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荣华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衡阳市 421005
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人体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培养和鉴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微生物学检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为提高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更多、更全面、更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毕业后临床检验实际工作的能力,笔者对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做了一些改革与探讨。
鉴于微生物检验教学的现状,结合教学大纲、配套实验教材以及临床实际,将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整合为3个模块。
1.1 基本技能训练模块 为了使实验更具有系统性,将原来以教师准备为主的单元型实验整合成以学生为主的实验内容,由学生首先进行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玻璃器皿的清洗、包扎和干热灭菌,再进行微生物接种培养和微生物形态观察测定等。这些实验内容基本上涵盖了显微镜、制片、无菌操作、接种、培养等技术。学生可随时进入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
1.2 综合实验模块 培养学生系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实验技能,结合临床病例,教师列出综合实验菜单,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任选1~2个实验,学生自由结合,3~4人1组,这样组成的小组既具有良好的实验配合基础,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综合实验内容:(1)脓汁或血液标本的病原菌分离鉴定;(2)粪便标本中病原菌分离鉴定;(3)痰液标本的细菌学检查;(4)流感病人含漱液的病毒分离鉴定。学生对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及药敏测定。每个实验既自成体系,又将各种基本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验全过程均在教师指导下合作进行,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1.3 创新实验模块 部分优秀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完成综合实验后既提高了对微生物实验的兴趣,又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不再满足于已有的综合实验内容,希望开始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为此,笔者为这一部分学生提供了创新实验平台。创新实验选题主要来自于学校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创新基金项目以及部分综合实验内容的延续,一部分命题也来自于与教师有关的科研项目。进入创新实验阶段,学生确定选题后即开始查阅文献并设计出实验方案,方案中包括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材料、操作步骤、时间安排及进度。然后由实验指导教师组织并邀请相关教师进行课题报告并论证各课题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践证明,科研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不仅增加了实验课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随着实验内容的优化调整,新体系框架的建立,必须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地位。
2.1 充分利用多媒体 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是将教学内容用图像和声音表现出来,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地体现在学生面前。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具有知识点多、记忆量大、容易混淆等特点,而且各种病原体的形态结构仅靠文字讲解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笔者利用计算机技术收集各种细菌典型形态和生化鉴定结果,采用动态的方式演示给学生,使抽象和微观的细菌具体化、直观化、立体化、感性化。另外,还可把学生制作的较好的标本片利用显微摄影直接传送到电视屏幕上,让全班同学观看,便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和分析制片和染色的成败原因,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快又牢固,大大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对一些危险性大的或限于其他客观条件不能开展的实验,笔者做成多媒体课件或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收到了良好效果。
2.2 引入病例教学 医学微生物学需要记忆的内容多。与实验联系广泛,如果从理论到理论,势必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在实验课中导入临床病例教学具有真实的特点,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直观,临床病例与实验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教师与学生互动效果好,课堂气氛活跃。例如,笔者在进行粪便标本病原菌分离鉴定这一综合实验时,选择了这样的病例“患儿,男,7岁,于清晨开始出现腹痛,继而开始腹泻,腹泻次数约每天7次,开始为水样便,到下午为脓血黏液便,并伴有发热。查体:T38.5℃,腹部有弥漫性压痛。实验室检查:血WBC10× 109/L。”学生看到这样的病例就先应用学到的肠道感染相关的疾病知识进行初步的鉴别诊断,然后利用实验手段进行诊断。包括采集什么标本,采集标本的注意事项,可能病原体是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制定实验方案。同时,教师通过以病例为引导,以实验为主线,缩短了课堂与实验室的距离,提高了学生临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全过程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开设实验课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精选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这次实验课,笔者提前2周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教案,熟悉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根据实验要求,学生要做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设计实验方案,制作课件,选举代表进行课堂讲授。(2)实验前的准备,包括玻璃器皿的洗清、包装、灭菌、培养基的制备、菌种的准备、临床标本的采集等。(3)学生参与预试验,通过预试验,可以检验实验前的工作是否充分。(4)学生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并分析结果,认真写出实验报告。(5)实验的善后,对所用物品、培养物的无害化处理,菌种的保存,实验器皿的重复使用等。通过这样授课,一方面要求老师发挥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4 开放实验室 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由于受实验课时的限制,都是由教师准备实验所需物品,如培养基的配制和高压灭菌,处理学生用后的标本及器材。这虽然节省了学生的时间,但是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笔者通过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基本实验技能训练,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具体、完整、系统地进行微生物检验的实际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考核是作为一种评价教育过程的主要手段,同时,实验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认真程度有一定影响。笔者认为微生物学实验考核不仅要巩固和提高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技能,是否学会了科学研究方法,是否锻炼了科研思维能力等。笔者在学生的第1次实验课就公布考核办法:平时考核成绩占40%,期末考核成绩占60%。考核方法采取知识考察与实验工作能力考核并重的方式;考核标准以实验态度、操作规范性、熟练性、实验结果准确性及实验数据分析合理性为依据,结合实验报告规范性、探索性、研究性等方面评定实验成绩。(1)平时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课前预习、上课纪律、实验操作、卫生安全、实验结果及对结果的分析、实验报告的书写等。(2)期末考核一般有3种形式:口试、笔试和实验操作。3种形式各有利弊:①口试时学生通过抽签确定考题,口头回答,试题面广,有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提高其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但口试试题的难易程度难以均衡,评分标准也难以统一;②笔试对全体同学采用相同试题,便于学生之间成绩的比较;③实验操作考核一般只能抽取1~2个实验进行,考核的评分细则笔者事先都列好,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笔者按熟练程度、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分别给予评分。
以上是笔者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通过几年来的努力,使学生在本课程中得到较为系统的科学训练,在实验中变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