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君亚,钟 声
(1.鄞州区樟村中学,浙江 宁波 315161;2.宁波市鄞州区教研室,浙江 宁波 315100)
浅谈体育中考利与弊及对策分析
郑君亚1,钟 声2
(1.鄞州区樟村中学,浙江 宁波 315161;2.宁波市鄞州区教研室,浙江 宁波 315100)
随着中考的改革,体育也被列入中考科目。体育中考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部分学生及家长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分析其消极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体育中考起到完善之作用。
体育中考;利弊;对策
体育纳入中考科目后不仅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学校体育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带去了一定的兴趣性,促进了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心和重视。它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但一些负面影响也不断出现。
体育作为中考项目计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总分之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育学科在学校中的地位。但是,体育的功利性就很明显地出现了。
1.1.1 考什么,教什么 初中体育课从一年级开始,就在摸索他们毕业时将可能会考什么项目,因此,体育课中,就以这些考试项目的教学和练习为主。为了初三年级要考试的800米或1000米,天天练长跑。素质、技能统统先放一边,造成了初中阶段从没有进行过体操类等一些技能性的项目的教学。
1.1.2 考什么,练什么 把体育中考项目的主要内容,成为初中阶段的体育课主要学习内容,每节体育课都是在不断地重复着这些项目的练习,到了初三这种现象已演变成为一种普遍行为,几乎所有的学校在初三年级都是围绕体育中考的几个项目来上体育课,且体育中考结束以后许多学校的体育课马上停止,改上文化课,让学生离开了体育课堂,离开了体育活动,从而抑制了体育学科的良性发展。
体育中考由于功利性行为的出现,考什么练什么,形成体育教材的简单化和体育教学内容的枯竭。由于体育教师一味想着提高学生的成绩,使他们在教学中采用了简单的教学方法和大运动量的练习,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的厌烦情绪。所以,导致了体育课缺少了生机,缺少了应有的多样性。
初中生科目多、作业多、难度高,学习繁重,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突击锻炼,造成一定的运动伤害,特别是患运动性骨膜炎的较多。在体育中考中还增加了平时分,所谓平时分就是由体育教师班主任针对每个学生的平时的训练,上课的表现等,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这样一来,家长和老师都有会不会带来不公平现象的疑惑,所以对学校来说也增加了无形的压力。
体育考试和其他文化课考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体育考试成绩的数据是需要人去测量和计算的,人为影响的因素太多,要做到公平、公正比较难。中考体育到底应该考那些项目、不该考那些项目,如何科学合理地去评定。这些所带来与之相关部门的不公平现象滋长,这都是我们社会必须去关心的问题。
学生及家长思想中除了分数还是分数的想法,使体育中考背离了原本的性质,随之出现很多的弊端,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发展。所以,首先要转变观念,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侵蚀,让体育中考发挥真正的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体育教学的内容必须多样性、实效性,而不仅仅是以体育中考的项目为核心,课程内容的设计应有利于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这样既可以满足一些好学生的需求,又可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也能使一部分体育成绩差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真正起到强化学生体魄的效果。
体育参与中考,必然引起相关部门的介入,加大公平力度是体育中考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体育中考必须坚决杜绝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测试前,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台公平、公正、严密的考试制度;各考点可设立举报站、举报电话;测试场地实行全封闭管理,任何无关人员都不准进入。教育部门必须加强对体育中考的监管工作,不断完善监考员制度,考试监测工具应全面数字化,从各部门管理上加大公平公正力度。学校必须开足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课,保证学生的锻炼时间,真正起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以最大化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
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通过体育中考就能实现的。中考体育是激励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倡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的一种手段。学生只有长期的积累体育锻炼的方法,才能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根本上增进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把终身体育引入课堂从而真正达到体育中考的目的。
[ 1 ] 马邦杰.学生体质指标近20年来持续下降谁在毁掉孩子[ N ].羊城晚报,2007,08-14.
[ 2 ] 毛振明.影响升学考试体育政策实施因素的分析[ J ].中国学校体育,1996(7).
[ 3 ] 夏峰.维护、巩固、完善升学考试体育的制度防止学校体育工作滑坡[ J ].中国学校体育,1996(5).
[ 4 ] 宋旭.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J ].体育学刊,2007(14).
[ 5 ] 于可红,金钦昌.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回顾与展望[ J ].中国学校体育,1994(4).
G807.2
A
1674-151X(2011)03-067-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3.034
投稿日期:2010-12-23
郑君亚(1974 ~),中教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中学生叛逆期的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