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北方工业大学体育教研室,北京 100144)
理论与方法探索
后场多球训练在羽毛球初学者教学中的运用
李 丹
(北方工业大学体育教研室,北京 100144)
多球训练法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反复多次的击球来增加训练密度和强度,对建立正确的基本动作、巩固基本技战术、发展专项素质、磨练意志品质等均有良好效果,是羽毛球技术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之一。本研究通过教学实验对比,对实验对象进行一段时间的多球练习和单球练习,发现通过多球训练法在短时间内对提高羽毛球初学者的高远球击球质量有积极作用。
多球训练法是我国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排球等运动项目普遍采用且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它能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反复多次的击球增加训练密度和强度,起到一个良好的训练效果。高远球技术是羽毛球运动中最基本的后场技术,在比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羽毛球初学者来说,掌握高远球技术动作以及高质量击球十分重要。本研究试图通过多球练习法对初学者高远球技术的掌握和击球质量的影响,探索科学的羽毛球训练方法,为羽毛球训练和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1 研究对象
后场多球训练对提高羽毛球初学者高远球质量的作用。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论文资料和近年来各个项目的教学和训练的文献资料,全面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调查观察法走访相关教师及教师,观看羽毛球普修、选修教学课及羽毛球俱乐部的培训班训练,咨询羽毛球高远球技术的教学方法。
2.2.3 实验法
(1)实验时间及地点:2010年3月至4月,共10次课,每周两次课,每次课90分钟,在北方工业大学的体育馆进行教学。
(2)实验的测验方法:实验前后,对实验对象进行羽毛球正手高远球的测试,要求学生用78号标准羽毛球站在双打后发球线上,用正手高远球技术有效回击,球的飞行路线有一定高度,球落点在双打后发球线以外端线以内,击球10次。
(3)实验分组设计:采用组间对照实验方法,把实验对象随机分配成两个组,随机确定一个组为实验组,对其采用多球练习的模式进行教学;另一个组为对照班,对其采用单球练习的模式进行教学。2.2.4 数理统计法 检验水平为5%,对学生的技术和身体素质的预先测试和终结测试等有关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法,检验两组在教学效果上的差异。
3.1 实验组和对照组共同学习高远球技术动作
在实验前期,由教师对两个组的学生进行羽毛球技术动作的教学,从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范练习,教师反复纠正,直至实验对象基本形成高远球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
3.2 对照组采用单球的方法进行高远球训练
在实验中期,对对照组学生采用单球训练方法进行练习。教师在讲解技术动作时边示范边讲解,然后学生自选搭档进行分组练习,要求学生按照示范技术动作和要求进行练习,但不安排多球练习,在教师巡视过程中看到不符合技术要求的学生给予及时指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示范,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
3.3 实验组采用多球的方法对高远球进行训练
教师对实验组的教学方法同对照组,只是在练习方法上以多球练习为主。
3.4 实验实施中的要求
实验过程中,由教师进行课堂的严格控制,统一教学进度,相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两组学生的基本情况基本保持一致。
4.1 实验前两组学生专项身体素质和正手高远球技术的对比
教学实验前,由2名专家监督,教师对两组学生进行了场地移动测试,采用传统的5次前后步法移动加5次左右步法移动的计时跑的测试方式。
教学实验前,由2名专家监督,教师对两组学生轮流进行发球,让其进行高远球测试。要求用78号标准羽毛球站在双打后发球线上,用正手高远球技术有效回击,球的飞行路线有一定高度,球落点在双打后发球线以外端线以内,每人击10个球,每球最高分10分,总分100分。球点落在双打后发球线以外端线以内的区域得10分,近0.5米减1分,以此类推。
表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场地移动成绩和正手高远球技术成绩比较 (±s)
表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场地移动成绩和正手高远球技术成绩比较 (±s)
组别 N 成绩 T P移动时间(s) 实验组 16 45.9±3.64 0.89 >0.05对照组 16 45.17±3.28正手高远球技术 实验组 16 55±11.3 -0.13 >0.05对照组 16 55.2±12.1
表2 试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正手高远球技术成绩比较 (±s)
表2 试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正手高远球技术成绩比较 (±s)
组别 N 正手高远球 T P实验组 16 88.8±6.2 9.09 <0.05对照组 16 78.1±7.2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前,两个组学生在场地移动成绩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羽毛球专项身体素质基本相似;两个组学生的正手高远球技术没有显著性差异,两个组的正手高远球技术差别不大,保证了实验对象在实验前的高度一致性。
4.2 教学实验后两组学生正手高远球技术成绩测验结果比较
经过10次课的学习,对两个组的学生进行正手高远球技术的测验,要求同实验前的测试,测试结果如表2。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两个组学生对正手高远球技术的掌握都有一定的进步,但是经过多球训练法的学生对正手高远球技术掌握较好。原因分析如下。
4.2.1 多球训练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多球训练是指由教师连续不断地给练习者喂球,让练习者不间断地完成一定数量或一定时间的训练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是非常重要的。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强度越大,则越容易建立起条件反射。多球练习比单球练习的密度大、强度大,在单位时间内练习次数多,且学生兴奋性高,比单球教学更容易建立条件反射,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形成巩固的动力定型。对于大学生来说,多球练习是羽毛球基本技术教学中最好的练习方法之一,在练习中,教师可以用语言评价或提示,通过同步的信息传递,对学生正在练习的动作进行调节,纠正错误动作,使学生迅速建立起正确的动作表象和运动知觉。因此,多球练习比一对一的单球练习更容易建立起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形成稳定的动力定型。
4.2.2 多球训练有利于改进技术中的错误动作高远球是一项技术复杂、技巧性很强的羽毛球技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规范的技术动作。初学者在技术动作形成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错误的技术动作,如击球技术动作不正确、不协调、找不准击球点。在单球练习时很难及时纠正,但在多球练习时教师可以一边供球,一边观察,可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技术动作上来,这样,发现问题能及时予以纠正,可使学生逐步提高击球的成功率。由于老师不断的用语言提示,学生能及时地调整技术动作,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学生就能较快地掌握技术要领,减少了错误动作的出现。
4.2.3 多球训练可以弥补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不足在多球练习中,学生要连续不断地快速移动击球,在毫无喘息时间的情况下快速移动,其密度大、运动强度也大,增加学生练习的难度,学生的移动速度、挥拍速度、击球力量也得到了巩固与提高。而在一对一的单球练习中,学生因击球失误较高,捡球时间往往比练球时间多,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弥补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不足,就必须运用把技术和素质揉合在一起进行练习,而多球教学正是适合这种要求的理想教学方法之一。
4.2.4 多球训练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要学生掌握合理的技术动作,多球练习的优势就是在于“时间短、见效快”,它可以使初学者在较短时间内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并在练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提示下,体会动作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改正,使技术动作日趋完善,技术动作的合理化是提高击球命中率的前提,击球的命中率调高了,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4.2.5 多球训练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击球质量在多球练习中,学生完成每一次击球后都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落点,学生对击球弧线及落点的判断能及时知道自己的击球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咨询及调整,有利于学生了解自身掌握技术的情况。另一方面,好的击球弧线及合格的落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增强学生练习羽毛球的自信心。而在一对一的练习中,学生之间只进行单纯的来回击球,没有及时的信息反馈,学生不能知道发现自身击球存在的问题,也不知道击球的质量。
5.1 结 论
5.1.1 在针对羽毛球初学者的教学中,需要注重初学者对羽毛球基本技术动作的掌握,形成动力定型,这是提高击球质量的前提。
5.1.2 多球训练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能提高教学效果。
5.1.3 多球训练给学生增加了一定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达到了一定的运动效果。5.1.4 多球训练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击球存在的问题,能及时了解击球质量状况。
5.2 建 议
5.2.1 在多球练习中,教师要处理好练习者和非练习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在供球的时候,给其他的学生布置其他的练习任务。
5.2.2 在多球练习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分配好练习的时间,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行多球练习。
[1] 孙嫚. 谈羽毛球训练中的多球训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学报,2005,4(1).
[2] 顾秉忠. 练习质量与运动技能形成的关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7(4).
[3] 江中华. 多球训练法对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动作技能形成的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5(1).
[4] 陈艳. 谈羽毛球教学中的多球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3).
[5] 刘畅智,沈敬伟. 运用羽毛球多球训练法提高身体素质[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9(3).
G846
A
1674-151X(2011)06-052-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6.025
投稿日期:2011-03-10
李丹(1983 ~),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