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武术现状及发展的思考
——央视《武林大会》观后感

2011-08-15 00:50孙会文卫印刚任承新
武术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武林大会拳种技击

孙会文 卫印刚 任承新

(1.运城学院体育系,山西运城044000;2.山西省解州中学,山西运城044000)

对传统武术现状及发展的思考
——央视《武林大会》观后感

孙会文1卫印刚2任承新2

(1.运城学院体育系,山西运城044000;2.山西省解州中学,山西运城044000)

传统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行,传统武术正面临失传的窘境。通过打造《武林大会》这一传统武术搏击擂台,对传统武术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将对中华武术的继承、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文章通过对传统武术发展现状的思考,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为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传统武术武林大会现状发展思考

前言

建国后,受竞技武术的影响,国内几乎没有看到过有关传统武术对抗性方面的赛事,使传统武术的发展受到阻碍。国家的不重视,使传统武术面临着生存危机。而《武林大会》的出台,为传统武术习练者提供了一个检验武艺的平台,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这一武术新生赛事也暴露出了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武术现状的反思。所以有必要对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进行思考,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引导传统武术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

1 由武术发展现状引起的思考

竞技武术相对于民间传统武术而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独立性,它经历着一个从无到有,不断进化、拓展的历程,如今已发展成为以套路和散打为股肱的“两条腿走路”之势。可套路的“高、难、美、新”发展导向使得竞技武术套路更加注重了类似于体操的技巧性和观赏性,严重脱离了武术的技击本质,与传统武术的打练结合完全脱离,最终使得中华武术走向“中华舞术”的尴尬境地;为了挖掘武术的技击功能,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又推出了武术散手运动,散手运动的开展,虽然体现了技击的特点,但由于缺乏套路的有力支持,与母体文化发生了断层,以致被一些人称之为“拳击加腿”。实质上散手早已自成体系,与传统武术毫不相干。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失利以及奥运瘦身计划和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使竞技武术进奥的道路变得更加渺茫,陷入尴尬的境地,从而引发了人们对竞技武术体制模式的反思。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传统武术自古就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项目。在全民健身政策的倡导下,传统武术在全民健身的舞台上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健身体系。全民健身武术在全国开展的形势一片大好,城市小区、公园等到处有习练武术的民众,比如:太极拳、木兰扇、健身气功等。可以说,武术的健身养身功能是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此外,还有扎根在民间的“原生态武术”。所谓“原生态武术”指的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武术。比如山西的形意拳、洪洞通背拳,河北的八极拳等。因为它们受竞技武术的影响相对较小,保持了传统师徒授艺的传承方式,练功方法保持了传统的“打练结合”与“养练结合”的练功体系且传播的区域相对较小。它们是咱们老祖先对武术技击千锤百炼的精华,武术真正的“魂”和“根”渗透其间,我们有理由继承和发扬。但它们长期未被人们所重视,而且有些精髓的东西已经失传或将近失传,其状况令人堪忧,如若再不加以挽救,势必会消亡殆尽。

2 《武林大会》对传统武术发展的意义

《武林大会》开播后,观众反响强烈。观众认为栏目办得非常好,把传统武术各个流派、各个拳种汇聚一堂进行擂台对决,充分发挥了传统武术踢、打、摔、拿的技法,更多的展现了传统武术的原貌。

2.1 还原真实武林,传承功夫精髓

《武林大会》将目光锁定在以技击为灵魂的传统武术之上,它依托传统武术拳种,无拳套、无级别、无演绎的进行擂台比武,其宗旨是“传承功夫精髓,展示真实武林”。参赛选手不戴拳套进行比赛,展现了传统武术丰富多彩的技法,是对武术技击本质的张扬和回归。设擂比武的形式就是要把以对抗为本质的中华武术回归传统,用擂台这种古老的竞技形式展现武术魅力,衡量武术高低;它将中华传统武术不同风格特点流派,以同门弟子较技打擂形式向世人展示出来,并始终围绕武术的核心价值属性——技击,以此吸引广大武术爱好者特别是传统武术习练者的关注,这也是中华武术赛事的创新。

2.2 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发掘和整理

中国传统武术主要拳种据统计有131种,而且每个拳种都有很多流派。《武林大会》的目的是把中华传统武术真正的技击法继承下来,有计划地组织各个门派、拳种进行擂台赛,每年推出10个传统拳种,举行单拳种对决。把各拳种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组织起来,同国内外各种搏击项目进行交流、比赛,这将激励各门派拳种自身的发展和振兴。

2.3 传播武术文化,加强人们对武术深层次的认识

《武林大会》中有各门派武术文化渊源的介绍和武术家技能的展示,又有拳种传人名家说拳论技和现场名家拆招评议等特色板块。通过观看这些栏目,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武术文化底蕴和深刻哲理的理解。更能领略和感悟其中的韵味、哲理和传统武术独特的魅力,从而形成了对我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2.4 加强传统武术文化的生命力

在文化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今天,弘扬传统武术文化,对其发展和抵抗西方文化的冲击,无疑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在这场文化变革中受到冲击和碰撞。由于受到跆拳道、空手道、拳击等外来武技项目的影响和冲击,传统武术已经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所以我们进行反思,积极打造传统武术文化,使传统武术文化中感悟、修身、自娱的天人合一文化思想大放异彩。

3 观众否定《武林大会》中传统武术技击的原因分析

在对武林大会栏目肯定的同时,一种负面的声音也表现出来:认为擂台上的“搏击”(撕扯、推搡、拖拽)纯属野蛮行径,毫无章法,无异于街头小混式的死缠烂打,根本体现不出传统武术的本质特色,甚至把“武林大会”说成是“舞林大会”。这种认识与以下几种原因不无关系。

3.1 参赛选手业余

《武林大会》的参赛选手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生活、工作上的压力,使得现代人根本无法像过去人们那样花费很多时间去练习武术。队员队伍不稳定,且没有政策保证,新人多,实战经验少,技击水平不能稳步提高,会大大影响节目的精彩程度。观众会认为中国传统武术不过如此。去年这样,今年还是这样;这个拳种和那个拳种,练法不一样,打起来都差不多。事实上,擂台上的这些选手不能完全代表这个拳种的最高水平,但是观众看到的就是这些,就会根据这些作评价。

3.2 国内长期缺乏传统武术对抗性的赛事

1929年的“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民间俗称为“全国武术擂台赛”)是一场体现传统武术技击的比赛。新中国成立至《武林大会》开播期间,国内举办过传统武术擂台赛,场次屈指可数,可偏又都是些观摩赛、表演赛、邀请赛之类,没有技击成分,所以使得广大习武界人士长期饱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窘。

3.3 受《武林大会》规则的限制

《武林大会》的开播期比较短暂,在规则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即便是现有的规则,人们对规则的适应也显得比较仓促,还不是能很灵活的驾驭。由规则引发给人的感觉就是打法单一、乱踢乱打、门派经典招法动作使用率较低,即使某些有效技法也很难看出拳种的技术风格和特色;以快打慢、以胜弱强、以大力胜小力的局面经常出现,而以弱胜强、以小力胜大力的技法几乎没有;甚至再三出现体重越大的选手越容易获得比赛的胜利。体重大或经验丰富的选手,只是使用力气连续推搡,将对方推下擂台,体重较轻的选手则游走在擂台的边缘而缺乏变化。选手身上穿着护具,有些招法展示到对手身上的作用不是很明显,而通过把人摔倒、推倒的“动作”就很明显了;所以听到有的观众大呼:“这那是什么比武大赛,分明是摔跤比赛。”

3.4 武侠等影视作品对观众认识的误导

长期以来观众饱受武侠等影视作品的影响,认为传统武术应当是电视剧、电影里演的“草上飞”、“水上飘”,影视作品夸大了传统武术的功能,给人们的视觉、潜意识里造成了假象,让人们一直以为传统武术是很神秘的。《武林大会》的开播,打破了传统武术在观众心目中的神话,也降低了传统武术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观众想看到的是像电影里那种漂亮潇洒的打斗,认为那才是中国功夫,《武林大会》上所展现的武术打斗反而不为观众所认可。

3.5 武术套路对观众认识的误导

长期以来,观众对武术格斗的认识除了受影视的影响,竞技套路重演练而轻打法的模式也对观众产生了误导。很多观众认为武术的打斗应该显现出套路中的固定招式,尤其是漂亮动作的展现,这是对武术技击的误解。实际上习练套路的作用,一是为了便于传承和记忆;二是为了获得实战过程中所必须的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基本素质,是为实战做铺垫的。以求实战的时候,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在最佳的时机机动灵活的运用出来,达到克敌致胜的效果,是实战综合实力的展现。所以在打斗的过程中不可能照搬套路里的固定招式。

4 对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4.1 传统武术引入学校武术教学

以往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移植竞技武术技术,事实表明,竞技武术并不适合在学校推广.所以应该更多的吸收传统武术的内容。学校武术应该筛选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拳种并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动作重新组合,编成有利于学生习练的套路组合或模拟攻防。彻底改变当前竞技武术中只练不打或只打不练的状况,实现打练结合,打中有练,练中有打。有条件的还可以结合地域特色,学校聘请相关的民间传统武术传人当教师来提供教育,比如:山西太谷,可以把形意拳引进当地的学校;山西洪洞,可以引进通臂拳;河南登封可引进少林拳等等,来提高学生习武的兴趣。

4.2 加强对“原生态”民间传统武术的保护和推广

加强对濒临失传的优秀传统武术项目进行保护、挖掘和整理,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老树开新花,重放它们昔日的光彩。再者,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应发扬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各门派之间应打破传统宗法陋习,不能单单依赖各个门派自身的沿袭,闭门造车;而要放开门第之观,把自己的精华与特点发扬开来,相互切磋、交流、以求共同进步。

4.3 注重传统武术竞赛模式的改革和赛事方面的宣传

受竞技武术的影响,国内长期没有有关传统武术对抗性方面的比赛,而《武林大会》的出台为这方面填补了空白,这是一个很好的宣扬传统武术的平台。但受大会规则和有关方面的限制,还是表现出了不足:竞赛模式单一,对传统武术整体的评价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这严重制约着传统武术的发展,所以有必要对传统武术对抗的竞赛模式进行思索。所以我们应加强传统武术赛事规则方面的修订和竞赛制度的改革,另外,加大媒体对传统武术的宣传力度等。

5 结语

在现代社会发展传统武术是保证中华武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是满足人们强身健体的需要,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传统武术的发展前景广阔。究其现状,我国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我们应当积极应对和改进。传统武术的现代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赋予其现代理念和时代精神,使传统武术这枝民族奇葩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够绽放光彩,同时也祝愿我们《武林大会》栏目能够

开办的更加精彩、火爆、激烈!

[1]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康龙.“武林大会”收视特点[J].中视体育,2008(1):7-8.

[3]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3).

[4]王林.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传者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32-36.

[5]林伯源.中国武术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438.

[6]周伟良.传统武术——你将何去何从?[J].中华武术,2000(4).

[7]张秋,蔡宝忠,程毅.我国学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5(2).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reflection on CCTV's WMA(Wushu Masters Association)

Sun Huiwen1Wei Yingang2Ren Chenxin2
(1.The Department of PhysicalEducation,Yuncheng University,Yuncheng ShanXi044000; 2.Xiezhou Middle School,Yuncheng Shanxi044000)

Wushu has a profound,long history.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C,the emphasis on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s not enough,resulting in the dilemma of traditonal Wushu losting its inheritances.The MWA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aving,inheritance,developing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However,the paper also expos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traditional Wushu under the present era.This paper,through the reflection on Wushu's current situation,analy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ds some valuable suggestions on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traditional WushuWMAcurrent situationdevelopmentreflection

G85

A

1004—5643(2011)01—0040—03

1.孙会文(1977~),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武林大会拳种技击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家纺界“武林大会”聚焦行业大势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