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润萍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上海 201158)
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向职业型转变的必要性
褚润萍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上海 201158)
本文通过文献法、调查法呈现目前活跃在我国各省市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分析目前作为主力军的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存在的现实需要与体育事业长远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并提出向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转变的思路,促使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能长期活跃在体育事业中,提出了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向职业型转型的必要性。
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
我国体育领域基础性研究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重点将放在实践性应用中。随着研究的深入,体育界开始觉醒性地认识到群众体育作为国民体育发展的根基的重要性,因此学者们开始关注学校、竞技场以外的普通百姓的体育,深知打好群众基础是我国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根本性问题。基于笔者前期对群众体育领域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关问题作了一定了解,结合我国现在体育产业发展步伐,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追寻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的不足之前,首先必须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这十余年的发展给予充分的肯定,其次要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当年的状况有一个客观的整理,从而能正确地分析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向职业型转型的问题。目前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界定如下:“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称谓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93年。原国家体委早在1993年l2月颁布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以下简称《制度》),从此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始活跃。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为两种性质,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职业型体育指导员。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经常出现人员流动性大、队伍制度性差、专职人员少等致命问题的产生。因此,随着时间的发展,《制度》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能满足发展中的群众体育需求,因而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8月7月13,正式颁布《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内容涉及到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区之外进入健身服务市场,可以从事经营性、有偿性的健身服务与指导工作,按薪就业,即社会体育指导员具有了职业属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一部分人开始以此为生,拥有满意的薪酬,确保了稳定的工作,因此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运而生。
之所有提出要向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倾斜是由于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某些方面的滞后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首先,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与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并存。由于《制度》与《标准》共存的特殊关系,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与职业型同时活跃于基层,而其比例中有所不同,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占了大多数。在为大众提供服务的社会健身指导员中,义务服务的占88.1%之多。而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只占少数一部分,但在健身俱乐部等培训机构中逐渐产生并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的加入,并将其作为谋生的职业。
其次,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要成分缺乏专业素质,管理不规范。由于公益性质的作用,社区街道等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由退休干部、在职体育教师、政府各部门人员担当,缺乏有专业素养的人才,导致指导员专业技能普遍低下,指导作用不强。
第三,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未能满足现阶段群众需求。国家级社会指导员的数量与总人口比例严重失衡,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3300,此为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于2008年4月提供的数据,按照目前43万社会体育指导员计算。
较之前比较比例有所上升,但对于以后长远发展来看,仍较小,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日本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人口的比例为1:2000,而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人口的比例为1:20398,与日本相差10倍。我们可以从《标准》、《意见》的颁布中看到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产生的趋势,自2001年至今,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群众体育的重视又到达了一个新的台阶,相应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地位也更加受到重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与定神文明的统一成为社会的发展目标。而国民经济的提升,使人民群众在体育锻炼方面投入增加,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越来越重视体育活动对人身心的重要性。同时,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急需专业人才的指导,因些,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涵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到群众中去。
通过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历程和现阶段状况的了解,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管理体制不规范,队伍混乱。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旨在义务服务于社会群体,其深厚的志愿者属性,缺乏政府政策的扶持与保证,往往出现工作松散的状态。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缺乏约束。(2)培养体制不符合需求。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按照不同水平分为几个等级,但没有明确具体指导类别、项目。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培养中,要考虑到人员的专业水平,由于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组成人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社区街道退休老干部、各机关单位抽调的志愿者、各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课余兼职等兼职形式。因此,并没有从项目、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类培养,整体专业素质低下。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所承担的责任是巨大的,需要有专业的知识与科学的方法,涉及面较广,包括因人而异设置训练计划、控制运动负荷、开展活动竞赛,从而达到增强体质与促进健康的最终目的。然后目前活跃在基层的公益型人员,以兼职居多,一般不退休老干部、学校教师、工会成员等,既难保证定时服务,又缺乏专业体育知识,社会体育指导工作成效不大,大部分群众还是处于自我摸索阶段。(3)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动力不足。由于志愿者的特殊属性,很多指导员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但仅靠这点信念不能支撑,也不能吸引新鲜血液的注入。在社会中生存,人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生存下来,因此,将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赖以生存的职业,需要职业同时给予工作报酬。虽然有些基层群众自发上交会费,又与公益性义务工作相违背。长期以往,高校毕业的优秀人才鲜有加入社会指导员队伍。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我国体育领域内第一个提出的正式职业。作为一项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首先要符合一般职业的特性。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是指个人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标准》提出要保障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一项职业的特征:(1)具有专业、成熟的标准: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要获得市场经济制度的保护,受到全社会的认同,具有一般职业高度自治的特点,寻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同时,该职业需要丰富的专业理论和行业法规作业支撑,以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并以全职为主要工作形式。确保能定时定量地给予社会服务,切实满足群众的需求。(2)拥有专业化运动理论。一旦社会体育指导员成为一种职业,其运动理论的专业化程度必须达到一定的集中度。体育专业的学生首先会将就业目标指向社会体育指导员,一来缓解了日益饱和的体育教师教练岗位,二来,专业素养较高的专业人才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对群众体育的进步是一个非常大的飞跃。各个项目、各个水平的不同指导员能指导不同年龄、水平、性别的群众的需求,切实推动我国群众体育的水平。(3)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形态: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一个不断发展修正的职业,它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定位不断发展变化。职业所具有的竞争性的特点,能促使在职人员不断地学习提高,优胜劣汰的宗旨能保障队伍的先进性。
结论与建议:通过以上论证,我们深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转型具有切实的现实需要与实践基础。因此,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诞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不足,并且符合我国当前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也必然是以后几年甚至十几年发展的趋势。
[1]肖莲花,金育强.关于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综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l(2).
[2]庹权,杨晓生,杨忠伟.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化人才的培养方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2).
[3]吕旭涛.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综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1).
[4]史曙生,马小燕.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发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6).
[5]李相如,李志方,张建业.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6).
[6]石冰.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生存现状与生存环境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3).
[7]孟田.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及需求状况[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18(13).
[8]张永龙,储龙霞,赵先卿,等.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
[9]徐云.日本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经验给我们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 23(5).
G812
A
2095-2813(2011)11(a)-0063-02