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荔芳,张雅萍
(1.济宁医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研究生英语写作的中西文化思维差异因素研究
朱荔芳1,张雅萍2
(1.济宁医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从中西文化思维差异的角度分析英汉文章在词法层面、句法结构、段落与篇章结构、衔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写作的影响,探讨中式英文写作在文化、思维方面的深层根源,旨在寻求对研究生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启示。
文化思维差异;研究生英语写作;中式英语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国外的语言学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萨丕尔-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思维决定论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等人的语言和思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论。中国的文人学者们则自古以来更看重思维对语言的影响而非决定,把语言看作表达思维的工具。我们认为,无论是思维决定语言还是语言决定思维,毋庸置疑,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思维和语言不能相互独立存在。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证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与丰富性[1]。然而,不同的地理位置、社会历史、环境特色、心理倾向、传统经济和政治体系促使中西方民族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中西迥异的思维方式相对应,汉语和英语在词法、句法、段落篇章等层面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
写作是指写作者通过一定的语法规则,把词语组成句子,并有机地把这些句子组成段落,进一步组成语篇,从而达到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目的。在二语写作过程中,母语与目的语无论从句法结构、段落组织、篇章结构、衔接方式,还是从语言的基本结构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二语写作过程的研究发现,二语学习者不管二语水平高低,在写作过程中都有用母语思维的习惯。王文宇、文秋芳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写作的过程控制思维活动中母语的参与量达到80%,在内容和结构构思时学生的母语思维量仍在50%以上[2]。英国语言学家Towell&Hawkins(1994)指出:“第二语言学习者把第一语言的特点迁移 (transfer)到第二语言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普遍现象。这种迁移影响到语言的各个层面”。很多语言学家认为这种语言负迁移是二语写作错误和问题的主要因素[3]。
笔者从2004年至2011年一直从事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写作教学,通过对数百篇研究生英语作文的分析发现: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全部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绝大部分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后,其英语写作水平已达到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较高要求”。和本科阶段相比,他们拥有较大的词汇量,尤其是专业术语,语法知识也更加丰富,英语写作中词汇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已明显减少,大都能写出没有重大语言错误的英语文章。然而,还是可以明显地看到他们的英语学习仍然不自觉地受到汉语文化、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各个层面的干扰,把母语的模式或规则套用于目的语中去,其英语作文无论在句法、段落还是篇章的层次上仍存在明显的汉语文化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影响的痕迹。这种按中国思维模式来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主题句不突出,语句不连贯,结构松散,读来既不象英语、也不象汉语的英语作文是典型的“中式英语”。中式英语导致了研究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较差,无法将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英语语言工具不能真正应用于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他们更无法撰写出从语言形式上为国际学术期刊所接受的英语论文,进行专业学术交流只能是一句空话,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实现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英汉文化思维进行对比,分析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英汉语篇的影响,从而寻求中国式英语写作的深层根源和应对策略。
用词的虚实问题。汉式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体现在语言上“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4]。而英式思维则是概括的、抽象的,体现在语言上,英语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词语来表达具体事物或现象,用词倾向于虚。例句(1)是研究生在汉式思维影响下写出的句子,例句(1’)才是英美人的习惯用法:
(1)Before liberation,the Chinese people led a life in deep water and hot fire.
(1’)Before liberation,the Chinese people led a life of extreme hardship.
动、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的问题。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中多用动词;英语是静态的,主要表现在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和介词。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习惯使用动词,如:
(2)Our president appeared on the stage,which caused the students to stand up and applaud.
(3)The book is too difficult for me to read.
这显然不如(2’)和(3’)更流畅而地道:
(2’)Our president’s presence on the stage brought the students to their feet in applause.
(3’)The book is above/beyond me .
用词的具体与概括的问题。英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英语用词具体细腻;而汉民族的思维是综合概括的,汉语偏好泛指用词,概括模糊。如“说”一词,英语有“splutter,grunt,whisper,shout,volunteer,announce,scream,insist,enthuse,snap,inquire,echo,report,correct,snarl,sign,retort”等词,既简洁准确又富于变幻。而汉语往往趋向于泛指,在“说”前加副词修饰语以表达“语无伦次地说”、“嘟嘟囔囔地说”、“低声地说”等等。受母语迁移影响,研究生在英语写作中往往重复中心词“说”,写出“he said something quickly,loudly,confusedly,promptly”之类的句子。又如,在汉语中“伤”是个泛指的概念词,具体可分为“对人的伤”和“对物的伤”、“对情感的伤”和“对身体的伤”、分为“内伤”、“外伤”,再细分为“刀伤”、“烫伤”等等。但英语很难用某个特定的词表示“伤”的概念,有的只是“harm,injure,hurt,damage,spoil,wound,disable...”等具体词,所以当研究生们想表达“急诊部接收了三位在昨天的交通事故中受伤的病人”、“他的视力受到严重损伤”、“开水造成的烫伤”等意义时,少有人能够准确选用动词。
主动句与被动句。西方哲学主张“人物分立”,主客体分明,强调客观,重视理性。思维的目标往往指向外界,探求外部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因而英语句子常以物或抽象概念作主语,强调主语“物”的重要,倾向于让事物以客观事实的形式表达出来,关注物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结果。而中国哲学有“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主体意识,强调人对事物或对人本身的作用或影响。因而汉语句子习惯以人为出发点来观察世界,从主观出发来观察客观世界,以人或有生命的物体为中心,展开话题[5]。这种中西文化思维的差异对英汉句子结构的一个显著影响就是:英语被动句在文章中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汉语文章中的被动句,尤其在正式文体,如科技论文中,英﹑汉被动句的比例更加悬殊。由于受到思维和句法的限制,汉语文章的被动意义往往是通过语境理解,而不是通过结构反映的。受此影响,中国研究生在英语写作中的“被动意识”不强,英语写作中很少使用被动句,即使应该用被动句的,也多从“人”的出发点用主动句表述,大量使用泛称句,用“we”、“people”、“one”等作主语,大大影响了他们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例如:
(4)We summarize the problems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and explore the solutions in this paper.
而(4’)更能表达科技英语的客观、严谨的特征:
(4’)The problems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solutions explored.
流水句和逗号连接句。模糊性和精确性是中西方思维又一明显的差异所在。连淑能指出,中国人以模糊的思维去认识模糊的整体,用模糊的方法和工具整体综合性地把握其总体特征...不慎求其精确﹑清晰。西方人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活动的严谨性﹑明晰性和确定性,注重思维程式的形式化﹑公理化﹑符号化和语言的逻辑性[6]。表现在英汉语言的句法层面上就是,汉语不太注重形式逻辑,句界比较含糊,句子的信息容量没有语法形式的限制,句式流放铺排,形成汉语典型的“流水句”。比如:自从自杀不成,史循便换过寓所,住在一个较好的房间,隐遁似地比以前更少出来,可是悲观怀疑的色彩却一天一天地褪落,他自说现在是思想上的空白时期;他每天在自己的房内坐着,躺着,踱着,不做什么事。(茅盾《追求》)
英语是一种形态语言,重形合,以主谓为主轴来构筑句子,讲究句子的完整性,句界清晰而严格。只要语法成分齐全,不管对主语的阐述有没有完,都要断句,而不能一直用逗号“流下去”。
中国研究生的英语写作在句法结构的断句方面常出现以下问题:①一连串的简单句该断不断,造成结构错误。例如,He spoke slowly,his voice was loud enough,every one in the hall could hear clearly.句子的三个短句用逗号断,结构松散,带有明显的汉语思维痕迹。如果换用英语思维,以熟练的句式变换手法将原汉语简单句转化为英语复合句,则紧凑有力、自然流畅:He spoke slowly and his voice was so loud that it could be heard clearly by every one in the hall.
②不该断而断造成结构错误。例如,We must protect our environment.Because the earth is the only home for human beings.汉语中由“因为”引导的句子可以独自存在,而独立的 because从句在英语中是不能被接受的,而被看成违反句法规则的断句,应改为We must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because the earth is the only home for human beings.
③该断不断,虽无明显的语法错误,却是典型的受“流水句”影响的逗号连接句(comma splice)。例如,First,as is known to all,a part-time job can help you to get some money,and you will not have to ask for money from your parents if you want to buy something such as books or foods,and especially the books you badly need for your studies,and now you can use your own money you earn to buy them.
主题句与主题思想的“隐”与“显”。西方传统哲学强调的是形式,思维重分析性和理性,讲逻辑推理。中国的“儒”、“释”、“道”三大哲学都讲究“悟性”和“顿悟”,对中国人重领悟、重言外之意、重含蓄的思维方式有深刻的影响。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下,英语文章多为“作者负责型”(a writer-responsible pattern),即作者有责任把要表达的思想与观点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汉语文章多为“读者负责型”(a reader-responsible pattern),作者不直截了当地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出来,而是由读者通过文章中的论述或描写自己体会出。这就造成了段落主题句(the topic sentence)和文章中心思想(thesis)在英语文章中的“显”和在汉语文章中的“隐”。由于受汉语语篇的影响,研究生英语写作鲜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句,段落主题句的意识也不够强。“It is difficult for Chinese writers to be direct,to express a point of view in a thesis state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a piece of writing.”(Scollon,1991)这是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相当长的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论证方法的“演绎”与“归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具体和圆式为特征,在谈论某一问题时,不是采取直线式或直接切题的作法,而是沿着次要→主要、背景→任务、相关信息→话题的发展过程,逐步达到高潮的归纳式篇章结构。而西方文化注重线性的因果式思维,偏爱演绎推理式思维,西方人写文章习惯采用开门见山地把观点放在最前面,以引起读者的重视,语篇结构的特点是一种逆潮式的演绎模式。
篇章结构差异对中国研究生英语学习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即使是掌握了英语语法规则的研究生,也会因缺乏对英语语篇组织规律的深刻认识或敏感性,而把汉语的语篇组织规则迁移到英语作文中去,造成语篇结构的不得体。比如,中国学生对主题思想的论证不是直接的,而是用很多的笔墨去铺垫,在主题周围从各种间接角度来说明问题,最后才点明篇章主题。例如下面这篇医学研究生为学校外语文化节准备的发言稿:
Why is English Important to Medical Students
We live in the modern world,in which medical science has been developing at an accelerating speed.Medical science development makes it necessary for doctors and physician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exchange their work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However,doctors from different counties speak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therefore can’t fully understand each other.So a commonly-used language is needed for good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s who speak different languages.It is English!Most of them can speak,read and write English,most academic journals are in English,and English is used at most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s.We are postgraduats in medicine now and in the near future will become doctors,for whom academic exchanges and attendance at international meetings are indispensible part of work So as a powerful weapon in studies and work,English is important to us medical students.
该篇文章从介绍时代背景入手,围着主题转圈子,直到最后看见主题思想句。虽然措辞准确,句法结构掌握熟练,在语篇层次上仍然是不得体的。
3.4 文章衔接方式层面
英汉篇章的衔接方式上存在着重大差异。总的来说,英语注重“形合”,语篇的连接成分大都是显性的,偏重语法和连接词等外显的衔接手段,构成显性连接(explicit cohesion);而汉语注重“意合”,即句子间或段落的语义联系主要不是靠连接词语作为纽带直接显现,而是通过句子与句子或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语句的先后顺序加以呈现,靠层次内容之间的自然衔接来体现一种隐性连贯(implicit coherence)。
许多研究生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没能充分认识到英语注重“形合”而汉语注重“意合”的特点,导致他们在英文写作中不重视衔接手段的应用。首先,在过渡衔接词的使用方面,研究生虽然掌握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的衔接手段,如列举、因果、转折、并列等,但是运用的词汇比较单一,不够灵活。经统计发现,80%以上的研究生作文中,表示因果的连接词仅限于 so、because,表示转折的仅限于 but、however等词。这种现象造成语篇缺乏多样性,句式呆板;同时还会引起语言偏口语化,文体正式程度不够。只有很小一部分学生能灵活运用各种衔接成分,使得句式丰富而有活力。其次,段落之间的衔接也较差,结构不紧凑,缺乏过渡词或过渡句。再次,汉语多靠词语重复表达连贯,受此影响许多学生习惯于用语义和重复来衔接,而忽略了用语法手段。例如,下面这段研究生的文章由于各句之间缺乏显性连接,文章语义的展开不够顺畅,让人读后产生一种跳跃、不连贯的感觉: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or so,some undeveloped parts of China have increased their food production.Their populations have at the same time grown faster.The standard of living hasn’t improved.The increase in food production has been achieved at the expense of using up marginal land.There has been no gain in the productivity of land labor.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母语的思维模式及母语文化在英语写作中产生的语言负迁移影响着研究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很多研究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段落组织、篇章结构、衔接方式和句法等方面的差异性所知甚少,对差异性的文化和思维根源更是一无所知。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没有开设专门的英语写作课,对如何写出符合英美人思维模式的地道英语文章了解不够、训练不足,以至于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写作仍存在“中式英语”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倾向于着重纠正学生作文中语言表层的拼写、语法和遣词造句的错误,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谋篇布局、语义连贯、思想表达等高层次写作技能的培养。
吕叔湘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是让他认识英汉之间的区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法结构上都尽可能地用汉语跟英语来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深刻的领会”。我们认为,教师在研究生英语的写作教学阶段,应该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不仅要有意识地对英汉文章微观的遣词造句进行对比,更要对宏观的谋篇布局做较深入的分析。通过对英汉文化及思维模式差异的剖析与阐释,使学生了解二者的差异及根源,让学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角度上理解英语写作,从而能够尽量摆脱母语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写出更加符合英美文化和思维习惯的文章,从而提高研究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实现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1]张海涛.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国翻译,1999(1):21-23.
[2]王文宇,文秋芳.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65-67.
[3]Selinker,Larry .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209 -231 .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28-130.
[5]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43.
[6]连淑能.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35-37.
Influ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and Thinking Mode Differences on English Writing of Non-English Major Postgraduates
ZHU Li-fang1,ZHANG Ya-ping2
(1.Jining Medical College,Jining 272067;2.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exis,syntax,paragraph,text organization and cohesion devices,as well as their influences on Chinese non-English major postgraduates’English writing,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deep roots of Chinglish style wri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d thinking modes,aiming to explore the inspiration for graduat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difference in culture and thinking mode;graduate English writing;Chinglish
G643.0
A
1006-2769(2011)03-0517-04
2011-01-17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资助项目(J10WD06);济宁医学院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09jyjh)
朱荔芳(1968-),女,副教授,硕士,从事对比语言学研究和研究生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