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分析

2011-08-15 00:52
运动 2011年6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体育课堂教学

胡 平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小学,浙江 杭州 311100)

理论与方法探索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分析

胡 平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小学,浙江 杭州 311100)

由于缺乏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改革的理念追求,目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着闻风而动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这严重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笔者就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做一些分析。

新课程;体育教学;现状;运动技能;评价

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给我们体育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展示空间。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体会有了新的变化,并通过课堂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在新课程实施的几年里,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目标定位认识的偏差,在课堂教学“热闹”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体育改革的文件和资料,阅读社会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相关的论著,为本文的撰写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2 专家咨询法

走访了余杭区60多位不同职称的小学体育教师,咨询了多位体育专家,与他们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听取了意见。同时,还实地观看了浙江省教育厅考研室、杭州市组织的体育教学教研活动,为本研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1.3 逻辑分析法

本文采用演绎、归纳、综合、分析、比较等方法,从多角度进行研究,力求论据充分、有力,论点具有建设性。

2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2.1 认识上的误区与应对策略

2.1.1 忽视“体育本位”,过度追求“兴趣体验”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是新课程目标之一。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因此,安排适当的游戏活动成为体育课堂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未能把握游戏的分寸,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了过多的游戏活动。一堂课上,少则二三个,多则四五个,甚至把体育课变成了“游戏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然而,实质上很多游戏跟课堂的技能目标毫无关系。最突出的是,近年来有些体育教师把自己对学生体育兴趣与项目排序的调查结果,作为确定体育教材的基本依据。

2.1.2 忽视教师“主导”,过分注重学生的“主体”由于部分教师还沉醉在解脱传统教学“枷锁”的喜悦的时候,又走向了另一个误区,片面认为学生是教学“主体”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学生喜欢练什么就让他们练什么”。于是就放弃了自己的职责,对学生放任自流,把“主体”变成“主宰”,教学变成了“一个哨子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课”。

2.2 课堂设计上的误区与应对策略

2.2.1 放任自流≠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并不等于让学生随意练习。例如,一节《我的彩绳世界》。教师为在课中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新理念,带领学生做完准备操后,就大胆放手让学生一人一绳进行创意玩绳。出现学生有的跳绳、有的两人对拉绳子,甚至有的学生调皮地用绳绑人,追逐着玩。教师只是在一旁做一些形式化的指导,直到最后下课铃声响起。课中没有一次创意展示,没有一次组织评价,没有一次比赛,更没有一次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没有能够落实。

2.2.2 合作学习≠学生能力提高体育课中合作学习要避免“有形无实”。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十分注重合作探究。但探究什么?为什么探究?如何合作?有些体育教师因为课前没有认真设计,或钻研得不深,在教学时显的信心不够。因此,有时将学生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宣布进行合作学习后便草草了事。例如,一节以《郊游》为情景主题的课为例,课中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在外出旅游时遇到困难如何通过合作、互助,最后安全到达胜利的彼岸。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及遇到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中,此教学环节是以石块摆放的花样为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合作摆放后进行各种不同距离跨跳练习为教学目的,由于该教师对此把握不准确,导致盲目让学生合作,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还使学生在“合作”中各抒已见,你争我抢,出现意见分歧、合作不愉快等现象,不仅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还使教学陷入僵局。

2.3 课堂实施上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2.3.1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好课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学校的电教设施越来越完备,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多媒体可以增强动作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好课的“浮夸风”现象,认为不用多媒体就不是新课改。于是个别教师为了体现教学中的新技术应用或是教学的新形式,把电脑搬到操场上,配合体育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就在海宁举行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研展示活动中,小学16节体育课,其中2节室内理论课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外,就有4节室外体育教学,动用了计算机,占总课数的37.5%。但让人震惊的是,所有室外课运用计算机的时间之和不超过5分钟。利用价值之低不得不让人质疑,难道没有计算机就无法上体育课了吗?此类老师喜欢不遗余力地选择使用多媒体,殊不知,课件“动”起来不是目标,学生“动”起来才是课改的真正目的。

2.3.2 创设情境≠好课教学中情景创设是为了更生动、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理解并记忆运动知识,达到掌握运动技能的目的。例如,一节《小小消防员》,原本枯燥、惊险的攀爬教材,在课中,经过教师引用紧张、简短的报警录音以及消防员出警时的警号作为游戏背景,以消防员出警救火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学生们相互合作,爬梯“灭火”,真像走进“哨烟的战场”。形象的场景,真实的录音,把教材与游戏进行结合,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学会帮助、学会攀爬技巧,真正体会了一次消防员的艰辛。

2.3.3 “一材多用”不是老生常谈很多教师为了完成一堂课,可以说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在器材上大下一番功夫。就全国体育课堂展示活动中,一位老师动用了16种器材,但上课中,器材的使用率之低,令人可惜。笔者的建议是通过以下两个策略解决器材短缺问题。

(1)开发课程资源,发挥器材功能。由于各校、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水平也大不相同,特别是一些贫困的山区和农村学校,器材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充分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如栏架,可以用于跨栏、作投射门、作钻越的障碍等;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三人角力、抛绳、跳绳、二人三足跑、抓尾巴等。

(2)自制器材,变废为宝。在2006年杭州市体育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就有好多教师运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自制活动器具,积极开发体育器材,做到一材多用、巧用和实用,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书包做负重物、障碍物、标志物;塑料瓶做投掷物、保龄球等。

2.4 课堂评价上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2.4.1 课堂激励性评价≠多多益善体育新课程课堂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的微笑多了,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了。这是好事,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问题是微笑、表扬、鼓励并不是多多益善,尤其是对学生明显错误的动作应予以否定,不能动辄表扬,要值得表扬才表扬,同时要让学生知道体育教师所表扬的是什么。例如,全国中小学体育教研课展示活动中,一位女教师在上课的服装上贴满金光闪闪的星星、花朵等,数一下不少于80个。课中不管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教师都会说“奖你一颗智慧星”,然后就将星星贴在学生的额头上做为奖励,什么“勇敢星”“漂亮花”等,一节课教师忙于摘掉身上的点缀,学生们也争着比花多少,至于课堂表现如何就暂且不说了。其实,激励也好,批评也好,只要适时、适度,都能恰到好处。有时体育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由衷的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其所蕴含的表扬、鼓励更充满感情,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2.4.2 过分“完美”≠好课在当前一些观摩课、公开课、优质课等示范性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者为求在正式比赛、公开课时达到近乎“完美”“无可挑剔”,则在课前进行无数次演练。在浙江省举行的体育展示课活动中,其中一节课就因学生课前“排练”次数过多,在时间把握上几乎精确到每秒,队伍的调动更是一步到位,可以说是已达到自动化程度,教师不用说学生已经知道怎么站位了。中看不中用的课不算好课,这种课虽然教案规范,备课认真、详细,课堂组织严密,学生遵守纪律,队伍调动井然有序,其实是教师在唱主角,是教师的思想意识在课堂上的体现,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意志方面的培养。好课的基本要素应该是常态、真实、普遍性。真正的“好课”不会完美无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暴露出来,从而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和研究,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有问题的课并非都不是“好课”,一节“好课”无须完美无缺,只求在某些方面,或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有所收获、有所启发、有所创新,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好课”。

2.4.3 教学“出彩” ≠教师“真本领”切实地教好学生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的“真本领”,但很多体育教师在把技能教学引向深入和将一项技能教精教好的意识和能力都在下降,尤其是当前一些体育公开课,已经很少看见那种高超的教学技能和帮助学生超越技能障碍的精彩场面了,更多的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所谓“出彩”的地方,如组织组织游戏,喊喊口令,向学生提提问题,包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这些不能算是体育教师的“真本领”。我们不反对教学中“出彩”和“有亮点”,但“彩”应该出在什么地方,教学的根本是什么?我们绝不能忘记,千万不能因为“出彩”而本末倒置,更不能因为“出彩”荒废了体育教师赖以看家的“真本领”。

3 结束语

体育教师只有时刻加强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提升课程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学习中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把握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寻求平衡,促进发展,使体育课程改革健康进行,才能不断地适应新的变革。

[1]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钱建国.对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J].中小学教学教法,2005(5).

[3] 敖国儒,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点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05(2).

[4] 毛振明.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正确对待运动技能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04(3).

[5] 邵良.体育与健康教学“好课”标准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4(5).

[6]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7] 赵军飞.体育教学改革应防止极端化[J].中国学校体育,2004(3).

[8] 王占春.小学体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G807.1

A

1674-151X(2011)06-120-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6.060

投稿日期:2011-02-27

胡平(1973 ~),小教高级。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体育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寻困而学之笃学常行——谈镇江市润州区青年体育教师自主成长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