约现象日趋严重,主要原因是许多医学生就业选择的功利主义倾向严重,越来越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过分注重功效和实惠,过多地考虑眼前的、现实的利益,缺乏对职业的长远规划,也缺乏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正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随着我国计划主导性经济向市场主导性经济过渡,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都使人们对自身的价值取向进行重新思考,同时社会又缺失正确有效的引导,因而诱发和强化了人们的物欲观念,激发人们对利益的过度追求,也催生了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社会风气,整个社会功利的因素在增强。医学生受到社会环境变革的影响也非常严重,社会舆论对医生职业的种种看法使得医学生更多的是追求近期的、有形的价值目标,而忽略长远的、无形的价值目标。
近年来,为了在日益严峻的高校竞争的新形势下求得发展,各高校过度强调教育的“效益”,高等教育呈现出功利化倾向。高校迎合市场的短期需要,在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上,更多地注重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培养,应用学科教育与技能培训成为关注的焦点,人文学科、人文教育极端薄弱。高校注重如何把人培养成为社会服务的工具,却忽视了对人的价值的提升,这自然使得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和行为上出现功利化的倾向。部分医学院校在实验室建设、人才引进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却对校园文化建设等缺少必要的投入,学生活动场地、资金严重不足。学校片面重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教育。有的学校甚至大搞德育工作的形式主义,走过场,求政绩,无实效。结果不仅不能从心灵深处教育学生,反而出现了学生为追求利益而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的局面。
家庭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形成最早的地方,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最直接和最深刻。许多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寄予很高期望,不惜花费大量财力和心血,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考上一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过上比别人优越的生活。医学生的家长都希望子女能在大城市、大医院工作,因此,一般不能接受子女专业不对口就业或者自主创业。这也是造成医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就业渠道狭窄的原因之一。
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大学生处在心理矛盾突出的人生阶段,主要表现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社会需求与自身期望的矛盾、奉献与索取的矛盾、渴望独立与习惯依赖的矛盾等。医学生是青年群体中思想和文化素质都比较高的一部分,他们的知识、思维以及聪明才干在同龄人中具有相对优势,但由于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的磨练,辨别是非的能力、选择好坏的能力比较差等,容易受功利主义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同时对就业环境缺乏冷静客观的了解和分析,不能看清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对人才要求发生的相应变化。此外,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加之具体的生活经历不同,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存在许多差异,在求职就业中就表现出复杂矛盾的心理。
人们在工作中的各种决策判断和行为都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前提。作为理性人,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心里总有一杆秤,这杆秤实质上就是就业观。大学生就业观教育问题,不仅需要社会、高校、家庭等各方面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和调整,积极地切实转变就业观。
国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改革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各种因素,以积极的政策和措施来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要加强医学生下基层的政策引导。大量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到西部、到农村是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的基础,也是解决目前医学本科生就业难的重要渠道之一[2]。要重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和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增加对基层的财政投入,使医学毕业生能主动下基层,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另外,政府要加大鼓励学生下基层的力度,建立合理长效的利益驱动机制,通过对工资收入、继续教育等内容的实惠,引导医学毕业生向社会需要的地方流动,保证基层医疗单位有充足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
同时,注意发挥社会舆论环境的正确导向作用。净化社会舆论环境,抵制住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提倡和宣传与时俱进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科学就业观。主要途径是表扬先进、树立典型,加大就业和创业中优秀毕业生榜样事迹的舆论宣传力度。要让医学生认识到,面向基层就业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就业,而且关系到个人的成长[3]。如浙江中医药大学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到四川开展医疗卫生志愿服务、奉献青春的先进事迹,在广大医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高校应深入开展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个性化的就业观教育活动。从大学入学教育开始,就要把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形势政策课、思想品德课、就业指导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去,渗透到校园文化生活中去,渗透到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实习当中去,以形成良好的就业观教育氛围[4]。采取个性化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服务、定期专题讲座、优秀大学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及成才意识,帮助他们澄清观念上的一些模糊认识,消除可能出现的就业观偏差,做好深入细致的就业观教育工作。
加强对医学生择业观念的教育。面对大城市和大医院就业岗位饱和,而农村和基层单位缺医的状况,医学院校要加强对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和相关教育,使学生明确当前就业形势,提高本科毕业生对下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许多与健康、体育、康复有关的预防、保健、咨询、经营等行业和职业蓬勃兴起,社会对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医学经济学、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人才需求量也大大增加,这些都需要大量懂得医学的高级人才,而医学毕业生成为了首选对象。学校应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引导和鼓励医学毕业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积极拓宽就业新途径。
家长和亲友是孩子在就业选择时的避风港,家长要积极关注目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改变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和要求,正确认识到就业的途径和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要主动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缓解和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处理好择业选择时的具体问题。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加强对他们的责任意识教育,帮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顺利渡过求职阶段。
社会教育、高校教育要善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正确看待和解决就业中的矛盾,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正确途径。然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是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调适。从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意识,内因作用发挥越充分、主观努力越积极,则取得的教育效果越佳。由于时代的巨大变迁、多元价值体系的冲击,以及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个人的价值观常常变得混乱。因此,需要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探索和自我调适。大学生就业观自我调适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惑时,能够客观的分析自我,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以便总结经验,克服困难,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
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对于医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必须注意内因与外因相结合,调动大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及能动性;通过社会、高校、家庭联动的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如何克服医学生就业观中功利主义的不良倾向,是值得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继续加以思考的。
[1]张文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J].思想教育研究,2008(1):63-65.
[2]曹 威.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9(4):790-792.
[3]岩 磊,王 爽.对医学生到基层就业问题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5):102-103.
[4]徐家庆.基层意识: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核心[J].教育学术月刊,2009(7):47-48.
G473.8
A
1006-2769(2011)04-0794-04
2011-04-01
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功利观的分析与研究”资助
叶正平(1979-),女,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